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生社区管理 优化朋辈心理互助

2019-01-03 12:10李勇王楚楚
记者观察 2018年20期
关键词:社区化朋辈心理健康

文 / 李勇 王楚楚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可以说,个体心理素质的优化,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的重要方面,积极的社会群体心理取向,能够促进我国社会整体思想意识形态健康积极发展。对于作为引领社会思想潮流的高校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不可忽视。随着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的发展,社区化日常管理模式正在稳步推进,立足学生社区化管理与服务,是对传统教学、生活、休闲模块的有机整合,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作用,通过学生寝室服务功能集约化,真正达到学生管理服务的高效性。朋辈心理互助要立足学生管理社区化,将工作内容延伸至社区化心理服务,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和实效性,切实发挥“预防为主”的心理教育作用。

一、关于朋辈心理互助

朋辈心理互助,是指年龄相当或同一生活范围的非专业人员,在接收专业培训后,对需要帮助的同辈当事人提供的心理援助。朋辈心理互助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帮扶形式,对大学生群体具有很好的普适性。与一般心理辅导与咨询相比,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的优势在于真正做到了关系平等,朋辈互助员与同学之间的同质性强,容易达成共识,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榜样作用,特别是在生活技巧方法上,效果更加直接明显。当前,许多高校都很重视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工作,但是由于缺少恰当的定位、良好的对接和系统的培训,导致这支队伍的作用发挥还很有限。就大多数高校设置的班级心理委员一职来讲,真正经过专业筛选、专业培训的并不多,在日常工作中也缺少抓手。而像高校心理健康协会等学生社团组织,大多也脱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职能部门存在,难以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说,高校朋辈心理互助还需要一个较好的成长平台,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学生社区为朋辈心理互助工作带来的契机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类招生、自主选专业、定期转专业已经成为不少高校的教育管理特色。大学生自入学后,可能面临专业、班级的调整,同一个寝室的同学,可能处于不同的专业、班级甚至年级。传统的以专业、班级、年级为单位的管理模式正在被打破,社区化管理应运而生。通过社区化管理,学生组织的作用凸显,部门之间的联动加强,有效弥补了传统管理的不足,无论是在信息互动的时效性还是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上,都有了质的变化,同时也为心理健康教育朋辈互助提供了发展契机。

(一)心理服务更加贴近学生生活

尽管当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了较为科学、客观的认识,但是在日常工作中,仍然会发现部分同学对心理工作尤其是心理咨询、心理干预等存在一定的排斥。一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在“夹缝”中发展,为学生提供的心理服务还不够广泛、深入。学生社区的发展,有利于发挥朋辈互助的力量,搭建更贴近学生生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从更加微观的角度来开展教育活动。

(二)朋辈心理互助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不论是课堂教学,宣传教育活动还是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主观臆断性。学生的心理状态到底如何,学生的心理需求有哪些,这些问题都是通过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队伍间接反映而来,难免存在挂一漏万的现象。学生社区化管理,通过朋辈视角发现问题,反馈问题,内容更加直接全面,这对于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三)朋辈心理互助具有更好的接受性

同伴作用,是已经被证明了的非常有效的一种教育方式。同学之间的同质性,利于同学之间流畅的沟通,也降低了心理服务过程中的阻抗。当代大学生基本为90后,对同伴关系的心理需求更加旺盛,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困扰,大学生首选倾诉对象也是同伴。社区化管理恰恰迎合了这样的时代特点,发挥了自主管理的优势,通过朋辈间的相互帮扶、相互监督,最大可能地实现了管理工作的易接受性。在这一点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不例外,将工作内容整合到社区化管理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社区化背景下朋辈心理互助模式的优化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以学生社区为平台的朋辈心理互助,是由宏观、中观到微观的转变,是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组织作用的积极尝试。建立有效的社区化朋辈心理互助体系,要不断挖掘学生自身潜力,不断提升朋辈互助团体的心理服务水平,并加强指导、管理、考核,形成畅通有效的工作模式。

