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秀志
摘 要: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还能使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以及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为此,从积极采用情境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利用生活化教学法,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印象;采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突破教学难点三方面针对“如何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这一课题进行浅析。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效
一、积极采用情境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采用情境教学法,这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能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注入力量。基于此,教师在开展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积极地使用情境教学法,从而实现高效课堂构建的目标。例如,在开展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轴对称”这一内容的讲授时,教师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上网或者查阅资料的方式搜集与轴对称有关的图形,并将其制作成课件。其次,教师在上课的时候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播放一张张轴对称的图片,并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仔细观看大屏幕,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我看到了清华园,它不仅美丽还充满了古典气息。”有的学生说:“我看到了南京长江大桥,它耸立在江面上,远远望去,好像一条卧在江面上的巨龙。”还有的学生说:“我看到了一张张五颜六色的脸谱。”教师对学生说:“你们刚才都根据自己看到的景色发表了自己的想法,下面,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呢?”有的学生说:“我们在小学已经学习过轴对称的知识,所以,我认为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有的学生说:“这些图形不仅美丽,还展示了一种对称美。”此时,教师对学生说:“同学们,对于图形共同点这个问题,你们回答得很不错,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深入地探究轴对称图形。”于是,学生一边打开课本,一边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充分使用了情境教学法,这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能推进高效课堂的构建。
二、利用生活化教学法,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印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地采用生活化教学法,这不仅有利于把生活现象与数学知识紧密地结合起来,还有利于把抽象复杂的问题变得生动直观、通俗易懂,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例如,在开展“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结合生活中的现象说一说你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直线与直线平行的现象。”于是,学生一边积极地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一边仔细地回忆生活中直线与直线平行的现象。有的学生说:“我家里铺了地板砖,地板砖的两条相对方向的直线是平行的。”有的学生说:“在吃饭的时候,我发现我家餐桌中两条相对的直线是平行的关系。”有的学生说:“我在上体育课时发现双杠的两条杠是平行的关系。”还有的学生说:“在过马路时,我发现马路上的人行道的直线也是平行的。”教师对学生说:“你们说得很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探究与平行线有关的数学知识。”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一边观看黑板上所画的平行线,一边思考教师提出的有关问题。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有效使用了生活化教学法,这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还能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增添强大的动力。
三、采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突破教学难点
多媒体技术不仅具有灵活便捷的特点,还集栩栩如生的图片、优美动听的音乐、动态直观的动画于一体。教师在开展初中数学教学时积极地使用多媒體技术,这会给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注入强大的能量。例如,教师在教学“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这一内容时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以“满足学生的真正需求、解决学生学习上的实际问题”为立足点,以构建高效课堂为出发点,并结合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制作有效的PPT;其次,在上课的时候,教师通过播放课件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这一难点知识。在播放课件的过程中,教师一边点击鼠标,一边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二次函数的图象,并让他们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说一说二次函数图象的特点。有的学生说:“当a>0时,二次函数图象开口朝上,当a<0时,二次函数图象的开口朝下。”还有的学生说:“二次函数的图象与一次函数的图象有很大区别,它的形状是一条抛物线,可以无限延长。”教师对学生说:“你们说得很好,请你们把想到的有关二次函数图象的特点写下来吧。”在这节课中,教师充分使用了多媒体设备,这不仅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还能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教师在开展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展示图片的方式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还可以使现代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增光添彩,如此一来,势必能推动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王静.论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效率[J].学周刊,2016(3).
[2]姚志刚.探讨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6(21).
编辑 马晓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