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忠萍
结合幼儿园一日活动的保教要求和幼儿发展要求,我园制定了《我要上小学啦》幼小衔接方案。方案将幼小衔接的各项措施一一细化到教师、幼儿、家长身上,让教师和家长们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幼小衔接活动。
以《3~6岁儿童与发展指南》为依据,结合老师们多年来实施幼小衔接的经验,我们以菜单形式罗列出幼小衔接的重要衔接点。
项 目 具体表现学习习惯 能专注倾听、操作、完成任务,积极参与思考、表达、表现活动。学习能力 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表达、表现能力,会与同伴合作。自理能力 有生活自理能力,会简单管理自己的事或物品。人际关系愿意和不同性格的伙伴、成人交往;大胆、大方、有礼貌、能使用礼貌用语;能尝试通过交往完成任务。根据《纲要》求发展,能掌握和运用一定数的概念;能流利连贯地表达;会观察、操作和探索等。适应能力 在新环境中,在陌生老师或成人面前,不紧张,能正常表现,并参与活动。独立能力 愿意独立完成一件相对而言有挑战性的任务,能够独立做出抉择或判断。规则意识 能自主遵守幼儿园各类活动的规则,有了解小学规则的意愿。知识技能
因此,我们从幼儿的心理需求出发,发放了调查表,让幼儿以绘画的方式说出自己对小学生活的疑惑和想法,幼儿用稚拙的线条记录了许多问题:小学的老师严厉吗?小学要学哪些本领?作业多吗?小学有游戏吗?小学有动画片看吗?小学有床睡觉吗?怎样才能戴上红领巾?老师将这些问题陈列在专门设立的 《我要上小学啦》主题墙上,鼓励幼儿自主交流,寻找答案。
带着这些五花八门的问题,我们带领幼儿走进了附近的小学,开展了“我当小学生”观摩体验活动。幼儿走进小学的计算机室、实验室、阅览室,在操场上看小学的哥哥姐姐做操,坐在一年级的课堂上和小学生一起回答老师的提问,还体验了一回小学的卫生间。幼儿对小学的生活有了初步直观的认识和体验,心中的困惑得到解决,反而对未来的小学生活充满了向往,期盼自己也能早日戴上鲜艳的红领巾。为顺应幼儿的愿望,我们和幼儿共同设立了离园倒计时牌,每天的值日小班长负责记录倒计时天数,幼儿早上来园后,都会主动去看看还有多少天,并憧憬着自己背上书包走进小学的那一天。
小学的作息时间和幼儿园有极大的差异,尤其是长时间的集体教学时间,是幼儿适应的难点。因此,我园在大班下学期增加了集体活动次数,逐步延长集体教学的时间,减少午睡时间。
一提到“幼小衔接”,大家的关注点往往放在怎么帮助幼儿进行衔接,却忽视了教师在幼小衔接中的角色地位。幼小衔接是由教师实施的,如果说幼儿是幼小衔接的主体,那么教师是幼小衔接的关键。所以在实施幼小衔接的过程中,教师的理念、行为将直接影响幼小衔接的效果和质量。因此,在幼小衔接中我们也将教师纳入研究的对象之中。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衔接点:
减少花哨的形式,多一些交流、探索、合作等方法。知识的广度 博览群书,与时俱进。教育教学能力 能在幼小衔接活动中有效推动幼儿发展,有敏锐的观察和设计活动能力。对小学新生的要求的知晓度 了解小学一年级的教学要求和内容。项 目 具体表现说话的方式 表达清晰、简明、避免啰唆,语气稍成熟些。教学的形式与方法
教师在实施幼小衔接活动时,应牢牢把握好这五个衔接点,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尤其是逐渐转变说话方式,改变啰唆的语言习惯。因为教师的语言习惯会直接影响幼儿的思维习惯和方式,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极其重要。与此同时,也要避免小学化的教学方式。毕竟我们面对的还是一群学龄前的幼儿,我们要帮助他们适应小学生活而不是提前进入小学。
在日常活动中实施幼小衔接工作,过去我们和其他幼儿园研究得也不少,因此我们需要在其他途径中更好地做好幼小衔接的关键点。幼儿园的生活节奏是宽松自由的,一日生活中游戏活动的时间较多,生活管理不带强制性。而小学阶段的生活节奏快速紧张,作息制度非常严格,每天上课时间较长,纪律及行为规范带有强制性。为了让活泼好动的幼儿能约束自己的行为,为小学长时间的集体活动做好准备,我们开展了“竞选小班长”“礼仪小明星”“小小升旗手”“文明小天使”等活动,激发幼儿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文明小天使每天在幼儿园大门口站岗迎接全园的师生;小小升旗手负责升国旗、护卫国旗;通过投票产生的小班长负责为班级服务;最文明的小朋友则会获得“礼仪小明星”的殊荣。丰富的活动激发了幼儿的热情,他们会牢牢记住站岗的时间,一大早8∶00准时入园上岗,还和爸爸妈妈一起准备好班长宣言,为自己的竞选做好充分的准备。