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山海经》中五帝与诸神描写的五行元素

2019-01-03 01:20彭慧慧
关键词:大荒黄帝山海经

彭慧慧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34)

有别于学术界历来对《山海经》为地理书的界定,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大胆评价“《山海经》是古今语怪之祖”。此后,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山海经》今所传18卷,记海内外山川神衹异物及祭祀所宜。以为禹益作者固非,而谓因《楚辞》而造者亦未是; 所载祠神之物多用糈(精米),与巫术合,盖古之巫书也,然秦汉人亦有增益。”[1]7鲁迅称其为“巫书”,主要是由于《山海经》一书中出现了许多祭祀的场景,和巫术有着莫大的联系。产生于夏商之际,逐渐完善于春秋后期的五行学说包括五行配物和五行生克两方面的基本内容。五行配物将事物及其属性分为金、 木、 水、 火、 土五类,战国后流行的五行配物模式在《管子·幼官》《墨子·迎敌祠》《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淮南子·时则训》等文献中都有记载,与五行相对应的系列中就包括祭祀用的牺牲。此外,《山海经》中植物的颜色、 帝王与英雄以及《山海经》用方位编纂全书,都体现出了该书与五行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本文在阐述《山海经》与五行学说之关联的同时,重点探讨《山海经》中五帝与诸神描写的五行元素。

1 《山海经》中祭祀描写与“五行”学说的关联

起源于原始宗教崇拜的五行从宗教母体中脱胎而出,到了殷商末年开始进入哲学思维阶段,在政治、 历史、 自然科学、 文化民俗方面都有渗透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五行文化体系。“五行说”的起源以殷末贵族箕子叙说的《尚书·洪范》篇为标志: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义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2]

顾颉刚认为,五行成为系统的学说始自战国,邹衍将阴阳五行观念系统化,开创了阴阳五行学说。“汉代承战国之后,遂成为这种学说的全盛时代。”[3]2从汉代设五帝畴、 立明堂、 兴谶纬等现象中可以看出,汉代人习惯于用阴阳五行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阴阳五行观念构成了汉代人的思想核心之一,是当时社会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意识形态,它深深浸入到各阶层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中,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当时一种普遍的信念和准则,自觉或不自觉地指导着人们的所有活动。[4]130《山海经》成书于周秦时期,具有非常明显的“阴阳五行”思维特征。

《山海经》中有26处描写祭祀的规则,山经中几乎每一列山系的末尾记述都提到了用何种祭礼,如何操作,例如:

华山冢也,其祠之礼:太牢。羭山神也,祠之用烛,斋百日以百牺,瘗用百瑜,汤其酒百樽,婴以百珪百壁。其余十七山之属,皆毛牷用一羊祠之。烛者,百草之未灰,白席,采等纯之。

五行与天干地支的联系非常紧密,古人很早就将干支与五行相匹配,使其具备了五行的功能。古代术士在天干地支中派生出了刑、 冲、 害、 化、 合。十二地支中每隔六位便相冲,即子午冲、 丑未冲、 寅申冲、 卯酉冲、 辰戌冲、 巳亥冲,称之为“六冲”。从“六冲”的阴阳属性来看,奇阳偶阴,辰与戌俱阳。从方位上来看,辰在十点钟方向,戌在四点钟方向,二者相对。“六冲”的五行不是相克便是相重,在五行之中,辰土与戌土相重,辰龙与戌狗相冲。因此,南山第三列山系“其神皆龙身而人面。其祠皆一白狗祈,糈用稌”。东山第一列山系“其神状皆人身龙首。祠,毛用一犬祈,耳申用鱼”,将狗用作龙形神的祭品。同理,巳与亥俱阴,巳在十一点钟方向,亥在五点钟方向,二者方向相对,在五行中,巳火被亥水克,亥猪与巳蛇相冲。因此,北山第一列山系“其神皆人面蛇身。其祠之,毛用一雄鸡彘瘗,吉玉用一珪,瘗而为不糈”; 北山第二列山系“其神皆蛇身人面。其祠:毛用一雄鸡彘瘗; 用一璧一珪,投而不糈”,均用猪作为蛇形神的祭品。而丑与未俱阴,丑在七点钟方向,未在一点钟方向,二者遥遥相对,在五行中,丑土与未土相重,丑牛与未羊相冲。因此,西山第二列山系“其十神者,皆人面而马身。其七神皆人面牛身……其祠之,毛用少牢,白菅为席”,用羊、 豕二牲祭祀曰“少牢”,此处用未羊祭祀丑牛。

