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里巷名称初探

2018-12-25 11:09李俊兰
关键词:德化街巷小巷

□李俊兰

“里”,是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区基层行政单位。里,字典解释为“街坊邻里”。先秦为“里”“闾”或“闾里”,从北魏开始,称呼为“坊”“里坊”。 古时五户为“邻”,五邻为“里”。唐代以后实行以百户为里,宋、金、元、明皆袭用之。里坊之间是纵横交错的街巷,可谓“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1]“棋布栉比,街衢绳直,自古帝京未之有也”[2]。里坊之间原是封闭的空间结构,有围墙防御。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坊内围墙拆除,坊内小街发展成为横竖的小巷,也称胡同。城内侵街建房、建寺,坊内开店、摆摊、设夜市,唐代后期封闭的空间结构被新型的开放式的街巷所代替,里坊内街道规划齐整,泾渭分明,邻里相互开放,整体呈现出四通八达的布局。有些地方里坊和街巷已混为一体,甚至沿用至今。

里坊可谓古代城市中最为普遍和长久的居民聚居形态。居民在被街巷分割成的大大小小、四四方方的里坊中生活和相处,自然对“里”有着更深的情感寄托,有着强烈的家园感。因此,对里巷的称谓也更加讲究。街巷的命名是有其沿革来由的,更能直接反映出一定时代特征和当地历史、地理及习俗。里巷的命名经历了一个历史变迁的过程,先是口头相传,民国之后开始用文字将里巷名写于标牌上,并悬挂在巷入口处,直至今日,成为人们交往、通信等活动不可缺少的标志。

一、郑州里巷命名特征

郑州唐代之前,老城是以西大街为标志,街道发展缓慢,老城区几乎没有变化。到了明清时期,郑州城区得以较快发展,朝内的官僚、贵族、富商们在城内盖起了住房及院落,安顿家业。一个个院落,一排排住房,留有通行进退的通道,形成了小街里巷。据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郑州志·舆地志》记载,当时只有4条大街和10余条小巷。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编修的《郑州志·街衢》记载,城内有29条街道。清末民初,郑州有百分之六七十的居民住在老城区和火车站周围兴起的里巷中。1906年,京汉铁路通车,火车的轰鸣驶进打破了郑州千年不变的空间秩序[3];两年后郑州又被清政府批准为商埠。这些都拉动了郑州版图的扩大和发展。同时,街巷胡同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郑州带“里”的街道,在全国城市中也较为突出,共计有100余条。

街巷名称是城市元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郑州的里巷名称基本是在明清和民国时期形成的,沿用至今,已有近200多年的历史。通过对这些街巷名称的特征研究,可以管窥郑州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社会文化心理,清晰地呈现郑州人鲜活的市井风情。

1.与社会安宁、幸福同乐有关。河南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自古就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百姓渴望社会安宁、享受快乐的愿望非常强烈,这种心理,往往就寄托于人们日常生活的街巷中,街巷名称中带“安”“乐”“庆”的字眼占多数。如保安里、清平里、青云里、升平里、太平里、民乐里、新民里、同庆里、余庆里、和平里、普庆里、丰乐里、平安里、静安里、康乐里、永和里、五福里、福临里、福庆里、南庆里、北庆里、郑新里等。这些街巷名称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心理期待。

2.与嘉言雅语有关。嘉言雅语,即善言、美语的意思,是表达美好愿望的词语。在郑州,表达这样心愿的街巷也很多。如新春南里、新春北里、富春里、宝昌里、天中里、玉庆里、维新里、华丰里、惠芳里、宏农里、东兴里、汉昌里、民权里、兑周里、鼎兴里、启新里、启明里、金沙里、三兴里、智仁里、三多里、九如里、三元里、复兴里、荣华里、文华里、聚玉里、永盛里、文寿里、仁寿里、瑞祥巷等。

郑州老人最为熟知的小巷,被称为“四里”,分别为裕元里、裕亨里、裕利里、裕贞里。相传,在清朝末年,湖北举人刘邦骥有一次从原籍出差到北京途经郑州,看到郑州火车站至老郑县城之间是一片开阔的沙土地。当时,卢汉铁路刚刚通车,郑州辟为商埠,他认为这是一块黄金宝地,便和一位姓芦的同乡商贾商议,在德化街附近购地40亩,画出详图,规划街道。德化街从中贯通,将所购的地分为东西两部分。为给小巷起个好名,他邀请几位有学识的人反复商议,为图吉利,便取《周易·乾卦》卦辞中的“元、亨、利、贞”四德之意,从南向北分别叫裕元里、裕亨里、裕利里、裕贞里。时人都说名字起得好记好听,合民心顺民意。“文化大革命”中曾改叫二七二街、三街、四街、五街,但都没叫起来,1980年又恢复原名。2009年,原名被融入百年德化步行商业街中。

三多里,位于大同路西段向北延伸的小巷,建于民国时期。其来历源于《庄子·天地》的记述:尧游于华,华地守疆的封人向尧献祝词,颂赞尧是圣人,祝他“多寿多富多男子”。这里形成的街巷,便以“三多”称“三多里”。1985年大同路一带“旧城改造”,三多里被拆除。

九如里,位于三多里东侧拐向大同路的小巷。巷名取意于《诗经·小雅·天保》中“如山如阜,如岗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的描述。诗中连用九个如字,表达了对老年人祝贺福寿延绵不绝之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九如里并入大同路。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街巷名称中也多含有“德”“仁”“让”等字眼。如三德里、庸德里、文德里、德化里、仁寿里、永康里、友爱里、德让里、武英里等。

