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起始课程研究

2018-12-27 02:03梁倩孙燕玲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45期
关键词:章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梁倩 孙燕玲

【摘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文重在研究讲好每一章的起始课程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策略。

【关键词】数学 起始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5-0164-01

初中数学的起始课不是单纯的概念或者是定义的课程,应该先让学生对于本章有一个主观的认识,或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明白学这一章内容的必要性。

一、数学起始课程的定义

起始课,即一门课起首的那一堂课,为这门课学习的起点。一般不讲述太多课本内容,以介绍师生姓名、及讲述学科概况为主。章起始课通常介绍本章的一些基本概念,从内容上讲较简单,因而它的教学常常被大多数老师忽视,实际上它有承上起下的衔接作用。

二、上好初中数学起始课程的重要性

一方面在日常的教学中,由于课时安排比较紧张,在上课的时候仅仅是对重点内容的传授,直到整章知识学完了都不知道为什么学这一章节的内容,甚至学完了整章的内容对于这一章的知识脉络,重要的数学方法还不清晰,我认为在这一章节开始就应该让学生有种先见森林再见树木的感觉,让学生明白这一章节即将要学习什么知识,重要的数学方法又是什么。通过本章节的内容为后续学习提供规律和方法,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行这一章节,从定义到性质再到判定,为后续学习菱形、矩形、正方形这些内容提供基本的思路和方法。这样能够让学生了解学习本章的意义,对将学习的内容进行整体和全局的把握,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系统。

另一方面,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积极性。前苏联数学教奥加涅曾经说过:数学教学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于数学课的兴趣是否能够保持和发展。

三、上好起始课程的相关策略

1.让学生大致了解一章的基本内容,构建一章的知识架构

贾海燕老师指出:“在起始课中,教师要介绍这一章教材所包括的内容、知识的地位、内在联系及作用、学习目标和要求、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前后章节的联系和要注意的问题,使学生对知识先有一个感性认识,初步建构知识网络,对将来的学习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从人类的认知发展来讲,人的认知过程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直观感受到理性思维。起始课介绍的是一整章的内容,因此教师首先应让学生形成一个整体的直观感受,同时又对某些章节有所侧重,让学生了解本章学习的重点,有的放矢。

那么如何上好一堂起始课呢?就是让学生在接触这一章节的时候初步建立起对本章知识的了解,了解这一章教材所包含的内容,知识的内在联系及作用、学习的目标和要求,前后章节的联系和要注意的问题,使学生对知识先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对本章后续内容的学习有准备。

2.由数学史引入本章的内容

利用数学史中的故事、传说导入新课,并联系实际进行教学,数学之所以有生命力,就在于有趣。数学之所以有趣,就在于它对思维的启迪。在数学知识、方法或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有许许多多传说、故事不仅生动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能揭示数学的本质,让学生在学到新知识的同时体会到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

3.温故而知新,由旧知识引领新知识

在新课教学中,注意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对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知识之间存在着相互的联系,复习旧知识对新知识有着启发引导的作用,例如在讲平行四边形这一章節的时候我们首先回顾三角形的相关知识,由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拼出不同的四边形,要求尽可能的不重叠,尽可能的多,从中找出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从学习定义开始,研究三角形有哪些性质,由定义到性质再到全等最后特殊的三角形,在其中贯穿着三角形的组成元素与相关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的研究,研究透彻三角形类比学生独立思考研究平行四边形,学生会自然的认为平行四边形是由三角形拼接而成,而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就可以类比到平行四边形当中,由此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判定以及应用,最后得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和外角和,而多边形也是类比三角形,由三角形拼接而成。

在平时的教学中,由于课时安排紧张,加上教师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教师往往只重视重点知识的传授,起始课教学作用往往被忽视,造成了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达不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要重视起始课的教学的认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年生.中小学教学研究[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章建跃.中学数学课改的十个论题[J].2010,(1-2).

[3]雷晓莉.数学起始课教学认识的偏差[J].2010,(7).

猜你喜欢
章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高中数学章节易错点提前干预的策略研究
“平行四边形”创新题
对一道平行四边形题的反思
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疑惑
素养之下,美在引言——《“推理与证明”章节引言》一节比赛课的实录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画一画
黄廖本《现代汉语》词汇章节中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