天干地支与五行相配,甲乙、 寅卯属木,丙丁、 巳午属火,戊己、 辰戌丑未属土,庚辛、 申酉属金,壬癸、 亥子属水。中山第七列山系“其十六神,皆豕身而人面。其祠:毛牷用一羊羞,婴用一藻玉瘗。苦山、 少室、 太室皆冢也,其祠之,太牢之具,婴以吉玉”。中山第十一列山系“其神状皆彘身人首……禾山,帝也,其祠:太牢之具,羞瘗,倒毛; 用一璧,牛无常。堵山、 玉山,冢也,皆倒祠,羞毛少牢,婴毛吉玉”。中山第九列山系“其神状皆马身而龙首……其祠之:羞酒,少牢具,婴毛一吉玉。熊山,席也,其祠:羞酒,太牢具,婴毛一璧”。亥猪属水,未羊属土,午马属火,《山海经》中记载,用羊祭祀猪形神,用猪祭祀马身龙首的神符合了五行中的土克水、 水克火的生克规律。

《山海经》中还有多处关于四方形的山体和人工建筑的描述,例如:

会稽之山,四方。

(《南次二经》)

成山,四方而三坛。

(《南次二经》)

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

(《西山经》)

大咸之山,是山也,四方,不可以上。

(《北山经》)

昆仑虚在其东,虚四方。一曰在歧舌东,为虚四方。

(《海外南经》)

轩辕之丘,在轩辕国北,其丘方,四蛇相绕。

(《海外西经》)

共工之台,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海外北经》)

帝尧台、 帝喾台、 帝丹朱台、 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

(《海内北经》)

这些灵台多用于祭祀或安葬圣人,四方而建同占卜思维有一定的关联,这一天子级的建筑在朝代更替与历史发展中逐渐演变出了天子明堂之制。《周书·明堂》说:

明堂方百一十二尺,高四尺,阶广六尺三寸,室居中,方百尺,室中方六十尺,户高八尺,广四尺,东应门,南库门,西皋门,北雉门。东方曰青阳,南方曰明堂,西方曰总章,北方曰玄堂,中央曰太庙,左为左介,右为右介。[5]

据《礼记·月令》中记载,天子在春天要穿青衣、 佩苍玉,吃麦与羊,祭祀太昊和句芒,轮流居住在青阳左个、 青阳大庙、 青阳右个; 夏天穿红衣,佩赤玉,吃菽与鸡,祭祀炎帝和祝融,轮流居住在明堂左个、 明堂大庙、 明堂右个; 季夏穿黄衣,佩黄玉,吃稷和牛,居住在大庙大室; 秋天穿白衣,佩白玉,吃麻与犬,祭祀少昊和蓐收,轮流居住在总章左个、 总章大庙、 总章右个; 冬天穿黑衣,佩玄玉,吃黍与彘,祭祀颛顼和玄冥,轮流居住在玄堂左个、 玄堂大庙、 玄堂右个。《礼记·曲礼下》:

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遍。”郑玄注:“祭四方,谓祭五官之神于四郊也。句芒在东,祝融、 后土在南,蓐收在西,玄冥在北。……此盖殷时制也。[6]59

四方观念的神圣化比五行要早,其历史内涵也更加深厚。五行的起源过程,可以看作是取代四方这一神圣数字观念的过程。从《礼记》的这一段记载可见,天子祭四方与五官之神有关,可见其与五行的关系密不可分。

2 《山海经》中五帝与五行元素

《山海经》中记载了众多神、 帝和英雄,其中包括黄帝、 大皞、 炎帝、 少昊、 颛顼(即五帝)。这些“帝”身份以五行符号金、 木、 水、 火、 土对应方位进行划分。东周以后,有关五行的文献记载逐渐增加,《春秋左传正义》中有多处关于五帝的叙述,如: 卫,颛顼之虚也,故为帝丘,其星为大水。[7]

《左传·昭公十七年》中还记载了少皞氏立五官一事,最早提出了“五帝”名单:

郯子曰:“……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 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 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 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凰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凰鸟氏,历正也; 玄鸟氏,司分者也; 伯赵氏,司至者也; 青鸟氏,司启者也; 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 鴡鸠氏,司马也; 鳲鸠氏,司空也; 爽鸠氏,司寇也; 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7]

少皞氏以鸟命名五官,将每一官分为五部,这是一个对殷商文化发生了重大影响的制度,史籍称之为“五官”“五正”之制:

《国语·楚语下》:“古者民神不杂。……有天地神民类物之官,谓之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韦昭注:“类物,谓别善恶、 利器用之官。”[8]

