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耀斌 傅敏
【摘要】“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多改变,如何解决“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已成为大学生教育的重要课题。通过对皖西学院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力图解读“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特点、成因,探讨加强“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 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Abstract】“The Internet +” lifestyle has a lo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perspective changes, how to solve the “Internet +”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belief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ubject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By West Anhui University students survey and analysis of the Marxist belief, an effort to interpret the “Internet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beliefs, characteristics, causes of college students, explore the “Internet +” Marxist belief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perspective of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Internet +; College student; Marx?蒺s belief in; Marx?蒺s belief in Education
【基金项目】2017年皖西学院人文社科重点项目,皖西学院大学生信仰状况调查与教育对策研究(WXSK201719),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民党当局对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的决策研究(1949—1963)(17BZS062)。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4-0003-03
一、关于调查问卷的说明
(一)调查目的
高校大学生正是人生信仰的攻坚时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尚未成熟,对新事物和新媒体接触和利用较快较多,但分析鉴别能力不足。當今“互联网+”模式的迅速发展,对大学生影响更明显、更快速。为了切实了解“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特点、成因,探讨加强“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对策,提高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调查对象
以皖西学院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涵盖文、理、工、农、医、艺、体等专业。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73份,问卷回收率 94.6% 。被调查的学生有20位党员占调查总人数的4.23%,有438位团员占92.60%,有15位普通群众占3.17%。
(三)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两种方式。问卷调查方法是先制订问卷,然后由思政课教师利用上课之便,实行整班的集体调查,以保证调查问卷的高回收率和问卷的质量;深度访谈对象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学生共计40人。数据分析主要运用SPSSS StatisticsV19.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数据相关性分析等。
二、“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查与分析
(一)“互联网+”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与分析
1.“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现状及成因 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是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前提与基础,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前提是知道和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基本原理,为此,我们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是:“你对马克思主义了解多少?”,结果显示,66%的学生表示了解一点,24%的学生表示比较了解,10%的学生表示完全不了解。由上述数据可知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甚少,甚至有学生完全不了解;我们设计的第二个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什么?”回答毛泽东思想的占7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占13%,科学发展观的占10%,邓小平理论的占7%,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仅仅停留于表面,对其基本理论欠缺,了解并不彻底;我们设计的第三个问题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的是什么?”回答实践是认识来源的占25%,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动力的占56%,实践是认识目的的占14%,间接经验毫无用处占5%,有44%的大学生回答是错误的。从以上统计数据来看,马克思主义并没有渗入到大学生的实际学习和校园生活中去,如何帮助大学生们了解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因为不了解马克思主义,那又何谈马克思主义信仰呢?
2.“互联网+”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及成因
