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精神的内涵与发生机制

2019-01-03 12:37刘建武
关键词:敬业精神职业道德价值观

冉 欣, 刘建武

(1.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 北京 100875;2. 北京师范大学 工会,北京100875)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 中国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 成就的背后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努力奋斗。 进入新时代, 我们更应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然而, 社会历史的发展从来不是一马平川, 在生存与发展永恒主题下, 人们的价值观念面临多重变化, 道德理念与行为模式随之受到影响和冲击, 发展中的很多问题都与职业精神缺位有关。 因此, 我们迫切需要一种价值共识发挥作用, 引领全社会的劳动者具备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立足自己的岗位建功立业, 再创辉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就是帮助人们凝聚共识、 汇聚力量的职业价值准则, 体现了职业价值观的灵魂。

1 敬业的内涵与特性

1.1 敬业的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有很多关于敬业的表述, 影响深远。 比如有关于敬重学业的说法最早出现在《礼记·学记》中:“古之教者, 家有塾, 党有庠, 术有序, 国有学。 比年入学, 中年考校。 一年, 视离经辨志。 三年, 视敬业乐群。 五年, 视博习亲师。 七年, 视论学取友, 谓之小成。 九年, 知类通达, 强立而不反, 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 近者说服, 而远者怀之。 此大学之道也。”[1]457还有关于敬重职业、 事业的表述, 孙希旦《集解》引朱熹曰:“敬业者, 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 乐群者乐于取益以辅其仁也。”[2]547敬重职业的思想一直沿用至今, 成为贯穿职业道德的一般要求, 敬业关乎个体道德修养, 也关乎行业荣辱。 特别是在我们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 只有每一位从业者敬重自己的职业, 才能够共同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业。 总之, 敬业是一种职业价值观, 是一种文化精神, 是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升华。

1.2 敬业的特性

1.2.1 时代性和继承性统一的特性

敬业伴随着人类劳动实践、 职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发展, 并且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 生产关系基础上,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敬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 打上了不同的时代烙印。 在古代社会, 人类经历了漫长的演进, 逐步构建出社会结构以及道德精神世界。 从人类劳动实践的发展历程来看, 敬业并不抽象。 生产力低下的时代, 人们努力工作是为了满足物质与生计、 满足个人或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 农业成为最基本的职业。 在受到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限制下, 人们衍生出团结协作、 勤劳勇敢的品质和美德以保证获得基本的生存权利。 进入奴隶社会, 人类道德意识增强, 行为准则和规范建立起来, 对职业的敬畏也从自发变为自觉, 甚至与人的社会地位相匹配和统一, 人们在满足基本生存条件的基础上开始追求精益求精和品质保障, 劳动者可以根据特长进行职业选择, 同时增强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但是奴隶社会的敬业具有鲜明的历史局限性, 由于阶级的极端差异, 只有在奴隶主和自由民身上体现出自觉的敬业行为和精神, 奴隶既无自由也无尊严, 被视为工具一样开展劳作。 在封建社会, 体力、 脑力劳动的分工进一步明确, 敬业的原则和规范被明确提出和宣扬, 一些失范行为也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惩罚, 在封建时代, 敬业有着鲜明的政治色彩, 是维护政治秩序的良方, 有很多的职业是通过家族传承下来, 对于职业的敬畏也是对于家长、 师傅的敬畏, 对维护统治起到了促进作用。 此时, 人们表现出的责任心、 使命感、 成就感、 孜孜不倦等敬业精神中最纯粹和精华的品质也一直影响和启示着后来人们对于职业的追求和敬畏。 再到资本主义时代, 敬业表现出的价值理性和精神力量更加突出和明显。 资本主义时代的竞争意识、 效率为先、 创新精神、 自由个性的表达为敬业注入了丰富的内涵, 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 同时资本主义社会崇尚的“个人至上”价值取向也使利己主义趋于膨胀, 随之而来的拜金主义、 奢靡之风、 唯利是图等问题暴露, 也值得人们警醒和反思。 社会主义阶段也就是我们的时代, 生产力的发展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国家、 集体和个人的利益相统一。 从事职业活动是以人们自我发展、 内在需要、 价值满足和实现为目标。 各行各业都是社会的重要组成, 职业不分高低贵贱, 劳动者主体地位凸显, 每个人的价值应当被被尊重、 每个人的才能需要被展示和认可。 就业创业不仅作为谋生手段, 更重要的是价值实现, 劳动者的主体性、 创造性得到进一步发挥和释放。 我们既是利益的享受者、 权利的执行者, 也是责任的承担者; 既是服务的对象, 也是服务者本身, 在我们的时代, 敬业就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倡导职业人格的平等。

