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知我国社区犯罪预防的深层逻辑

2018-12-27 06:06胡浪波
法制与社会 2018年35期
关键词:人民群众预防

摘 要 我国基层社会治理要长期有效发挥作用,既要有理论支撑,也要有组织创新。在理论支撑方面,社区犯罪预防体系的构建,需借鉴犯罪预防环境设计理论中自然监视、活动支持和地方维护等五个核心策略,来实现对社区的合理规划改造,以此来达到减少犯罪的目的。在组织创新方面,社区犯罪预防体系的形成,需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区犯罪预防中的作用,在社区建立防控网络,让其积极参与犯罪的防控。

关键词 社区犯罪 预防 CPTED 人民群众

作者简介:胡浪波,四川省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政策法律研究室干部,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硕士。

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2.199

中国社会治理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融合了正式和非正式管理机制的群众路线以及依靠群众的方针。社区作为人们生活居住的重要场所和交往空间,其居住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居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高低。鉴于此,笔者建议,在社区治安管理工作中应及时地对已发刑事案件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总结,并运用犯罪预防环境设计理论(CPTED)对潜在的犯罪行为进行环境设计与行为规制,才能将潜在的犯罪行为扼杀在萌芽之中。

一、现状描摹:我国社区犯罪的主要特点

我国当前正经历城市化高速化发展时期,随着流动人口管制政策的放宽,大量非农人员被允许迁入城镇社区居住,社区逐渐成为一个融合城镇人员与非农人员的密集区。目前我国社区犯罪呈现出以下三方面的主要特点:

(一)我国社区发生的犯罪案件类型复杂多样

当前小区的发展正朝着“智慧社区”建设的目标迈进,智慧社区依托现代化互联网、物联网、智能技术,在给社区居民提供快捷便利生活服务的同时,也无形中压缩了社区民众在公共空间进行交往的时间。传统倡导的“远亲不如近邻”的互助和谐的邻里关系与交往方式逐渐演变成现今事不关己、冷眼旁观的生活态度,邻里间由于缺乏相应的沟通交流,对发生在公共区域的犯罪行为视而不见,不为所动,导致小区内治安案件更加复杂多样,无疑加剧了我国社区治安管理的难度。

(二)我国社区发生的犯罪案件作案手段技术含量高

犯罪学研究除了注重社会对犯罪分子产生的影响外,还应注意到科技创新对犯罪手段产生的变革效应。日新月异的现代科学技术对犯罪分子的犯罪手段与方式也产生了极大的改变。从之前的撬锁进入室内盗窃演变到如今的技术开锁和插片开锁;诈骗类案件由以前登门入户推销虚假保健品或高收益理财产品的方式发展到如今向受害者直接发送植入木马病毒的中奖短信和虚假的网站链接的方式套取受害人银行卡卡号和密码以骗取钱物等高技术犯罪手段。

(三)我国社区发生的犯罪案件的犯罪对象更加固定化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安居落户,在社区这个狭小的空间,残酷的工作竞争环境与快节奏的生活使刚落户的人们的心理难以适应,为了养家糊口,社区内的青壮男性劳动力不得不外出打工创业,滞留在社区大量的妇女、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不得不独立面对社区安全的防护, 这三类群体由于自身的安全意识淡薄,防范能力较差,时常成为社区入室盗窃、诈骗、抢劫等侵犯公民财产与人身安全案件的主要受害者。

二、理论镜鉴:犯罪预防环境设计犯罪理论(CPTED)在社区犯罪预防中发挥的新作用

(一)犯罪预防环境设计理论(CPTED)

犯罪预防环境设计理论(CPTED)最早是由美国犯罪学家C·R·杰弗瑞(C.R.Jeffery )在1972年所著的《犯罪预防环境设计理论》一书中提出的,该理论的主要核心观点在于通过对社区环境进行自然监视、活动支持和地方维护等五个核心步骤的环境设计与群防群治,来达到避免外来人员进入社区犯罪,内部人员在社区内进行犯罪的目的。

(二)我国社区犯罪预防所遇之困頓

当前我国社区犯罪预防工作整体上开展得并不顺畅,为更好地解决社区犯罪预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笔者以CPTED理论为分析范式,总结出我国社区犯罪预防在自然监视、活动支持、地方维护三方面的困惑,现归纳如下:

1.自然监视:社区监控设施现代升级不够

自然监视作为社区环境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犯罪环境预防设计理论(CPTED)理论核心内容。笔者通过对调研小区涉案高发地点的数据统计分析得出,小区目前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自然监视问题,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小区的公共绿化设计存隐患;二是小区的建筑物的构建设计存缺陷。小区的公共绿化设计存隐患具体表现在,案发地的地势高低起伏较大,而栽培的绿植密却位于低洼地带且植被高大密集,导致小区住宅楼的一楼业主家停放的车辆和窗户完全被其覆盖,成为监视的盲区。这一公共绿化设计由于无法保持良好的自然监视范围,与CPTED理论中的自然监视原则背道而驰,成为犯罪目标的地点可能性极大。