马克思主义信仰指人们对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原理、观点和学说体系及其继承者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及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的相信和崇拜,追求共产主义理想,并以此作为自己价值取向和行动指南。信仰影响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形成。在问卷中我们问到:“是否有信仰以及有什么样的信仰?”时,58%的大学生是没有明确信仰的,为什么超过一半的大学生没有明确信仰呢?调查分析认为:同学们没有明确的信仰是由于大多数人对信仰不是很了解,对什么是信仰?信仰的作用?为什么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等等问题不是很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与坚定。在调查“请问您一般通过什么途径了解马克思主义?”时,调查结果显示,88%的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20%的学生通过党校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18%的学生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或报刊杂志了解马克思主义,10%的学生通过上网查阅了解马克思主义,4%的同学通过其他方法了解马克思主义,由上述数据可知,高达88%的大学生都是通过课堂授课了解马克思主义的,说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课程还是起到了一定的教育意义,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同时也显示大学生学习和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渠道单一。为此,我们必须全方位、多渠道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回答“你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否有发展前途?”时,有54%的人认为非常有前途,27%的人认为较有前途,3%的认为前途一般,还有16%不知道。从统计数据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心还是让人值得深思的。分析认为,并不是学生不认可马克思主义,只是因为没有真正的理解马克思主义,不理解它的理论、意义,不理解它的先进性和进步性,由此才造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缺乏信心,而不是真的认为它没有前途。
3.“互联网+”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现状及成因
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大学生学习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渠道,直接影响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我们从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态度、教师、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效果、学习目的、动机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对思政课态度的调查中,49% 的大学生认为政治课不重要,课堂很无聊,玩手机、打瞌睡、看课外书,甚至有相当部分大学生逃课,使得许多课堂教学收效甚微;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评价是:知识面比较广,有一定的理论攻底占49%,对学生比较关心,善于与学生进行交流占11%,讲课重难点清楚,讲课方式灵活占18%,思想比较保守、古扳占33%,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在业务素质,与学生的交流、交往能力评价不错,但思想观念在大学生中得分较低,思政课教师应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思想、观念,获得学生的尊重;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十分好占5%,比较好占3%,一般占50%,不理想占22%,很不理想占3%,总的来说不太如意,这值得高校教育者的重视与思考,努力提高课堂效果,完成教学教育目标;对思政课希望的教学方式:讨论式占56%,学术讲座式占20%,自学式占7%,系统的课堂讲授占6%,各种方式的综台运用占11%;大学生大多数喜欢思政课的讲授方式是讨论式、学术讲座式,系统讲授最差。而目前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形式又以教师为中心的系统讲授最普遍。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否则,只能是费力不讨好,收效甚微;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原因在于:能够提高人的理性思维水平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占47%,教学计划的要求,或获得必修的学分占42%,考研究生的需要占37%,能够帮助自己较好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占20%,有助于专业学习占1%。从数据可以看出来,同学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只是为了修学分和应付考试,为个人兴趣而主动学习的只占很少一部分。由此可以得出:马克思主义课堂上讲的大部分是哲理和理论知识,显得比较枯燥,离同学们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难以激发同学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因与动机确实值得我们忧虑。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社会注入了无限活力,同时也给大学生信仰产生困扰。个人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在大学生中很有市场。在信仰、价值目标取向上表现出了一些迷茫和困惑,一部分大学生的信仰逐渐走向了平庸、低调甚至是失落。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高校方面看,“互联网+”带来的新变化与思政课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冲突,“互联网+”时代与精神教育脱节。“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在精神教育方面却没有相对应的调整。思政课教师在讲解和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时,讲解不深、分析不透、侧重知识传授,对马克思主义作用和意义研究不够,教育脱离实际,授课呆板、僵化、空话多、套话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信仰教育的效果;从社会方面看,“互联网+”时代,发展市场经济所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社会贫富差距问题、腐败问题和党风廉政建设问题等,使部分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念产生了动摇,马克思主义信仰迷失;从大学生自身方面看,“互联网+”时代,有很多大学生以社会要求作为自己价值观取向,以市场价值、个人需求为人生信念取向,因对物质的需求、对社会的需求而盲目发生信仰上的改变,致使信仰发生扭曲。错误的认识观念阻碍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的提高和理论思维的培养。
(二)“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特点
1.信仰的非理性化、边缘化
在问及“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西方理论能否取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地位?”有44% 的大学生认为“很难说,资本主义是世界主流。”在关于“参与过哪些活动?”的调查中:参与过寺庙烧香的占37.84%;参与过算命的占19.66%;参与过抽签的占3.59%;参与过看相的占26.22%;参与过求巫师的占3.38%;没参与的占9.30%。调查表明,大学生信仰不确定性、非理性尤为突出,分析认为,这和大学生涉世不深、人生体验欠缺有关。在“对共产主义信仰的看法”的调查中:认为这是个人信仰的占56.45%;认为这是无法实现的崇高信仰的占16.28%;认为没有必要坚守的占5.29%;从未考虑过的占21.78%。调查表明,共产主义理想在部分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失落,共产主义信仰有边缘化的趋势。分析认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各种各样的文化热潮与极端文化思想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众多不良影响。