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幼儿始终处于教师的关心呵护下,也习惯性地对教师产生依赖,独立性和自理能力相对比较弱。小学生活中幼儿需要学会自己安排一日学习生活,尤其如喝水、盥洗这些生活问题。《指南》中也提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因此,我们结合幼儿园一日环节进行调整,开展自主进餐活动,让幼儿自己选择餐点时间和餐点数量并且午餐时自己打饭、打菜。幼儿非常喜欢这样独立自主的活动,有的会在来园时就选择吃餐点,有的会在体育活动休息时吃餐点,有的在集体活动后吃餐点,餐点时间也成为他们互相交流的休闲时光。在自主午餐时,虽然他们使用饭勺打饭打菜的动作还不熟练,但是都能根据自己的饭量做出正确的选择。为了让自己能熟练使用勺子打饭菜,幼儿回到家中也会主动为家人盛饭盛菜,赢得了家长的赞扬。
我们还开展了“整理书包”活动,让幼儿每天背着书包入园,认识学习用品,学习整理文具。通过多元化的活动,使幼儿能够主动地学习一些力所能及的生活技能,使其自理能力明显提升。
自主进餐的成功让我们更深刻地意识到一日生活的每个环节都有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契机,我们将之迁移到盥洗、入园、离园、午睡等活动中。来园时的点名由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幼儿为主的“自主点名”。每天来园后,每个幼儿自己用打钩或签到的方式为自己点名,迟到的幼儿会主动用红笔进行记录。在户外游戏活动中,我们将所有场地划分为帐篷区、表演区、建构区、玩水玩沙区和运动区,将所有的游戏材料就近摆放。户外游戏中幼儿自己选择游戏的内容、伙伴,自由选择游戏材料,教师在每个区域负责安全引导,对幼儿的游戏行为只观察不干涉。幼儿在这样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学习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学习做事的顺序,并且学会分享、轮流、排队、秩序等内化的社会性发展。
这些系列活动注重所有幼儿的平等参与,注重幼儿在集体面前的表达与表现,注重幼儿与同伴的交往,注重幼儿在问题情境中的能力发挥,注重培养幼儿大胆、自信、乐观、独立的个性和勇于决策、敢于挑战的魄力以及大方交友的能力等。这些活动的内容设计以最大限度地培养幼儿的非智力因素为目标,形式与内容都与集体教学活动完全不同,使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对外界的好奇和友好的态度。
幼儿具有了这些能力,在入小学后将会形成较强的适应能力,养成一定的好习惯。
幼小衔接不能只靠幼儿园单方的努力,还要注重家长的作用。因为幼儿的生活行为习惯、自理能力、身体素质、学习态度以及社会适应力等都离不开家长的引导。因此,我们要做好家长的工作,学期开学时我们就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们宣传幼儿园幼小衔接的具体措施,针对家长的焦虑心理,发放了《幼小衔接问卷调查表》,了解家长的需求,有针对性地举办家长学校和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向家长宣传正确的幼小衔接措施,帮助家长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家长们也给予了积极的配合,在家里安放了小书桌,为幼儿单独开辟一个学习的空间;响应幼儿园要求每天按时接送、让幼儿独自进班;每天抽空和幼儿一起阅读图书;和幼儿一起准备学习用品……
幼儿的自理能力和自主性得到了提升,会在日常生活中自主进餐,在游戏活动中自己商量分工合作,从游戏场地的布置、游戏主题的确立到游戏过程中的问题都能自主独立地解决,幼儿能力的提升也得到了家长的肯定。
教师们学会管住嘴,仔细看,设立观察墙对每个幼儿进行观察记录。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每个幼儿沿着相似轨迹,在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学会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
幼小衔接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个长期的延续的过程,相信在专家的指导下,在课题组所有老师持之以恒的努力下,在家长们的支持下,幼儿一定能顺利地跨过幼小衔接这道“坎”,成为快乐的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