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组织及保障浅析

2018-12-27 02:04夏智源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44期
关键词:教学组织质量保障中外合作办学

夏智源

【摘要】教学组织管理的质量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得以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需深入研究与融合双方课程特点及教学管理,完善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保障体系,实施科学管理,以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及项目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 教学组织 质量保障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4-0032-02

1.研究背景及发展现状

国务院于2003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标志着我国的中外办学合作正式进入法制化、常态化和规范化的阶段。在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快速发展,截止2017年5月,上海在办中外合作办学规模已达机构28个,项目161个[1]。

在中外办学发展的过程中,各项目引进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并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内容,对我国高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深化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同时,国内对教学组织及教育质量的提升深入研究与思考,并公布《关于发展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工作的通知》,颁布《中外合作办学评估方案》,总结经验并进一步完善评估标准和程序[1]。

近年,在提高中外合作办学门槛的前提下,各合作院校逐步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课程建设的合理及教学组织的规范等内涵建设,促进综合改革的稳步推进和办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和辐射力度。随着《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的相关要求,逐步从重审批转向重质量、重规范、重优质资源的切实引进上[1]。

有效的教学组织是建立中外合作教学运行机制的根本保证,提高与改善教学管理工作水平,侧重对合作项目的教学规划、调控及教学管理评估与反馈、改进,能为中外合作项目的教学运行长效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2.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组织的特殊性

2.1课程体系的特殊性

根据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关于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出的要求,引进的外方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应当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和核心课程的三分之一以上[2]。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课程体系在同等普通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由中外双方共同参与决策,体现中外双方互相认可的课程体系设置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在有机整合的过程中达到规定的“三分之一”要求。

同时,在合作的课程中,项目都会将英语或外语能力的培养列入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强调语言能力的培养与实践。通过与外方院校的合作,要求学生既掌握专业技能,更能使学生在双语教学和外语环境中,学会和掌握英语知识和运用能力。如,华东政法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举办法学硕士学位教育项目中,项目的课程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与实践实习活动相结合。学生先在外方学校进行为期9周的学习,在项目特制的英语口语和写作的强化课程以及良好的英语环境下,加强对英文法律图书资料系统的熟悉度,以及将所培养的外语能力运用到司法、行政机构实习实践中[3]。

2.2教学管理的特殊性

通过与外方合作,中方院校和项目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内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从而全面提升中方教师的学术和教学能力,打造专业化教学管理团队。但必须指出,尽管中外双方在培养学生具有国际化视野、提高综合素养、加强双语教学实践等方面达成共识,但实际合作的过程中,双方在教学管理理念、制度文化、考核形式等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如何在同一学术框架下完成中外双方的学术要求[4],在深化及融合教学任务管理方面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

上海中医药大学与英国伦敦都市大学在合作举办药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的过程中,通过合作双方管理人员的相互沟通与探讨,逐步探索出教学的新思路和新的管理模式。如,外教课程教学相对强调互动性、实践性、自主性,中方借鉴外方的网络学习系统、逐步推广网络学习共享平台[3],利用两校的学习资源的优势,改变中方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全程主导灌输的授课方式,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逐步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3质量保障体系的特殊性

质量保障作为教学质量管理的核心工作,具有导向及审核监督功能。中外合作项目的质量保障主要包括培养机构的目标、组织、制度、方法等构成的体系[2]。中外双方在学习支持体系方面存在差异性,外方大学一般都有本校相对独立的质量保障系统,综合考虑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几点方面的评估。中方学校评估体系具有相对统一模式,一方面需在普通专业的教学保障体系的框架下实行教学管理及质量评估,另一方面考虑到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合作办学项目须符合《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和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等相关文件的要求及标准[2]。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需在中外双方的质量保障体系的框架下整合与协调,是中方合作院校所面临的极大挑战。

3.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运行及保障提升方面的几点思考

3.1推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涵建设,完善专业建设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以“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为办学指导思想,侧重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引进是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的第一阶段,更重要的是在于“吸收”,即通过有效地借鉴与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与成功经验,将引进的理念、资源、模式等化为己有,在实际办学的过程中有机地消化与融合、落实所借鉴的内容。在此“吸收”的基础上深入调研与考察,融合项目的特点、本校实际情况与传统国内教育精髓,形成系统地、具有自己特色的办学理念及人才培養模式,逐步提高办学水平与内涵建设[5],这是合作办学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目标。

3.2注重教学管理的科学性、融合性及适应性

在项目层面,中外合作双方应积极探索能够融合双方培养特色和教学管理要求的工作方法和操作细则。在合作办学的实践过程中,双方共同制定项目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学籍、考核等相关教学管理文件和教学档案,用于指导和规范项目教学的各项工作。尤其作为项目的主体,中方应根据教学需求和条件,听取外方对教学计划的意见和建议,对外方的专业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进行筛选、调整和改造,以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课程层面的管理规范化主要体现在教学大纲应更具融合性、规范性、科学性和指导意义[6]。合作办学项目的课程在中外双方协商下共同开发与实施,鉴于中外教学制度和理念的差异,在教学大纲、教材资料、评估方式、作业评价要求等方面都需经历逐步深化与融合的过程,才能达到有效的合作开发课程的效果,确保学生学习体验的一致性。如,在引进国际化的“国外原版教材”的同时,更应考虑学生认知发展的需求及课程的本土化适应情况,与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保持一致。中外双方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考核方式及评价标准亦存在一定差异性。中方的考核方式将期末考核占相对大的比例,而外方更注重过程型的学习成果,即平时表现及课堂参与度。如何结合中外双方特点,对合作办学项目内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相对统一的考核方式,值得办学项目就各自项目及专业特点进行调整与适应,深入调研及改革。

3.3提高质量保障体系的系统化与常规化

质量保障体系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教学组织的质量。中

(下转第34页)

(上接第32页)

外合作办学整体的发展时间不长,项目的模式亦有许多不同,故质量保障标准还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在符合双方的质量保障框架的前提下,建立个性化的评价体系和评优机制,细化质量保障管理,如听课制度、评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学生评价制度等。优质的质量评估不是简单的指标相加,更应是全面科学的指标体系,要理清各指标间的内在联系,让指标形成一个完成的系统。目前,有不少院校建立了专门的“中外合作项目管理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组织,负责常规化全面指导、审核与评估合作项目的教学管理,确保项目的有序和有效,形成适合自身学校、满足不同需要的教学评价方法。

4.结语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组织与管理在“求质”的道路上面临挑战和发展机遇。教學组织的质量及保障是中外合作办学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在充分把握相关政策的基础上,突出办学特色,加强教学的规范管理及科学管理,通过评估和监管,将人才教育多元化及多样化落到实处,促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办学质量与水平。

参考文献:

[1]汪建华等.《纵观、思考、展望——上海市中外合作办学现状、问题与发展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林金辉.《中外合作办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

[3]杨伟人.《上海市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风采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赵彦志.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具体实践与成果[J].《国际教育交流》,2015(12):48-51.

[5]柯琳.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2(13):224-225.

[6]刘梦今,林金辉.构建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制度的基本依据与原则[J].《教育研究》,2015(11):123-128.

猜你喜欢
教学组织质量保障中外合作办学
谈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技巧
如何提高女生上体育课的兴趣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产业与教育交互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服装人才培养
唱响教学三部曲,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