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 云
(青海省第三人民医院,青海 西宁 810007)
孤独症又被称为孤独性障碍,也就是常说的自闭症,表现为语言障碍、社交障碍与行为刻板等症状,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所以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并且其预后不乐观。有研究显示[1],孤独症患儿只有早发现、早诊断及早干预,才能有效改善其各项症状,促进其快速康复。国外报道称,听觉统合训练对改善这类患儿症状有比较现实的意义,但是目前我国这方面的报道较少,本次研究主要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实施听觉统合训练,主要观察其疗效。
选取2015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孤独症患儿6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3例,其中,观察组女15例,男18例,年龄2~7岁,平均(4.36±1.27)岁;对照组女16例,男17例,年龄1~8岁,平均(4.48±1.3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包括冲动行为干预训练、感觉统合训练、语言训练、认知直觉功能障碍训练、脑循环治疗及针灸治疗等,上述项目均每日训练1次。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联合实施听觉统合训练,选购来自美国PPG公司的训觉统合训练系统,包括训练仪主机、宽频数码音乐光碟20张,多功能CD播放机与专业耳机,两组训练间隔为4~6 h,选择在安静的、独立的房间内进行,避免出现恐惧、焦虑等不配合训练的行为。具体训练方式:训练开始时调整输出音量为正常值的50%,到第2张光盘时调整耳机音量到正常值的70%,到第3~10张光盘时,调整输出音量到正常值的85%,到第11~20张光盘时,调整左耳输出音量为正常值的70%,右耳输出音量为正常值,以达到加强听觉中枢训练的效果,治疗周期是10 d,每日2次。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第1个月效果不明显29例,第3个月显效27例,第6个月有效32例,对照组第1个月效果不明显33例,第3个月显效17例,第6个月有效24例,从总体上来看,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51,P<0.05)。
有研究显示[2],临床上87.1%以上孤独症患儿表现为语言障碍,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孤独症患儿由于存在语言理解障碍、注意力转移缺陷,在社交、注意力与行为等方面受到一定影响,传统康复治疗方式虽然会改善患儿的语言交流症状,但是对于部分患儿的行为特征改善来说效果并不明显。
听觉统合治疗与一般音响听音乐不同,利用特殊仪器进行治疗,通过20次治疗以后,患儿“合作性”会得到明显改善,主要表现为社交行为的改善,同时其注意力也会有一定改善,对周围环境产生一些兴趣,不会回避他人的目光接触,甚至可以进行口头表达。一些患儿在控制自己的动作行为上有明显改善,一些患儿在语言发展上的表现会有一个巨大的飞跃[3]。在听觉统合训练中,每个患儿改善的程度和方面都不尽相同,具体来说患儿说话的平均长度会增加,说话的声音会变大,模仿言语减少,同时与人的目光接触会增加,适当的社会行为也会增加等等[4]。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儿采用听觉统合训练联合康复训练进行康复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进行康复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联合听觉统合训练与康复训练的康复效果明显好于传统康复训练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国内学者普遍认为,0岁~6岁时人体神经功能发育的关键阶段,2岁~4岁的发育是最为快速的,孤独症患儿的年龄越小其髓鞘与大脑发育就越不成熟,大脑的可塑性越强,所以,孤独症必须及早发现、及早治疗,这样才能获得良好预后。
综上,听觉统合训练联合康复训练课明显改善孤独症患儿的各项障碍,疗效可靠,值得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