2.活动支持:社区内隐患排查工作不到位

笔者通过对小区采取定点与定时相结合的方式对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考察,发现案件高发的区域居民在此范围活动的频率不高,出现这种现象有如下三方面的原因:首先,小区内的人行步道设计存有缺陷,人行步道多设在曲折起伏的坡地上,坡高路斗,这对行动能力较弱的老人、妇女、儿童极为不便。其次,公共区域活动范围内的休闲设施不健全,加之绿色植被茂密未修剪,居民在此公共区域活动的时间与人数大量减少。最后,小区由于经费不足,公共区域的健身娱乐器材缺乏,使人们前往公共空间进行锻炼活动的动力不足,活动时间的减少造成靠近公共区域处的住宅盗抢案件频发。在这种情境下,社区犯罪的风险和隐患逐渐增加,不得不加强小区社区环境的隐患排查工作。

3.地方维护:社区内开展犯罪预防活动不多

当前社区的整体环境和治安工作总体向好,但是对环境的维护方面仍有不足之处。突出表现在小区内的植被在夏季生长较快,但由于小区的物管人员有限,加之小区居民不愿对植被进行修剪,导致物防与人防的视野不开阔,而小区内的不少电瓶车、自行车停在绿植覆盖下,在此区域发生的电瓶车、自行车被盗事件层出不穷,这给社区群防群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群众的理解与积极参与是贯彻好社区群防群治工作的社会基础。社区犯罪预防工作是一个群防群治的过程,需在社区内经常开展相关预防维护工作。

三、破解思路:我国社区犯罪预防的可行性径路

预防胜于惩罚,防范优于打击。我国社区犯罪预防研究由于长期未受到重视,国内理论界与实务界研究都局限于对犯罪预防理论方面,缺乏必要的实证分析,尚未将解决社区犯罪预防的理论与实证效果进行检视,造成我国社区犯罪预防上述的诸多困境,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应在技防、物防、群众支持三方面进行突破,才能从实质上突破社区犯罪预防遇到的瓶颈,发挥人民群众在基层社区治理方面的突出作用。

(一)加强社区“人防”工作,提高治安队伍的整体素质

一项长期以来的研究表明,警务和犯罪率在宏观上有相互影响的可能性。社区治安效果能否得到有效发挥依赖于治安队伍综合素质的高低,因此,提高治安队伍在处置公共领域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技巧显得格外重要。社区犯罪预防工作的开展需要责任心强、工作效率高的人员的广泛参与。鉴于社区内的大部分业主工作时间繁忙,社区居委会可以采取“外聘人员+退休人员”的方式组建社区治安的巡逻队伍,并定期邀请专业的社区民警以及退休政法干部为治安巡逻开展专业化的讲座与业务培训,以便不断提高“人防”工作的实践操作效率和治安巡逻队伍人员的整体素质。

(二)完善社区“物防”工作,构建“互联网+社会治理”模式

中国的社会控制涉及正式和非正式机制的融合。我国政府已经建立并继续发展城镇地区的基层组织机构,为政府管理而便于动员居民。根据里德(Read)教授的观察,这些组织有效地将政府机构的部分职能植入到社区网络中。而居委会的主要管理职能就是维护和促进社区安全控制犯罪。可引入不可脱卸式电子监管设备和网上社区犯罪预防监控平台,通过电子系统定位,全程记录社区服刑人员的活动轨迹以及社区进出人员的实时状况,努力使社会治理从单向管理向双向互动、线下向线上线下融合的转变。

(三)动员群众参与群防群治工作,多管齐下防范社区犯罪

社区犯罪预防需要凝聚社区群众的集体力量。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犯罪学家赫希(Travis Hirschi)曾说,社会可以通过控制依附、投入、参与、信念这四方面的因素来防止个人犯罪。这四方面的因素表明,个体与社区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社区犯罪群防群治工作的开展,必须依靠社区群众开展类型多样的活动才能从各个层面加大对社区犯罪预防的效力。笔者认为,唯有将个人利益与社区公共安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针对不同的案件类型以及各类犯罪的自身特点,探索出社区犯罪防治的不同策略。例如可以社区为单位与社区所在地派出所建立起预防犯罪的警示基地,开展案例警示教育;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将社区志愿者纳入到社区治安巡逻队伍,建立起社区联络员制度,及时将一些社区内有犯罪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反馈给社区民警。

四、结语

战国时期著名的战略家商鞅曾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社区是我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在这个开放的空间范围内易滋生各种违法犯罪事件。预防此类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既需要发挥硬件上的环境设计理论的优势,又需要发挥软件上社区群众的主观能动性,这不仅符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理念”,而且是充分发挥社区群众在新时期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许章润.犯罪学.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

[2]张远煌.犯罪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3][德]弗朗茨·冯·李斯特.论犯罪、刑罚与刑事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4][美]特拉维斯·赫希.犯罪的一般理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靳高风.中国犯罪形式分析与预测(2017-2018).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

猜你喜欢
人民群众预防
“行政不作为”现象探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
毛泽东群众路线与当代价值研究
网络党建工作研究
浅谈跑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和预防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构建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五重”预防体系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
解读“四个全面”与执政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