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书娇 上官琴娥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在临床治疗中比较常见,此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都非常高,中老年人患病率更高,并跟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通常男性患病率较高于女性[1-3]。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日常生活都造成的严重影响,也是导致老年人致残致死的主要疾病之一[4]。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药物治疗冠心病,但是此疾病为慢性疾病,通常需要长期服药进行病情控制,而患者往往由于其漫长的病程和对疾病知识的缺乏,最终对治疗失去信心,治疗依从性不佳,从而影响治疗效果[5]。因此,为进一步确保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不良的心理情绪,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非常重要。本文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展开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0月本院心内科收治的12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纳入标准:均符合WHO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确诊标准[6];按照典型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变以及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意识障碍、精神障碍和语言障碍者;合并恶性肿瘤以及重要器官严重疾病者;心功能低于Ⅱ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
1.2 方法
1.2.1 参照组 给予患者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病情、生命体征、不良反应和心电图监测、观察;按医嘱给药、吸氧和排泄等基本生活护理以及出院指导等。
1.2.2 研究组 在参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健康指导:根据患者的文化水平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其讲解疾病知识。安排定期的健康知识课程,通过视频结合解说形式让患者观看,让其了解冠心病的诱导因素以及危险因素,如吸烟、酗酒、工作压力过大、情绪异常、饮食不当、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和遗传等[7-9],还有如何控制与防止疾病,以及病情发作时的最佳处理方法和就诊途径。另还可发放健康宣传小册,让患者有问题时可以随时查阅,以便于控制并发症的发生。(2)心理护理:数冠心病患者都存在焦虑、担心的异常情绪多,面对此种负性情绪,护理人员应第一时间进行健康心理指导,耐心的与患者交流,了解其内心所担忧的问题,并进行处理,给予正确的心理疏导,鼓励患者积极主动的战胜病魔,告知有问题可随时向医护人员诉说,以及负性情绪对疾病康复的影响。最终使患者乐观面对病情,建立治疗的信心。(3)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合理安排饮食,并讲解其对治疗和防止冠心病的重要性,务必要遵循少量多餐、低盐、低糖的就食原则,不暴饮暴食,戒除烟酒,不食油腻、辛辣和刺激性的食品以及咖啡和浓茶等。对于合并高血脂的患者,更应选取低动物脂肪、低胆固醇的食品。针对常出现便秘的患者,应让其多食用粗纤维食品,以增加肠胃蠕动,确保大便通畅。(4)运动指导:护理人员需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告知患者运动对于疾病康复的意义,并为其制定适当的运动方案,如步行、打太极拳等,控制好运动时间,每次30 min,每周4次左右[10-12]。运动量应循序渐进,以患者不感疲劳、不引发冠心病症状为度。并对患者的运动次数和时间进行记录。(5)搭建交流平台:通过微信和QQ等互联网平台更好地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以便医、护、患三方随时交流沟通,有利于患者出院后的院外跟踪护理[13]。平台分别由主治医生、护理人员、患者与其家属组成,并安排医护人员轮流对平台中患者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鼓励患者在上面进行交流,分享自我控制病情发展的有效方法,方便他人学习并增加相互间治疗的信心。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以及护理30 d后生活质量、心理情绪改善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1)生活质量:采用GQOLI-74量表进行评价,量表共计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生活状态等4个维度,共20个因子,74个条目每个项目按Likert5点计分法,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14]。(2)心理情绪:采用焦虑自量评表(SAS)和抑郁自量评表(SDS)进行评定,按照中国常模结果,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SD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3分,分数越高,患者焦虑抑郁的程度越重[15]。(3)并发症主要包括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后卒中、心功能不全和心源性休克等。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参照组男39例,女21例;年龄44~77岁,平均(66.8±5.6)岁;心功能分级:Ⅱ级44例,Ⅲ级16例;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18例,高中29例,大专及以上13例。研究组男43例,女17例;年龄45~77岁,平均(66.4±5.4)岁;心功能分级:Ⅱ级41例,Ⅲ级19例;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17例,高中28例,大专及以上1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参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s)]
组别 躯体功能 心理功能 社会功能 物质功能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参照组(n=60) 41.38±4.88 46.16±7.85 44.33±3.72 47.12±4.43 41.71±19.27 44.21±17.33 42.06±19.63 45.16±15.39研究组(n=60) 41.41±4.76 55.54±8.12 44.28±7.74 56.79±4.57 41.75±19.24 52.71±16.87 42.15±19.42 53.29±15.54 t值 0.034 6.433 0.045 11.769 0.011 2.722 0.025 2.879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两组护理前后心理情绪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参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1.67%,显著低于参照组的26.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357,P<0.05)。见表3。
表2 两组护理前后心理情绪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护理前后心理情绪评分比较[分,(±s)]
组别 SAS SDS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参照组(n=60) 53.2±5.6 50.5±5.2 55.6±6.2 53.2±5.3研究组(n=60) 53.6±5.1 41.5±4.9 55.1±5.8 40.5±2.5 t值 0.409 9.757 0.456 16.787 P 值 >0.05 <0.05 >0.05 <0.05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例(%)
目前临床上对冠心病通常采用药物治疗,但是因此疾病极易复发,而且病程漫长,因此在对冠心病患者的治疗中,不仅需要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还需结合专业系统的护理干预,以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最终提高其治疗效果[14-15]。大量研究报道表明,通过护理干预可有效纠正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行为习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16-17]。本文研究结果同样显示,护理后,研究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参照组,SAS、SDS评分及并发症总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参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说明,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治疗中有着显著效果,其改变了过往以疾病为中心的常规护理方式,而是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需求,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了疾病知识和健康知识宣教、心理指导、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和出院指导等,最重要的是通过搭建交流平台,可随时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有利于患者出院后还可由此及时咨询相关问题,让医务人员可随时掌握其病情康复情况[18-19]。在整个护理过程中都以患者为核心,充分结合患者心理与生理的需求,提高了患者的配合度和依从性,让其养成了健康的饮食和行为习惯,最终提高了治疗效果[20]。
综上所述,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不良心理情绪,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从而提高其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