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晨 付一静
摘 要
作为高中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的地理实践力,与地理实践活动的关系不可分割。但受现实因素制约,地理实践活动开展相对不足,整体上呈现出活动模式单一、内容选择片面、学生参与度低等缺点,如何选择行之有效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深入挖掘出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在价值,是地理教师值得研究的课题。基于地理课程标准、现有课程资源、学校管理、教师素养、学生认知兴趣以及学生家庭认可度六个层面分析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因素,以启发地理教师更好地把握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地理实践力 实践活动 课程资源
地理实践活动主要是指以学生参与和实践为导向的学习活动,依据活动范围可分为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按照组织形式可分为小组活动和班级活动;根据活动模式可以分为地理访问、地理参观、地理调查和地理实验等。新修订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指出,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在地理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完成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是地理课程拓展的一个途径。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发展,教学形式逐渐丰富,地理实践教学形式也有所变化。新课标所强调的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对部分教学要求为:使学生通过野外观察、结合实例、探究问题等方式来完成教学目标[1],将实践具体内涵提升至行动落实层面。由于学生所受教育发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组成的“三维空间”领域内,因此,选择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视角须立足上述空间要素展开。
一、地理实践活动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建立对于地理学科发展具有引领性作用。以核心素养研制课程标准,是基于素养教育背后的知识观和学习范式,系统反思我国原有教育教学观念和体系的弊端与不足,重新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基础教育理论框架和课程体系[2]。新课程标准下地理核心素养的建立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基本特征,将地理实践活动作为教学载体之一,运用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的方法将地理学科最为本质的人地协调观呈现出来,其中各个素养间不同水平等级的划分更是细节程度的把握。对于一线地理教师,应从不同角度立体化掌握课程标准,提升基本能力,以应对在实际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高中地理课程作为与九年义务教育地理相衔接的基础课程,课程总目标是通过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版)》的要求,高中地理课程结构发生一些变化,总体来说必修一、必修二课程的内容比例、课时总量趋于协调,强调在真实的情境下学习,尽量消除原先“难、繁、偏、旧”的课程内容;同时,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的结构关系更加合理,在选修课程方面,对自然领域和人文领域侧重不同,如天文学基础、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课程的设置,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条件。地理实践活动作为地理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入其中,是地理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因此,地理实践活动要在地理课程标准框架下开展,选择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时首先要遵循地理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力求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二、地理实践活动的选择应基于现有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为了达到课标要求的一种手段,是为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而服务的[3]。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在遵循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前提下,还须从学校现有课程资源出发,因地制宜、合理把握。地理课程资源是实现高中地理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尤其是特色课程资源,如植被课程资源、气象课程资源、矿产课程资源、水文课程资源等,是对地理课程内容进行更具体的划分。受一定地域环境与教学条件的制约,在不具备开展复杂实践活动主题内容的学校应力求主动改变,辅以其他方式来呈现活动内容。教学实践最主要的作用是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其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是通过亲身参与各个不同的学习过程来实现[4]。学校后期发展中应在现有地理教室的基础上配备现代化教学设施,增加地理模型、教学仪器,打造地理特色教室,让学生以更直观的方式理解地理知识,为地理实践活动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关于地质构造、地质运动、基本的岩石形成过程的学习中,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参观地质博物馆,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观察、思考,对当地的地质历史、生物演化、矿产资源禀赋和矿物岩石精华有更好的认知,理解“精致的石头会唱歌”的真正含义。不具备实践活动的学校可以选择景观图片、模型来替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思考,完成相应活动任务。
三、地理實践活动的选择应基于学校的管理
在现实条件中,活动形式的时间确定与地点选择会受到一些因素制约,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有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完整性。一节成功的实践活动课程需要教师有足够时间与精力去设计活动方案、开展策略实施、收集反馈信息。然而在以选拔性、升学率为指向的制度管理下,制定课程计划过程中难免会有教学结构偏失、比重不同的现象发生,实际的课程操作中,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传统教育理念仍占主导,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重视不够[5],导致实践活动开展的动力不足。地理教师应转变被动式的教学氛围,主动出击以提升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一方面,在遵循学校宏观管理的基础上,地理教师能够有效培养实践探究意识,适当组织学生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和理解知识的魅力,同时通过教师技能培训以及地理教研组研讨来提高活动设计的能力;另一方面,学校适时给出导向激励作用,将地理教师开展实践活动的方案设计纳入评价考核指标,从外部环境给予教师引导和鼓励。学校管理人员从更深层次意识到地理学科在整体知识体系中的作用,强化对地理实践活动与地理学科的关联性认识,协调学校管理水平,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发挥独特作用。
四、地理实践活动的选择应基于教师的素养能力