《左傅·定公四年》:“周公……分唐叔以大路、 密须之鼓、 阙巩、 沽洗,怀姓九宗,职官五正。”杜预注:“职官五正,五官之长。”[9]

这种“五官”之制,源于“星历”中的“五行”之制,其所谓“五官”,也就是后来的“五行之官”。

《山海经·海内经》中有两处关于青帝大皞的记载:

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有九擺,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皞爰过,黄帝所为”; “大皞生咸鸟,咸鸟生乘釐,乘釐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

青帝大皞又作太皞、 太昊,即伏羲氏,根据《海内经》中的这段记载,青帝是凭借黄帝所种植的建木登上天的。青帝太昊,是日生于东的青阳之神,称之为“青帝”。因木性温,代表了慈爱和仁,青帝也就象征着仁爱和慈善。

关于炎帝神农的记载,《山海经》中共有三处: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 白喙、 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

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

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 延、 殳。

《山海经》中关于炎帝主要记述的是其妻女以及孙子、 后人的事迹。炎帝又称为赤帝,炎帝族以火为图腾。《左传·哀公九年》中记载:“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传说中炎帝的头是锐形,正如火向上燃烧的形状,其以炎为名,意为火向上焚烧。《管子·轻重》篇载,炎帝钻燧生火,煮熟荤躁一类食品,使民众免于肠胃疾病,炎帝的火神之称也有可能来源于人工取火的运用。

《山海经》中关于黄帝的记载共有10处,分布于《西山经》《海外西经》《大荒东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海内经》各卷之中。

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

帝江即帝鸿氏,这只神鸟是黄帝的兽身,相传黄帝居住于轩辕丘,因此,黄帝也称轩辕氏。叶舒宪、 萧兵、 郑在书在《山海经的文化寻踪(上)》一书中说明黄帝是黄土之神,也可以看作风成态黄土的人格化,是黄气、 黄云、 黄土的人格化或神话意象。《山海经》中描述黄帝的兽身帝江“六足四翼”,六足四翼相加,刚好是十。十字作为母题象征着太阳和光明。“黄帝本訓当作光帝即光明之神。”[10]1另外,还有“土载四行”和“土为万物之母”之说。

对白帝少昊的记载在《山海经》中共有四处,分别为《西山经》:“又西二百里,曰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是神也,主司反景。” 《大荒东经》:“东海之外有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 《大荒南经》:“少昊生倍伐,倍伐降处缗渊。“ 《大荒北经》:“一曰是威姓,少昊之子,食黍。”

西方之神白帝少昊居住在长留山上,是传说中古代东夷集团的首领,名挚,号金天氏。白帝少昊在原始神话中是主司日反影的西方日落之神,受到殷人西方属金思想的影响,因而又称为金天氏。

《山海经》中记载黑帝颛顼的共有10处,分布于《海外北经》《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海内经》各卷之中。根据《国语》《左传》中的记载,黑帝颛顼是周人眼中的北方水神,在上古传说中,他领导各族人民取得了与另一位水神共工集团战争的胜利。

3 《山海经》中其他诸神与五行元素

除五帝外,《山海经》中还记载了如西王母、 帝俊、 帝尧、 夸父、 共工等诸神,其中包括句芒、 祝融、 后土、 蓐收等部分五佐神。《山海经》中的诸神也都具备五行符号特征。

商人将五行与五方的空间方位相匹配对应,提出了五行体系。五行中木主东方,火主南方,金主西方,水主北方,土位于中央。五帝位于五方,主管各方之神。殷人作为一个畜牧业发达并屡事迁徙的民族,在每次迁徙之前,常常要询问主管这个方向的神灵,以得知将要迁徙的这个方位是否贞吉。《礼记·表记》中有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殷人以为各方有主神,这些神灵与金木水火土五行有所关联。《吕氏春秋》中所记载的五行系统整合了五行与五帝、 五佐神的对应关系,即青帝太昊(又作太皞、 大皞),其神句芒。炎帝神农,其神祝融。黄帝轩辕,其神后土。白帝少昊,其神蓐收。黑帝颛顼,其神玄冥。

《左传》中也有关于五行与五佐神的记载:

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贵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

少嗥氏有四叔:曰重、 曰该、 曰修、 曰熙,实能金、 木及水。使重为句芒,该为蓐收,修及熙为玄冥,世不失职,遂济穷桑,此其三祀也。

颛顼氏有子曰犁,为祝触,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此其二祀也。[11]

《周礼·春官·大宗伯》云:

以血祭,祭社稷、 五祀、 五岳,以狸沈祭山林、 川泽,以疈辜祭四方百物。

郑玄注:

