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波
(江苏省扬州树人学校 225000)
将课上好是对每一个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一个教师在工作中的追求.下面笔者就探讨一下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体会.在近年来的一些听评课活动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始终关注生成性课堂的建构.综合有关研究,笔者发现,要让课堂具有生成性,我们首先要做到弹性预设,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灵活调整课堂情境的创设.也就是讲,动态生成的课堂关键就在于一个“动”字,我们让学生的各方面机能在课堂上充分地动起来,同时根据学生的动向来调整我们的教学,这样即可让课堂产生很多生成性的学习资源.
就物理教学而言,我们既要关注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也要引导学生积累建构概念的基本方法.须知,知识是载体,方法是手段,若干年后,学生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物理知识可能遗忘殆尽,但是蕴含着科学思想的方法将永远的积淀下来,指导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与工作中继续前行.
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阶段,应该从物理学科的特点出发,积极运用新兴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同时将一系列探究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比如引导学生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采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研究;指导学生测定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采用转换法;指导学生研究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时,我们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推理法.在组织学生通过这些方法进行研究,并引导他们主动进行体会和感悟时,教师要全面研究他们在小学阶段的基础,对于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有所接触的方法,我们应该让学生放开双手自主探索和研究,从而促使学生提升自己的认识.
学生的学习不能仅仅只依靠教师单调地说教,更需要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事实上,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但需要自己的意志力,也需要教师通过教学情境将本学科的趣味性渲染出来,由此寓教于乐,让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参与到科学探究之中,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学生科学情感和态度的形成.
尤其对初中生而言,让他们在刚刚接触物理学科时就充分感受到物理学习的兴趣,这是非常重要的,只要让他们真正理解了物理研究的魅力和神奇,他们内在的求知欲才会被激活,他们学习物理的自觉意识和主动性才能被全面激发.
比如在引导学生建立“压强”的概念时,笔者上课之初安排学生用锤子来钉钉子,要求学生第一次将钉子的尾端顶在木板上敲击,第二次是将钉子的尖端顶在木板上敲击,结果显而易见:第一次很难将钉子钉在木板上,第二次成功将钉子钉在木板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同样是施加了压力,为什么压力的效果却存在不同呢?生活中很难引起疑问的场景在物理课堂转变成一个充满矛盾的焦点,由此学生展开探索,进而形成了一个科学性的探究主题: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这也将成为“压强”概念提出的一个引子.
上述情境的创设能够有效唤醒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帮助他们从中提取有效的物理学习素材,而且这也将帮助学生更进一步地形成科学探究习惯,培养正确的科学情感和态度.
灵活的生成性课堂不是无边无际的放羊式课堂,需要教师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其中不可缺失了有效问题的设计.何为有效的问题?物理的探究性学习强调灵光一现的“顿悟”.这种顿悟依赖于教师恰当好处的引导,需要跃迁性问题的刺激.但是跃迁性问题要能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勇于展开联想,积极表达观点,这些都需要我们的问题设计要搭配一个生动鲜活的情境.如果我们的物理问题全部都是生涩的概念和术语,学生未经接触即会产生望而生畏地心理,这样的问题又如何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进行分析和理解.所以,教师一定要关注情境创设,要让学生能够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进而形成主动探索的兴趣与热情.此外,问题情境还能展示物理研究的真实性和复杂性,可以为学生展示更加丰富的物理研究信息,引导学生的潜在意识与物理问题发生碰撞,这才能迸发出我们所期望的思维效果.
例如,当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基本概念之后,我们指导他们认识变阻器,引导学生将纯粹的理论学习过渡为实际化的应用,这从教学安排的角度来讲,本身就兼具逻辑性和跃迁性.下面我们探讨一下本节导入环节问题的有效设计.
教师展示实验情境:一台可调台灯,接通电路后调节旋钮,学生发现亮度发生变化.问题随之产生:为什么调节旋钮之后,灯的亮度发生了变化呢?
学生进行实验体验:连接如图所示的实验电路,闭合开关之后,移动铅笔芯上的导线端点位置.学生结合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形成以下问题:(1)当灯泡的亮度发生改变时,电流表示数有何特点?(2)什么因素导致回路电流发生变化?(3)铅笔芯的接入长度和上述现象有何关系?
学生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形成以下认识:改变接入电路的铅笔芯长度,可以实现电路电阻的调节,由此调整电流大小,改变灯泡亮度.
上述问题分别属于情境性问题和体验性问题,我们引导学生从感性层面着手,先提出灯泡亮度调节的问题,然后由浅入深,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什么会改变电流、什么会改变电阻等等,这些问题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到了最后教师已经无需揭晓答案,他们会自发地感悟到:“哦,原来台灯是这么工作的!”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善于设计凸显逻辑性和跃迁性的问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物理思维方法,以便让学生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