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训练在聋儿教育和康复中的现实意义

2018-12-29 09:28吴薇
艺术评鉴 2018年16期
关键词:聋儿语言训练

吴薇

摘要:聋哑儿童的教育和康复工作日益得到社会的关注。本文以歌唱训练为切入点,通过歌唱训练改善了聋儿语言表达、心理状态、生理发育和社交能力,全面提高聋儿的生活质量,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生活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聋儿 歌唱训练 语言训练 康复活动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9-0072-02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医学、微电子技术取得了革命性进步,大量患有听力障碍的儿童通过植入人工耳蜗或是配戴助听器,不同程度的恢复了部分听力,进而在语言分辨能力和理解能力上有了显著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应用发声训练软件技术能够帮助聋儿进行发声和唱歌训练,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增加聋儿的社交活动,促进聋儿的心理和生理的康复,在聾儿特殊教育和医学康复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歌唱训练在聋儿的语言训练中的协同作用

聋儿的语言训练就是对聋儿进行语言听说的康复训练,促进聋儿听力的恢复,帮助他们学习语言的表达。语言训练的发声同正常发声一样,是通过呼吸推动声带振动进行发声。聋儿在说话时,常常出现语句不连贯、发音无力等问题,这往往是由于聋儿在讲话过程中不会合理的进行呼吸,不能主动的控制和运用气息所导致的。正常的说话是不间断的吸气和呼气的过程。运用歌唱训练技术中的闻花式吸气法,可以有效的帮助聋儿解决气息不稳这个问题。首先,让聋儿把肩颈部肌肉放松,胸部略微挺起,想象自己在闻花香,在放松的状态下深吸一口气,这时胸部和腰部都有一种舒张开来的感觉,体内的空间增大,空气很顺畅的进入并充满肺部,让人体感到兴奋、舒畅,充满力量。保持这种状态进行发声,可以使气息通畅平稳,发音圆润而且持久。

医学研究证明,声带振动的幅度和强度决定声音的高低和强度,而声带振动的幅度和强度又取决于个体对声带周围肌肉群和呼吸气流的主动控制。聋儿在说话时的音调并不绝对适宜,音调偏高,聋儿的声带很容易发声疲劳;音调偏低,压着的说话又十分费力。通过歌唱中的音高训练,可以帮助聋儿解决说话时音调的问题。通过歌唱软件的实时显示,聋儿通过视觉上的反馈,观察到自己通过控制声带的振动,产生的高低不同的音调。聋儿在升高和降低音调的过程中,找到一个发音最为舒服的音调位置,把这个音调作为目标音调进行主动的调节控制,并反复训练加以固化,这个音调就是聋儿最为合适的讲话音调。

聋儿在讲话过程中还经常会出现语速过快或者过慢的情况,语速过快时,发音不完整,表达不清晰;语速过慢,又出现拖音,语义不连贯,这都严重影响了语言的有效表达。在歌唱训练中,通过节奏训练可以帮助这些聋儿体会和把握音乐的节奏,再移植到语言发音中来,有助于改善聋儿语言表达的清晰度和连贯性。

很多聋儿说话都会大喊大叫,长期的高强度发声,会使声带超过生理承受能力的牵拉和挤压,导致声带的疲劳和结构损伤。聋儿通过唱歌中的强弱训练掌握发音的强度控制,再运用到平时的说话中,用相对安静并且放松的状态讲话,控制好音量,有利于社交活动并保护了自己的声带。

歌唱训练对聋儿的语言训练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聋儿通过歌唱训练掌握了音高、节奏、强弱的控制,体会到说话的发声也要像唱歌一样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说话也应该有强有弱,有快有慢,有长有短,抑扬顿挫,进而提高了语言表达的清晰度和感染力。

二、歌唱训练在聋儿生理心理康复中的促进作用

聋哑儿童作为特殊儿童,在身心发育上与普通儿童有着很大的差异。由于听力的缺陷,聋儿在语言的理解和表达上都存在不足。在幼儿时期,健康儿童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接触新事物、获取新信息,通过语言交谈来表达自身感情、开展社交活动,而聋儿的交流只能通过手语。手语动作虽然可以表达很多的意思,简单方便、便于学习,但是手语所蕴含和表达的语义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内容比较固定、表达不够精确,而且难以跟上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发展,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聋儿的想象力,造成聋儿词汇量的缺乏和社交困难。聋儿接收新事物的途径有限且速度缓慢,这限制了聋儿对各种知识的了解,局限了聋儿对新兴事物的认识和未知领域的探索。很多聋儿存在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敏感脆弱、举止夸张等问题;有的聋儿存在独立性、忍耐力和自信心的缺乏;更有一些聋儿出现了性格上的发展畸形,可表现为攻击、说谎、多疑、抑郁、自残等问题。

