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娟 孟秀玲
【摘要】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础,高校外语教师在实践性知识发展路径上具有自身特点。本文以SECI(知识创生螺旋理论模型)理论为视角,调查高校外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形成机制,分析其自我认识,实践性知识获得的发展途径,影响因素和生成环境,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SECI模型 教师实践性知识 教师专业化发展 高校外语教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基础科研业务费人文社科项目“基于SECI模型的高校外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理论构建和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6RWYB21)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5-0030-02
教师实践性知识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和运用的,并对教育教学产生影响的认识。它贯穿于教师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价值理念以及认知模式中,最终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1]。实践性知识的构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提升教師的实践性知识是当前教师研究的重点问题。近年来,针对教师知识的研究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拓宽研究视角,采用多元化的方法。在此大背景下,部分研究学者开始试图借鉴新的哲学理念——知识创生螺旋理论(SECI)的概念和思路来解读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形成机制,并描述教师专业发展的特质。
SECI理论提出知识的创生过程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循环交互作用的结果, 在一定的场域的作用下,通过“社会化”,“表征化”,“联结化”和“内在化”四种知识转换模式,并借助个人、组织和团队等层面的沟通和相互作用,使知识的两个侧面不断交叉、转换、融合,又生成新的知识,使知识达到“量”的超越和“质”的转化[2]。
一、高校外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情况调查
1.研究对象
高校外语教师在学科属性和教师特性上均具有其自身特点,本研究以陕西省三所高校96名外语教师为调查对象展开调查。
2.研究工具
本调查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其中问卷部分以钟启泉的SECI知识创生螺旋理论为依据[2],围绕着高校外语教师有关实践性知识的自我认识和反思,获得和发展途径,影响因素和生成环境四个方面,并参考王艳和梁松林的研究工具展开调查。访谈围绕着相应的问卷调查结果,问题包括:(1)您对实践性知识的了解程度,及其原因。(2)您认为实践性知识的生成途径有哪些?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3)您如何评价你所在的实践性知识的生成环境?
3.研究结果
1)教师实践性知识自我认识情况
在SECI理论中,知识创生的主体是个人,即教师自身。那么,教师自身对于其实践性知识是否有着清晰的认识?从调查结果来看,答案是否定的。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高校外语教师对于自身实践性知识的概念,性质,发展方式不清楚,不明确,或者一无所知。
对于教师个人实践性知识认识的局限性,从访谈中可以得知,一方面源自于教师自身的教育背景,另一方面来自于其教学关注重心。首先,大多数高校外语教师并非教育专业,在本科、硕士、乃至博士阶段的学习经历并不涉及知识论及相关学科领域。其次,在自身的教学经历阶段,教学重点一般也放在学科内容知识,即所教授课程的专业知识,而忽视教师自身所应当具备的认识论知识和教学法知识。
2)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路径分析
根据教师问卷结果,对于实践性知识生成的有效路径,超过一半的教师倾向于个人行为的选择,结果依次是自我反思、自主探索、自我校正、模拟他人,同时,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教学竞赛也有相应的老师选择,而网络交流、同行交流和专家指导则选择人数相对较少。
相对于与他人的经验交流,高校外语教师更侧重个人行为对于实践性知识生成的促进作用,这一结果也表明,教师个人在实践性知识生成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自身是其实践性知识的构建者和创新者,教师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同时,与团队的互动也是高校外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的有效途径,团队在个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3)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机制的影响因素
在影响因素的调查中,结果显示,教师个人的学习经历、教学经历和学生反馈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是职业理想、教师个性、教学年龄,而教师学历、职称和性别的影响力相对较小。通过访谈,大多数教师承认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经历,尤其是学习期间的老师,以及其教学方式和方法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现在的教学模式。其次,教师自身的经验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从课程内容的选择到教学设计的制定,教师更多的是遵从其教学经验的指导。同时,学生的课堂反馈,作业反馈也会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选择和实践性知识的生成。
4)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环境情况
SECI理论指出,知识的生成需要相应的外部环境(即“场域”),实践性知识所蕴含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通过教师自身感受和环境不断交融、积累、并创造出新的知识。所谓环境,并非简单的课堂,而是包括所有有利于实践性知识的生成的氛围。这其中包括国家的教育教学方针导向,社会尊学重教的氛围,学校对于教学的重视,单位及领导对于个人工作的肯定。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教师承认生成环境对于其实践性知识的影响作用,但在现今的教育教学大背景下,外语教学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而教师本身在承担着沉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也长期处于巨大的科研任务的压力之下,难以有效实现其实践性知识的生成。
二、推进高校外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建议
SECI知识创生模型为实现高校外语教师实践性知识推进的建议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解读视角。在了解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不断循环往复、交织转换的过程中,教师个体,学习团队和教学环境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首先,教师自身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高校外语教师本身应具有自主创新意识和积极探索的精神。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视课前的教学设计、课堂安排和活动、学生的课堂反馈、以及课后的作业辅导等各个环节,以期达到从教学出发,受益于课堂,服务于课堂。同时,教师自身要具有反思精神,及时分析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审视自身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思考问题解决的效果。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构建和完善自身的实践性知识体系。
其次,实践性知识的形成需要团队的辅助。高校应支持和鼓励外语教师根据所教课程、科目类别、教学特点和研究方向等建立相应的教学团队或学习团体。通过沟通,学习和讨论等方式将自身的教学机理和实践经验与他人分享,借助团队的力量,达到个人实践性知识的提升。
最后,高校外语教师并非表面所看到的那样光鲜,他们所面临的学科边缘化、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等问题,需要得到认同感和对其实践性知识的肯定。
参考文献:
[1]陈向明.搭建实践与理论之桥——教师生活史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钟启泉.从SECI理论看教师专业发展的特质[J].全球教育展望,2008(2):7-13,24.
作者简介:
赵娟(1981-),女,陕西安康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孟秀玲(1978-),女,陕西凤翔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