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杨丽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从2009年个别新建院校和211院校局部试点的V1.0版到2016年面向全国包括民办和高职院校全面铺开的V3.0版,已经建立起了为各高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供服务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由于大多数民办高校比较依赖于利用该平台实施日常教学质量监测,在实际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现有的国家数据平台是用数据反映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基本状态,属于通用平台,侧重于上级部门对数据的采集和监测,强调对较高层次数据的引导,但对于绝大多数民办高校而言,由于办学历史不久、教学资源有限、队伍水平薄弱、教学成效不突出等自身不足,在填写国家数据平台时会经常出现较高层次的科研、平台和比赛等多处指标的空白,无法全面反映学校真实的教学状况和教学质量。加之,跟学校已有的人事、教务、学生、科研等诸多管理系统无法兼容和对接,出现数据采集重复、统计重复等现象,费时费力,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科学发展。
在状态数据采集过程中,大多由学校评估部门或者教务处下发文件,机关职能部门负责牵头各自板块的数据收集,各教学单位负责提供原始数据。现在大多数民办高校的二级单位对数据的管理尚处在手工或半手工状态,面对海量数据的统计任务加之单向的数据采集流程,难免会出现数据疏漏、审核困难等情况,造成最终数据准确性锐减。
近年来由于教育部文件的贯彻执行,各民办高校对教学状态数据采集逐渐重视,但大多数把填报国家数据平台仅仅作为工作任务来完成,对数据分析应用到教学管理改进等方面还十分欠缺,表现为:尚未建立数据管理意识、缺乏对众多数据的统筹管理和实时共享、数据背后的深层含义没有得到挖掘利用等。
立足于校情建立信息化平台,不仅可以对服务于国家数据平台的填报,还建立基于专业、教师、学生等方面的个性化指标,更全面地反映学校的实际情况,形成真正属于民办高校自己的教学状态数据库,为教学管理、教学改革、教学评价等提供重要支持。
原始数据的收集是真实反映学校实际的最好体现,而国家数据平台主要以最终表格数据为主,缺乏原始数据记载。因此,对于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各个领域的今天建立基于原始数据采集的信息化平台,会使得民办高校教学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变得方便、快捷、高效。
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建立信息化平台,重视了日常数据的采集可以轻松应对各级各类评估或者数据上报,提供定制的可视化报表(图表)可以为学校领导、部门领导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加强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可以为民办高校教学质量分析和预警提供数据支持,真正实现了对教学质量的全面监控和长效管理。
联合民办高校的教学评估管理、教学日常管理、信息化管理等多个部门之力,合力开发和设计基于校情的信息化平台。采用基于B/S结构的数据库架构,以用户层、网络层、数据层、业务层和表示层为结构体系。斜接人事、科研、教务、学生等校内已有的管理系统,完成数据采集、数据审核、专家及领导和系统管理员等多用户的录入、审核、分析、管理,实现教学状态数据的日常监测、多项数据的深入分析挖掘、教育部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的对接、建立长效管理的评价机制等功能。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案,调研民办高校实情,建立日常教学运行、教学基本建设、科研运行管理、教学质量反馈等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从教学单位与机关职能部门两个层面同步进行,沿着采集数据、审核数据、提交数据、统计数据、分析数据和利用数据的工作流程实施。充分利用平台的分析功能,加强横纵对比,诊断出差距与不足,以问题为导向制定建设改革方案,促进教学管理的良性发展。
首先,制定明确各个环节职责和工作规范的制度文件,规范采集渠道,统一数据口径,确保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其次,建立相应的组织体系,各部门配有专人负责数据的更新、管理与维护,学校配有专门的研究机构负责对数据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然后,构建常态化管理机制,建立定期更新数据、录入数据检查、关键数据预警、适时完善系统等长效机制,以提高数据采集的实时性和系统功能的进一步优化,使之更符合民办高校教学管理的实际需要,最终实现民办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