2.信仰的多样化、复杂化
在个人访谈中,有82%的大学生认为“‘互联网+经济模式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者“持怀疑的态度”。由此可见,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各种经济创新模式冲击着大學生的意识形态和理想信念,极大地冲击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回答“人是要有信仰的,要是可以选择,您愿意信仰什么?”时,有 42.22%学生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佛教的有24.44%、道教的有2%、基督教的有11.33%、其他的占20%,表明大学生的信仰日趋多元化、复杂化。分析认为,正是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诸多文化潮流进入国内,价值观也随之改变,出现了多种多样的信仰取向。在关于“您的信仰是什么?”的调查中:有共产主义信仰的占39.75%;有宗教信仰的占4.86%;有法律信仰的占31.08%;有神灵信仰的占4.02%;没有信仰的占1.06%。结果显示:“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信仰心态不仅仅表现为各种思想、观念的平行排列,更多的是传统的、转型的、西方的,日趋复杂化。
3.信仰的功利化、世俗化
在回答“你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动力是什么?”时,为修学分的占71.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占20.3%,个人兴趣的占2.1%,其他占6.5%。在个人访谈中一些大学生反映:“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主要以经济杠杆为手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利益关系、金钱关系”。分析认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经济体发生巨大的改变。利益最大化是经济体的一大要求,在部分大学生看来,信仰只有“获利”,只有带来更多的物质享受,才值得去信仰。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功利化与世俗化。“互联网+”时代让大学生无法真正去领悟信仰,而是从社会利益以及世俗标准上来建立信仰。不能够理性地去对待社会利益及世俗标准,这是当今大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
三、“互联网+”视域下信仰状况改善的对策与建议
(一)让“互联网+”成为信仰教育的新手段、新方式
“互联网+”时代下,微博、微信、QQ、BBS 等各种获取社会实时动态的方式越来越方便,思政课教师要改进教学方式,创新教育载体,彻底扭转传统的教学模式,善于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视频制作、小品、海报等娱乐方式把马克思主义文化推送到学校的课堂、网页及各个宣传栏上,吸引大学生对学校生活及对国家大事的了解。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兴趣,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二)优化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环境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需要社会为其提供可靠的保障。稳定、繁荣、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树立非常重要。由于“互联网+”经济体的转变,社会环境也发生很大转变。这些变化都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信仰,所以净化社会环境是信仰变革的一大要点,要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加大力度。我国在推进反腐败、廉洁办公、高效为民的同时,要大力弘扬社会美好精神,让大学生形成爱国、爱党、爱社会的理念,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三)加强网络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
互联网中的舆论宣传作用是可以无限被放大的。无论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的事件,舆论会在网络上产生非同一般的影响。充分利用网络舆论宣传的积极导向作用。要让大学生既要对正能量的事件认真分析,学习美好品质,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又要对负能量事件理智分析,要发挥社会舆论宣传的积极引导作用和社会实践的作用,给大学生创造舆论中正确认识自我的条件,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信仰。
(四)加强大学生的自身修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前提,个人的内在素质和修养历来是根本。大学生应该不断加强学习,树立远大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挫折和困难,都要勇于承担挑战,做到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低头、不气馁,保持乐观和豁达的心态。在“互联网+”时代树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对于实现“四个全面”和“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刘建军.论马克思主义信仰[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2).
[6]赵楠,蒲清平,朱丽萍,王会丽. 马克思主义信仰困境与境界超越——对20所高校辅导员的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7]郑敬斌.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关系[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3).
[8]陈云云,卫璐琳. 大数据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双重境遇与破解之道[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6,(3).
[9]杨明玉,王永贵. 马克思主义信仰确证的致思路径[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
[10]邓鹏. 论红色文化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价值及其应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5).
[11]段文灵.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双重指向[J].学习与探索,2016,(8).
[12]陈相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心理发生逻辑[J].思想理论教育,2016,(5).
作者简介:
孙耀斌,男,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傅敏,女,历史学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现代外交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