钟丽欣
(包头市中心医院眼科,内蒙古 包头 014040)
结合临床文献报道,CNV目前一线治疗为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比如雷珠单抗、康柏西普等,且研究证实越早治疗则对应效果越好[1]。为证实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特点变化在CNV诊断与治疗效果评价方面的应用价值,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本研究结合我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应用抗VEGF治疗的30例(30眼)CNV患者,回顾分析抗VEGF治疗前后的OCTA特点,详细分析如下:
研究对象为我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应用抗VEGF治疗的30例(30眼)CNV患者,包括4例男性与26例女性,年龄:24~46岁、平均年龄(39.27±3.85)岁。入院后及时进行全面检查,患者眼压正常,裸眼视力≥0.1,排除其他CNV患者,不同患者治疗前后资料完整。
对所有患者实施经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具体用药为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生产厂家:成都康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20130012,每个月玻璃体腔内给药0.05 ml,即5 mg/眼/次。治疗1次,并在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1个月进行检查,包括眼压、视力、裂隙灯检查、OCTA检查等。
OCTA检查:成像模式选择3 mm×3 mm,告知患者检查配合要点,比如检查期间不能眨眼及转动,通过仪器获取影像学资料,并完成资料分析,包括完成视网膜与脉络膜的分层,分析视网膜以及脉络膜区域的毛细血管层。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OCTA特点。
采用Excel处理不同数据,研究数据表示为百分比。
治疗前通过OCT-A检查显示,患者黄斑区视网膜有明显的神经上皮及色素上皮隆起,无血管层可显示存在明显CNV高信号影,能够较为清晰的看到血管结构与边界;经过抗VEGF治疗后1周复查,患眼对应OCTA的B-scan图像能够测量病灶处视网膜膜厚度减小,病灶明显缩小,对3×3 mm范围OCT血流成像检查,26只眼肉眼通过资料可见病灶血管信号明显下降;B-scan图像可见病灶视网膜厚度降低,病灶减小;术后1个月复查,不同指标基本稳定,但是部分患者存在水肿复发问题,病灶区域OCTA图像上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较治疗1周有所增加。
Bruch膜损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CNV,正常情况下Bruch膜是视网膜与脉络膜中间的保护屏障,但是在Bruch膜遭到破坏的情况下,CNV会入侵视网膜,新生血管会穿透受损Bruch膜,进而对视网膜、视网膜神经产生影响,并引发相关症状。
CNV传统检查主要采取眼底血管造影,根据血管造影检查做出诊断以及评价治疗效果,但是眼底血管造影存在局限性,比如无法获取新生血管深度、血流变化、新生血管形态结构等信息,增加正常血管与新生血管之间的鉴别难度[2]。
OCT-A检查为眼底疾病的诊断以及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整个检查期间不需要造影剂,可降低造影剂使用的相关危害,依靠对血管内血细胞运动,将病变区域内的血管形态、结构等实现可视化。
综上所述,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采用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治疗前后光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结果明显改变,根据OCTA变化为CNV病情及疗效评估提供依据,进一步指导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