五祀者,五官之神在四郊,四时迎五行之气于四郊,而祭五德之帝, 亦食此神焉。少昊氏之子曰重,为句芒,食于木; 该为蓐收,食于金; 修及熙为玄冥,食于水; 颛顼氏之子曰黎, 为祝融、 后土,食于火土。[12]28

《山海经·海外东经》中有关木神句芒的记载为“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东方的司神名叫句芒,句芒也就是古代传说中的主木之官。木神句芒其原型是析木或若木,是东方之神、 木神、 司命之神。句者屈也,句芒意指树木生长弯屈而有枝桠。木神句芒因此也就被赋予了不死和再生的神秘力量,在先秦的典籍之中,它是一个给人赐福延寿的生命之神。《墨子》曰:“昔秦穆公有明德,上帝使句芒赐之寿十九年。”《淮南子·时则》云:“东方之极:自竭石山过朝鲜,贯大人之国,东至日出之次,榑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皞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高诱注:“太皞伏羲氏,东方木德之帝也。句芒,木神。”《白虎通义·五行》云:“句芒者,物之始生,芒之为言萌也。其精青龙。”[13]176《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云:“木正曰句芒。”杜预注:“正,官长也。取木生句曲而有芒角也。”[11]

《山海经》中对祝融的记载共两处。《海外南经》载:“南祝融,兽神人面,乘两龙。”南方火神祝融是帝喾时的火官,后被尊为火神。另一处为《大荒西经》中“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榣山,始作乐风”。祝融在《左传》《国语》中有多处记载,是各族中管火官的荣誉称号,被称为南方之神、 火神。《淮南子·时则》云:“南方之极,自北户孙之外,贯颛顼之国,南至委火炎风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

《山海经·大荒北经》中有一处关于后土的记载:“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后土即为黄帝轩辕氏的佐神。后土,原是社神、 土神、 地下幽都之神,后为中央神。《国语·鲁语上》云:“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14]《楚辞·招魂》曰:“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土伯九约,其角觺觺些。敦脄血拇,逐人駓駓些。参目虎首,其身若牛些。”王逸注:“幽都,地下后土所治也。……土伯,后土之侯伯也。”[15]158《淮南子·时则》云:“中央之极,自昆仑东绝两恒山,日月之所道,江、 汉之所出,众民之野,五榖之所宜,龙门、 河、 济相贯,以息壤堙洪水之州,东至于碣石,黄帝后土之所司者万二千里。”高诱注:“黄帝,少典之子,以土德王天下,号为轩辕氏,死为中央土德之帝。后土者,句龙氏之子,名曰后土,能平九土,死祀为土神也。”

《山海经》中有两处记载金神蓐收,分别为《西山经》:“又西二百九十里,曰泑山,神蓐收居之。” 《海外西经》:“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 传说中蓐收是西方之神,管理太阳的降落,司秋。蓐收是西方之神、 刑神,死为金神,他被称为白帝佐神可能是由于其在制铜方面的贡献,《山海经》中蓐收的形象是一个炼铜人的形象。《国语·晋语》:“……蓐收也,天之刑神也。”[16]《淮南子·时则》:“西方之极,自昆仑绝流沙、 沈羽,西至三危之国,石城金室,饮气之民,不死之野。少皞、 蓐收之所司者万二千里。”高诱注:“少皞,黄帝之子青阳也,名挚,以金德王天下,号为金天氏,死为西方金德之帝也。蓐收,金天氏之裔子曰修,死祀为金神也。”

《山海经》中还有三处关于夸父的记载,分布于《海外北经》《大荒东经》《大荒北经》中,有四处关于蚩尤的记载,分布于《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大荒北经》中,有四处关于共工的记载,分布于《海外北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中。这些神的神话原型多是五行符号化的原型。刘邦祭祀蚩尤,将蚩尤作为赤帝的身份祭祀,可见蚩尤是一位火神。赤帝之子斩白帝之子,运用了五行相克中火克金的哲学思想。共工在《尚书》中是一个被流放的形象。两汉学者都将“共工”解释为水土之官。据此可知共工是一位水神。而夸父则为黄帝佐神后土的后代。

《西山经》《大荒西经》《海内北经》中还有关于西王母的记载: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 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西山经》)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

(《大荒西经》)

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

(《海内北经》)

西王母的居所为昆仑山,玉山是昆仑山的别名。《山海经》以方位编撰全书,从书中记载来看,昆仑山位于西北方。五行之中,金主西方,因此,西王母又称金母、 金母元君、 西池金母、 瑶池金母、 九灵太妙龟山金母、 太灵九光龟台金母、 西灵金母梵炁祖母元君、 太虚九光玄台金母元君。中国古代以白虎象征西方,《山海经》中关于西王母形象的描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有“虎齿”。