同时,有学者研究发现,与健康儿童相比,聋儿体重较重、身高肺活量较低,而且胸围较小,生长发育迟缓。虽然绝大多数聋儿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结构与健康儿童并没有明显差异,但是多数聋儿均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听力障碍而带来的植物神经功能不稳定,常常表现在精神状态反常和行为举止异常的等方面。他们有时候会无缘无故的情绪紧张,间断突发的呼吸急促,身体动作不够协调灵活,呈现鸭子步、八字步或者罗圈腿等畸形步态。这些异常的现象大部分具有功能性障碍的特征,而不是由于聋儿身体的器质性病变所产生的。因此,这些异常状态是需要并且可以通过积极的训练加以矫正的。

音乐治疗可以帮助儿童发展自尊心,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歌唱训练是音乐康复治疗的一种形式,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歌唱训练可以帮助聋儿改善这些问题。聋哑儿童由于各种先天或者后天的原因,导致听觉系统异常,产生听觉障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语言能力的完全缺失。在植入人工耳蜗或是佩戴助听器等现代医学技术的帮助下,通过系统化的语言训练相当一部分聋哑儿童是可以开口说话的,这就为聋儿的歌唱训练奠定了基础。再结合发声训练软件,通过发声、节奏、强弱等环节的训练,可以帮助聋儿完成简单的歌曲演唱。歌唱训练可以让聋儿接触到优美的旋律,体会到音乐带来的快乐,可以让聋儿宣泄各种负性情绪,缓解精神压力,促进聋儿的心理和生理健康。

歌唱训练中通过发声训练可以增强聋儿控制气息的能力,培养聋儿控制情绪的意识,还可以缓解呼吸急促等问题。振动节奏训练把振动传递到聋儿的身体,再经过颅骨传导至中耳和内耳,产生生物电信号刺激;通过视觉节奏训练形成聋儿内心节奏感觉,帮助聋儿理解和融入音乐的情感之中。这些训练帮助聋儿形成内在节奏感的同时有助于解决走路步态不稳、运动不协调的状况。

歌唱训练中教师通过优美而变幻多姿的音乐旋律并辅以图形、色彩和灯光等刺激信号,引导聋儿理解和想象音乐的场景和意境,传授给他们音乐方面粗浅的知识和初步的技能,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发展他们对艺术和生活中美的感知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联想、想象和模仿的能力,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有助于促进聋儿智力发育和人格发展。

聋儿的歌唱训练是一个长期而且艰苦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当聋儿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取得成功的时候,他们的意志力、忍耐力和自信心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这有利于改变他们自卑、易怒、抑郁等负性情绪和心理障碍。

三、歌唱训练对聋儿社会生活的提升作用

聋儿由于自身听力和语言表达的缺陷,往往在人际交往上存在巨大的困难,并容易因此出现情绪不稳定、自卑、失落、易怒等负面情绪反应。唱歌训练能够帮助聋儿改善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有助于提升其人际交往的能力。优美的音乐旋律还可以帮助聋儿消除负性情绪,改善心理状态,以更加积极、乐观、主动的心态参与社交活动。

同时,歌唱训练本身在很大程度上的依赖聋儿与老师、同学的交流和配合,通过这个过程也了培养了聋儿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社会交往的技巧,为他们今后融入社会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歌唱本身也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聋儿通过唱歌表达自身情感,唤起听众的情感共鸣和交流,从而提高聋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综上所述,借助现代医学和软件技术,歌唱训练已在聋儿音乐教育中得以实现。歌唱训练改善了聋儿的语言表达、心理状态、生理发育和社交能力,可以全面提高聋儿的生活质量,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生活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宋彩霞.浅谈聋儿语训中的言语呼吸训练[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4,(03).

[2]陈硕.音乐训练对聋哑儿童康复作用的调查与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猜你喜欢
聋儿语言训练
浅谈幼儿音乐律动教学在聋儿康复中的运用价值
聋校低年级语文课堂互动研究
谈聋儿语言听力康复之法
携手聋儿 奉献爱
谈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问题
贴近阅读过程,建构高效课堂
善用阅读策略构建,回归语用能力养成
低年级数学应重视语言训练
聋儿语言康复,父母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