(一)建立朋辈互助团队,形成自我管理服务体系

朋辈互助离不开团队建设,这是保证朋辈心理互助质量的前提。当前,各高校普遍设置了心理委员,纳入班级干部管理,由于缺乏统一的业务指导和管理,导致许多班级心理委员工作职责不明,工作技能缺乏,工作积极性不高。尽管存在如大学生心理健康部、心理健康教育协会等学生组织,但彼此间缺乏工作沟通交流,在心理互助层面上还达不到步调统一、涵盖广泛、内容规范等要求。借助社区化管理,可以将朋辈互助团队建在社区上,成立社区管理下设的心理互助学生组织如社区心理互助委员会等,将班级心理委员按照社区布局进行归属划分,全部纳入互助组织统一管理,这样构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大学生心理互助组织——班级心理委员”三级管理服务体系,与“寝室管理部门——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形成良好互补。发挥互助组织的重要桥梁作用,接受心理教育部门的业务指导,组织班级心理委员开展各类舆情上报、主题教育等活动。这样,能够很好地保证自我管理服务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二)细化朋辈互助内容,提高心理互助针对性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是多元的,体现在工作内容上也是丰富的。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与干预工作,既要从面上做好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工作,又要从点上做好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及严重精神障碍个体的帮扶工作,这些就需要对心理朋辈互助的内容进行细化。具体而言,首先要按照功能不同,对团队职责进行细分落实。比如可以在心理互助委员会下面设置知识宣传部、互动体验部、信息管理部等,按照学院、系或专业,选拔优秀的班级心理委员加入其中,针对性地开展心理互助。这也符合大学生心理需求特点,广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需求,参加不同互助内容的活动。通过细化工作内容,可以有效避免互助工作过于笼统或流于形式,按照互助功能不同,统筹安排朋辈互助工作。

(三)提高朋辈互助技能,增强互助人员业务能力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朋辈互助成员来自于普通同学,他们缺少系统全面的心理学知识,因此,对朋辈互助队伍开展技能培训是极其必要的。对于朋辈心理互助工作而言,首先要具备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术,包括大学生心理发展与健康知识,尊重平等的助人态度,共情、具体化等基本谈话技能,团体辅导与训练基本技巧等,这些都依赖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职能部门开展较为系统的培训。对于互助队伍庞大的学校,可以采用理论知识集中培训与操作技能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先由心理教师进行集体授课,之后由心理互助委员会等学生组织成员接受技能培训后,面向全部人员分组开展培训。当然,对朋辈互助队伍的业务培训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常态化的工作,通过长期培训,才能达到业务水平的真正提高。

(四)整合信息反馈渠道,实现心理服务全员覆盖

朋辈心理互助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要实现心理危机的早期发现早期上报,以达到早期干预的目的,因此,对于朋辈互助而言,信息反馈渠道的顺畅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朋辈互助途径,实现以互助人员为核心的信息反馈渠道,充分发挥学生社区的优势,将班级管理、公寓寝室管理、院系行政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多管齐下,不断拓宽朋辈互助团队的信息获取渠道并加以整合,做到反馈准确及时。从这个意义上讲,朋辈互助团队就类似于一部信息处理器,将日常班级观察、寝室管理员反馈、辅导员班主任反馈的信息进行整合,形成全面的评估信息。同时,要打通朋辈互助团队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职能部门信息上报的渠道,以避免信息的遗漏,真正做到全员覆盖。

(五)完善考核激励机制,促进互助团队良性发展

团队建设离不开考核激励。作为产生于学生群体的一支队伍,朋辈互助团队的考核与激励,既要兼顾到工作职责要求,也要兼顾到团队成员个人成长需求。在考核上,除了按照学生组织一般管理方式实施评价考核外,要将所服务群体的评价、辅导员班主任的评价与自我评价结合起来,同时要将团队成员个人心理健康发展水平列入其中。在激励上,可以考虑将工作内容纳入志愿服务、创新学分等内容范畴,给予一定的认定,还可以定期选拔优秀的朋辈互助成员外出学习交流,拓宽视野与工作思路等。这些都可以促进互助团队的良性发展,保证队伍的活力。

猜你喜欢
社区化朋辈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优秀朋辈辅导员人格特质研究
——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
诸城市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建设研究
创客空间社区化发展模式初探
论朋辈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