《西山经》中所载“司天之厉及五残”,郭璞注:“主知灾厉、 五刑残杀之气也。” 袁珂先生在《中国神话通论》中说:“西王母本是西方的疫厉之神,主杀生。”[17]238早在上古时期已有墨、 剕、 劓、 宫、 大辟五刑,《尚书·尧典》中载舜继位之后“象以典刑,流宥五刑”[18]。《逸周书逸文》将五刑与五行相关联:“火能变金色,故墨以变其肉; 金能克木,故剕以去其骨节; 木能克土,故劓以去其鼻; 土能塞水,故宫以断其淫; 水能灭火,故大辟以绝其生命。”[19]因此,西王母主五刑残杀也与五行思想密不可分。

4 《山海经》中蕴含的五行思想

《山海经》以方位编撰全书。山经部分有南山经、 西山经、 北山经、 东山经、 中山经。海经部分中海外经、 海内经、 大荒经均分东、 西、 南、 北四方记载。五行思想中的五方观念源自于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古人认为自己所处的空间是天圆地方,大地有四极八方,四方有神祇作为象征。商代的妇好墓、 新石器时代遗址和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玉琮表明在公元三千多年以前,中国人已经有了天圆地方、 上下四方的空间观念。殷商时期,人们具有了比较完整的空间秩序观念。殷商的祭祀卜辞中有四方之神的名称,说明殷商人祭祀四方神,对四方有着明确的认识。到了商周时期,人们对世界有了更丰富的认识,他们认为天与地相对,天地都是由对称和谐的中央与四方构成,中央的地位高于四方,四方环绕中央。

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人们逐渐用一些数字来概括万事万物。殷商时期,古人就习惯将纷繁的现象归纳为五类,《尚书》中有“五典”“五礼”“五行”“五常”“五服”“五纪”等。春秋以后,天象星历有“五位”,祭祀仪式分为“五祀”,五行之神被命名为“五正”,以及“五兵”“五味”等,“五”这个数字被广泛地运用在各类事物上。人们把天地间的种种事物归为五类,并相互匹配,逐渐形成了一种系统的认识,发展成了后世的五行思想。从《左传》中可以看到,春秋时代的五行思想已经超出了早前五方的朴素认识,而在五行与五方之外,有了五行与五色、 五行与五神相配,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说法。

《山海经》整部书中,除第13卷《山海经·海内经·九丘建木》中“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以及《山海经·海内经·苗民神延维》中“有神焉,人首蛇身,长如辕,左右有首,衣紫衣”,两处写到“紫”色,色彩描写出于五色之外,书中所涉及的颜色几乎全为黑、 白、 赤、 青、 黄五色,其余如“苍玉”“玄豹”“素兽”“翠鸟”“缟身朱鬣”之类也均可归入五色之中。此外,书中还有“鸟五采而文”“五色”“五色而文”“鸟五采而赤文”“鸟五采以文”“五色之鸟”“五彩之鸟”等多处言明五色。可见《山海经》记载描绘世界的方式是古代中国人最朴素的五行思想的体现。春秋战国时期产生并成熟的五行配物、 五行生克说又渗透在了《山海经》的五帝、 诸神以及祭祀的描写之中。

《山海经》中描绘了五帝、 诸神,用祭祀的方式沟通天、 地、 人、 鬼,这显然是受到了战国时代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战国时期,人们开始用“阴阳”“五行”“八方”等概念将天、 地、 人、 鬼联系起来,星辰、 四象、 四季、 五色、 五方以及乐律都被安排进这个阴阳五行的网络之中,天地间的一切都被系连起来。

随着齐国的邹衍将阴阳五行学说系统化,五行这个概念衍生出了更多丰富的含义,并在方技、 数术上有了广泛的运用,也成为了道家思想的重要基础。阴阳五行学说在后世渐渐蒙上了迷信的色彩,与《山海经》中朴素的五行观念渐行渐远。但《山海经》中所描述的祭祀场景、 记载的五帝与诸神,都包含了五行的元素,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古代中国人认识世界、 描述世界的思维方式,可以找到阴阳五行学说的源头。

猜你喜欢
大荒黄帝山海经
情系农垦·镜凝大荒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清华简”又爆“猛料”蚩尤竟是黄帝之子
论中医文化的守正与创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帝内针为例
山海经里说了什么
山海经夫诸
论哪吒的“肉身成圣”与宝玉的“归彼大荒”
秋日感怀(新韵)
田幸云
涿鹿黄帝泉(外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