1.2.2 普遍性和行业性统一的特性

从本质上说, 敬业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它依赖于社会而存在, 以劳动实践为基础。 人们之所以要开展劳动实践最根本的原因源于需要。 需要是一切活动的内在动力, 在需要的驱动下, 人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产生热爱和情感。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将需要分为五个层级, 从最底层的生理需要到最高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也反映了人的需要从物质到精神的递进。 随着物质层面逐步满足, 精神层面的需要就愈发迫切, 敬业精神的发生也反映出人们对于精神满足的不懈追求。 因此, 在职业活动中人们表现出来的负责感、 使命感、 追求卓越、 精益求精、 无私奉献……等敬业品质都是人们追求自身生命价值的体现, 这些品质是普遍存在的。 社会上的职业分门别类、 种类众多, 随着时代科技的进步, 新的职业层出不穷, 旧的职业随之被取代, 但是共性的道德品质不会改变, 它是从千百年来人类繁衍生息、 孜孜不倦的改造世界中升华提炼出的优秀品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就是对各行各业从业人员提出的在职业领域的共性要求, 不同行业内的价值观应当与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致性和普遍性。 尽管各个行业领域不同、 属性和业务不同, 但相同的是他们均为组成社会的小单元, 都应当遵行基本的职业道德, 将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贯彻好。 敬业并不仅仅是敬重职业本身, 而是敬重劳动, 因为从事的所有职业都是劳动, 只要是从事劳动活动, 就必须恪守一定的道德准则、 品质和操守。 敬业的价值观念应当植根于各行各业中, 落实到行为规范里, 成为所有从业人员的价值共识。

2 敬业的发生机制

培育与践行敬业精神, 需要把握价值观向实践转化的内在规律, 把握“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的过程, 从认识到实践到再认识到再实践, 最终成为人们日常工作中自觉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

2.1 认知与认同相互作用

敬业发生发展的机制和过程主要由三个层面构成: 认知、 认同和践行。

首先, 需要强化对于敬业的认知。 马克思、 恩格斯曾指出:“思想、 观念、 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的物质活动、 与人的物质交往, 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3]72信息首先通过主体加工, 产生知觉、 表象、 思维、 记忆、 想象等一系列活动, 再经过转化储存在大脑中, 形成认知的逻辑过程。 认知对于客观信息的处理依赖于主题与环境的作用和相互影响。 认知对于信息并不是全盘接受, 在接受的过程中具有建构性, 剔除干扰信息, 进行选择性接受。 因此, 若要使人们自觉自愿地以实际行动践行敬业精神, 首先离不开认知这个首要的环节, 要让人们知道“什么是敬业”“为什么要敬业”, 了解“敬业对于国家、 民族、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文明程度、 精神风貌等具有的影响”。 使人们深刻认识到弘扬和倡导敬业价值观关系到国家的综合国力、 长治久安、 和谐稳定; 使人们深刻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使社会系统正常运行、 社会秩序有效维护; 使人们深刻认识到在价值观多元、 以物质为导向的今天, 统一认识的重要作用和重大意义, 认同和践行才能有坚实的基础。