教师是教学实践中的积极要素,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担负着重要使命。有职业理想和信念、善于分析自身素质、清晰发展需要的地理教师,能够获得更多职业成功的机会[6]。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个人魅力,在地理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智力素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地理教师实践意识重要性不言而喻,地理教师自身学科教学知识的迁移会直接影响实践活动的选择和实施,例如在学习“热力环流的形成”时,有的教师意识到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来进行验证:在一个长方体的玻璃器皿(长80cm、宽30cm、高40cm)内,两端分别放置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用塑料膜布将容器密封好,并在放置冷水杯的膜布上开一个小洞,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让学生观察并记录烟雾在玻璃缸内如何飘动,进而从现象中完成对结论的总结。教师从实际教学条件出发,适当选择实践活动方式,对实践活动的难易程度进行把控,确保每个学生有效地参与实践活动并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素养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教师既扮演合作者的角色,又扮演为学生提供资源的服务者的角色,无论是把教师作为一种课程资源还是活动中的积极要素,在选择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时,都要对教师的人格素养以及工作状态进行考核,以达到优化水平,确保地理实践活动顺利进行。不再单纯以学科成绩的高低对学生进行评价,更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操作能力,作好实践档案袋记录。
五、地理实践活动的选择应基于学生的认知和兴趣
在学习中,学生对认知过程呈现出动态、反复的心理特点,学习者能根据自身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对学习过程作出切合实际的规划[7]。地理实践活动面向的是全体学生,高中学生独立性、自觉性通过一定累积,在知识接受与情感表达力上得到提升,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实践活动种类繁多,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和专业需求,选择相应的实践活动[8]。例如对于文科学生的实践活动内容,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开展研究性学习,自主设计并完成实施。对于理科学生,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地理思维,加深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的理解,认识到掌握地理相关内容对于未来综合学习的重要作用。因此,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能力水平差异,对学生不同发展阶段所表现出的特点认真分析,从而使实践活动走进学生的内心。对于同一主题的实践活动,应设立不同的评价标准,注重学生过程性评价。
学生是地理实践活动的主体,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将学生始终视为主人,保证其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由实践活动的本质决定的[9]。一方面,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会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不同灵感,产生意想不到的收获。地理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途径,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地理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也是实现实践活动教学目标的必然途径。在地理活动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地球仪、地理教学挂图、教具制作等手段,把活动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有效学习的最好朋友,通过完成实践活动的全部过程,构建出一个友好、积极的学习环境。例如在学习资源保护知识时,结合社会生活实际,选择适宜的主题开展辩论活动,激发学生动手动脑、小组协作能力,与课堂内容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将教学任务与实践活动充分结合。
六、地理实践活动的选择应考虑到学生家庭的状况
在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方面,学生家庭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对于跨区域、历时久的实践活动而言,家长的认可程度对活动内容的选择以及活动顺利开展也会产生影响。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是从隐性到显性并逐步感知的过程,家长支持这一实践活动方式,对于学生心理活动和教师顺利实施大有裨益,反之则会对实践活动的开展产生一定的阻碍。地理实践活动的研究对象具有明显的广域特征,地理实践活动丰富多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被视为对地理实践学习的形象写照。近几年来,研学旅行逐渐趋于热门化,在学校校本课程建设氛围下,根据区域特色、教学特点,组织学生通过集体生活、集体参与的方式,使学生运用理性的科学方法来获得体验、理解和感悟。研学旅行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转变、教与学理念的变化等方面有一定的推动作用[10]。此时,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应是教师在设计研学实践时考虑的因素,教师要充分尊重家长和孩子的意向,综合各方面意见找到一个符合总体意愿的旅行资源,对整体行程制定一个清晰规划。教师应预先设定实践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定切实合理的解决方案,同时做好父母心理工作,取得学生家庭的支持和理解。
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不是一个短期的阶段,而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过程。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将地理学科知识进行重组、扩展和提升,从而完成更深层次的学习。考虑到现实教学因素限制和实践活动的复杂性,地理教师在选择确立实践活动内容时须做到优选、细选、精选,除此之外还应结合不同学科间的优势,综合考虑。在内容选择过程中,地理教师不必拘泥于教材和教学进度,可以结合所在学校和学生特点,整体把握高中教学内容,充分了解学生兴趣[11]。完整的实践活动离不开设计、组织、实施、评价、反馈等步骤,需要地理教师统筹规划。通过完成实践活动,发展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热爱,为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 何亚琼.新课标 新思考 新对策[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09).
[3] 戴文斌,朱翔,胡茂永.浅谈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J].地理教学,2019.
[4] 林培英.地理實践活动教学的意义与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2002(11).
[5] 汪建国.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01).
[6] 张家辉,占秀芳,沈妃敏.优秀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基于优秀地理教师成长经历的内容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7,18(03).
[7] 李家清.中学地理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8] 梁蓉.地理实践活动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1(04).
[9] 赫兴无.地理实践活动指导探微[J].地理教育,2010(Z2).
[10] 钟林凤,谭诤.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困境及其破解[J].教学与管理,2018(36).
[11] 程子序,霍毓,赵亮.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素材从何而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19).
【责任编辑 王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