其次, 需要增进对于敬业的认同。 人们对于任何价值观念都有一个理解和接受的过程。 认同就是对于认知的信息进行吸收的过程, 表达了人与人、 人与社会的双向互动和信任的关系。 价值认同就是指个人或是组织在交往活动过程中, 对某种价值的认可和共享, 并且形成共同的理想、 信念、 原则、 追求, 转化为共同的价值观。 认知是认同的基础, 认同是认知的目的。 相对与认知而言, 认同的过程更加复杂, 也更为重要。 以敬业价值观为例, “不劳而获”“金钱至上”思想层出不穷, “富二代”“官二代”受人追捧, 很多人对于如何发财趋之若鹜, 对于职业没有敬重的意识, 在实质上并没有认同爱岗敬业的意义和重要性, 而是看重一己私利, 才会使各个行业中充斥着假货、 安全隐患、 假公济私的职业失范现象。 这些损人利己问题的存在, 时刻警示着我们敬业精神的培育任重而道远。

最后, 需要推动对于敬业的践行。 对于敬业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的目的最终在于推动人民群众对于敬业价值观的践行, 使之成为每个劳动者的行为准则并体现在日常工作中。 价值观的内化必然会促使行为的外化, 深入人心的教育、 宣传有利于深化认知、 认同, 形成认知向实践转化的良性循环。 践行是人思想的延续, 可是在现实情况中, 经常可以看到有人说一套、 做一套, 空喊口号、 知行断裂、 甚至是背道而驰。 比如一些领导干部对于职业道德的内涵、 意义、 要求烂熟于心, 在实际行动中却我行我素; 一些企业商家打着诚信经营的旗号依然制假售假的行为都是知易行难的表现。 对于敬业价值观的践行在于将内化的信息外化为实际行动, 并且不断向前推进、 发展, 直到再认知、 再认同、 再实践的良性循环, 使实践的内容不断扩展, 促进敬业精神的发生和继续深化。

2.2 精神和物质共同驱动

精神层面的激励会使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有所提升, 因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的精神境界和精神理想。 给人最大的价值肯定莫过于在精神上予以认可和激励。 物质需求也是人赖以生存、 发展的重要基础, 马克思唯物史观强调:“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 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4]187将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是激励劳动者积极工作的持久因素。 然而, 长期以来, 我们国家比较重视精神激励, 表彰宣传很多劳动模范和敬业典型, 对于物质奖励相对欠缺。 最近几年, 关于一些偏远地区农村教师的待遇问题见诸报端, 如山西陵川县教师宋玉兰, 职教40年, 学生千余名, 月薪仅仅150元的状况令人唏嘘不已。 相对发达国家, 进行物质奖励的激励措施更加明显, 比如美国微软集团就因创造百万富翁的计划吸引了全世界各地的精英慕名而来, 丰厚的物质和待遇保障为人们安心工作创造了条件。 日本的企业往往更加人性化, 在员工衣食住行、 甚至婚葬嫁娶都有相应的福利, 充分培养了劳资双方的信任, 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 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新的利益格局逐渐形成, 原有的观念、 思维都呈现出多元的变化, 满足各个阶层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 将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作为共同驱动, 也成为提升敬业精神的重要手段。

2.3 舆论和示范相互结合

舆论宣传起到的作用是通过引导人们的意识, 进而调控人们行为。 社会中的舆论是多样而复杂的, 舆论在人的生活工作中几乎是无处不在。 特别是新媒体的兴起, 使每一个人都掌握着话语权。 要将社会中的舆论完全统一成一个声音是不可能的, 然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导向, 引导人们按照一定的路线、 方针和规范去从事社会活动, 如何有效利用各种大众传媒手段, 加强人们对于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和引导, 整合多元化的观念和舆论,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践行意义重大。 传统文化中讲求的“见贤思齐”“上行下效”“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都是榜样的力量在起作用, 榜样可以起到感召、 激励、 示范等作用, 能够促使人们向社会中优秀的人物学习和效仿。 在当代, 榜样也叫先进典型、 模范, 是值得人们效仿的、 具有优良德行的人。 如果榜样没有正确的舆论进行宣传引导, 而仅限于个人的取向和选择, 那么必然会受到个人自身的审美眼界、 情感偏好、 受教育程度、 职业环境等因素制约, 效仿对象并不一定是品德高尚、 技能卓越的代表性人物, 舆论与榜样示范相结合, 以一种无形的方式影响人的价值判断, 进而影响人的行为和实践。

中国当前处于新的历史条件下, 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多元, 更加趋于务实和追求利益。 树立有代表性的敬业形象, 宣传敬业标兵的优秀事迹, 依托舆论引导, 为广大劳动者找准榜样作为参照, 使价值观的引导从表面的口号宣传变成具体化的价值标尺。 典型的敬业形象需要社会舆论来烘托, 典型的事迹需要以各种形式报道宣传才能广为人知、 深入人心, 促进大家效仿和学习。

2.4 道德和法治相互制约

职业道德既有“道”方面的要求, 也有“德”方面的要求。 ”道“取道路之意思, 是方法、 技术等总称, 甲骨文中的“值”字是“德”字的初形, 本意是向上登, 向前走, 引申为德行、 修养。 道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历史继承性和自律性。 最初的职业道德是与社会道德交织在一起的, 直到人们有了明确的职业活动以后, 才有了孕育职业道德的土壤。 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增加, 职业道德逐渐成为社会道德中十分重要的组成, 并且不断地激励职业者认识自我、 认识社会, 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保证社会的健康发展。 忠于职守、 认真负责、 勤勤恳恳、 精益求精……都属于职业道德对人们在职业中提出的具体要求, 这些不是强制或是硬生生的刻板要求, 也不是人们表面遵从的短暂行为, 是植根于职业者意识深处的、 自觉自发的认知、 情感、 意识和行为, 也就是敬业精神。 敬业是所有行为规范背后提炼出的理性升华, 是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 在这种精神的支撑和引领下, 人们不再将要求和规范看作一种束缚, 而将它视为自我发展和实现的迫切需要。

“早在 1996 年, 党中央就提出,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要大力提倡包括‘爱岗敬业’等在内的职业道德。 2001 年, 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将‘敬业奉献’确定为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5]2012年,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将“敬业”作为公民层面的准则之一。 敬业是职业道德意识中的核心理念, 也是职业道德的灵魂和升华, 敬业应当是自觉自律的。 社会是职业分工明确的有机整体, 每一位劳动者都要自觉履行职业道德实践, 以社会责任为己任, 成为合格的公民和职业者。 法律规范是底线, 约束人们的行为, 法治的有效性体现在与社会价值相吻合。 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 全面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道德与法治在功能上是互补的。 道德可以作为法治的内涵表现, 法治是传播道德的手段, 它们同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重要手段、 同属精神范畴相辅相成。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 敬业精神更加需要道德的教化和法律规范相互配合, 共同推进职业道德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 结 语

敬业与否不仅关乎个人荣辱, 还关乎行业的兴衰以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从职业角度看, 整个社会是由不同行业建构而成, 行业的健康有序、 兴旺发达影响着社会的秩序和风气; 反之, 行业的风气不正或者充斥着失范的行为也势必影响社会的运行和发展, 特别是具有行业特点的不正之风往往成为社会的“毒瘤”, 遗毒深远。 净化社会风气、 引领社会风尚、 传递社会正能量, 需要各个行业健康发展, 树立行业风范。 杜绝行业中道德底线缺失的问题, 是每一位职业者共同的责任与使命。

总之, 人们的敬业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 通过不懈的奋斗, 敬业的内涵也丰富和发展起来, 逐渐成为了职业道德演进的重要组成。 敬业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反映时代特征, 体现时代的进步, 需要我们把握时代脉搏, 吸取经验教训, 一切从实际出发, 树立与时代特点相匹配的敬业精神, 使之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软实力和精神武器。

猜你喜欢
敬业精神职业道德价值观
敬业精神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为目的加强中职德育工作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意识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中的诚信问题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谈对电视新闻记者的素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