3.与人名有关。在郑州的里巷名称中,虽以人名命名的不多,但也独具特色。

钱塘里、彭城里,都是郑州老城区最为繁华的小巷。钱塘里,是郑州地产商芦澍清为纪念同乡刘邦骥的帮助,便以刘曾任过浙江省钱塘县道尹的职务为念,将居住的街巷取名叫“钱塘里”。新中国成立后,因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将这条小巷扩宽延伸,并将钱塘里更名为“钱塘路”。现在已是郑州最热闹、最繁华的钱塘服装批发市场。

彭城里,位于德化街南段东侧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小街。小巷的命名,是因为这里住着一位权势显赫的将军徐占凤。民国二年,他在郑县驻防。当时,北至新乡,南至信阳沿卢汉铁路一带,都是他的防区。在郑州,东起彭城里,西至天中里(现德化街南段),南起大通路(现大同路),北至汉川街,方圆6000平方米的地域上,都有他的宅院。院内建房百余间,庭堂整齐,台榭成趣,有假山,有池沼,回廊周折,花木繁茂,家具陈设高贵精雅。庭门楹柱,挂有一些督军、省长以门生身份所献的匾联,极尽恭维崇仰之辞。大门匾额书 “将军第”三字,出入往来者,尽皆显贵,轩舆骏骑,络绎不绝。徐占凤是徐州人,所以他住的这条街,就按他原籍徐州的古称“彭城”,定名为彭城里,时人或称该街为“将军第”。他去世后,街名仍沿用彭城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彭城里并入汉川街。

荣花里、汉昌里、青云里,则是生意人在郑州发家后,取自己名字的一个字命名的自己住的街道。现在,这三条里巷所在地经过拆迁改造,已是银基商贸城的一部分。

4.与行业有关。郑州不乏以行业的性质而兴起的街巷,如菜园里、菜市里、豫丰里、北仓里、南仓里、德成里、天成里等。唐子巷这条古巷,历史悠久,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恐怕是郑州老人最为熟知的小巷。在今书院街南侧墙壁上镶嵌的一通石碑《创开义巷记》,刻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碑刻记载:“州治东南隅,旧号糖子巷。傍有小巷,南与纸坊巷(后改名书院街)相隔……”因其巷内经营糖业的多,糖唐同音,唐字易写,渐次演变为唐子巷。过去,巷子路北有户沙家做的糖好吃,他生产的糖块拿到大十字街上开的永发源点心店里卖,街坊邻里都爱吃。几百年来,沙家先后出了好多名人,有武进士、武举人、文举人、州判、知县等,名人辈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沙家仍然人才济济,名人辈出。如沙兆熊、沙通济、沙祖康、沙显民等。

5.与地形地貌、方位有关。中国人自古就有方位意识,各地的街巷名称中大量使用方位词。郑州也不例外。如东天成里、西天成里、振兴南里、振兴中里、前阜民里、后阜民里、上西淮里、下西淮里等。这些里巷冠以方位,除了突出地理位置,便于人们记忆和认识外,还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中原人自古就崇尚中,以中为大,以中为美,以中为荣[4]。天中里,即天下之中的意思。最初形成的天中里,长百十米,约两三米。之后,汴洛铁路通车,在郑与卢汉铁路交轨,郑州商埠开始繁荣,天中里商号向北延伸,迄1915年前后,天中里扩宽加长,与北段合并通称德化街,“天中里”名遂废。

另外,历史上郑州的里巷名称中也有与植物有关的,如槐花巷、梨花巷。以标志物命名的,有官井巷,与唐子巷只有一墙之隔。明清时代,因该街西头有一口甜水井,故称为官井胡同,又名官井巷。现在官井早已踪迹全无。王公巷,原系明右都御史王彰墓地,因以为名。1922年郑州正式开为商埠,更名为通商巷。

还有与名胜有关的,如晴川里。这条小巷,也是郑州最为知名的小巷之一。位于乔家门,南起三益街,北至菜市街,长120米,宽3米。小巷约在1927年兴起,当时在郑州的湖北人因怀念故乡汉阳的名胜晴川阁,故取名晴川里,以寄托众商户不忘故乡的眷恋之情。

还有以民族色彩命名的,如回回营、回回巷等,都特殊地显示出了这是回族同胞聚居的地方。

里巷名称属地名范畴。地名的取名,最初是自发行为,尤其是小街小巷,那是平民百姓的聚居点,往往是以传统的思维模式、审美习惯来命名。郑州的里巷名称体现了当地百姓生活方式独有的特色,同时也记录着郑州的历史风貌。

二、郑州的里巷文化

20世纪初,京汉铁路、陇海铁路在郑州交会贯通;清代、民国两开郑州商埠区,使郑州这个商朝古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带动了郑州新兴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商业的繁荣,让郑州成为中原最为繁华和热闹的城市之一。商人往来、谈商、经商、办商场、建旅馆、开办工厂,这里的街道和里巷演绎着郑州工商百业的兴衰起伏,是郑州兴盛经济和文化最好的见证。

清末,郑州知州王莲塘有诗:“古管城西王家墓,前明都堂埋骨处。沧桑一变万事非,此墓逼近火车路。火车停处聚商家,商人争看北里花。”聚商家,是指德化街的商铺、商人,北里花即妓女的雅称,金水河北沿的杏花里、新春里、宝昌里、惠芳里、三兴里、豫兴南里和北里,妓院最为集中。德化街最初形成街道时称惠仁里,街道逐渐扩建,商人聚集,改称“德化街”,取以德立街、以德教化人之意。德化街当时长不足800米、宽不足10米,但却有20多个行业、近百个店铺驻扎于此,街上有药店13家、布店20家、鞋店8家。其中,著名的同仁堂药铺、三义长绸布店、精华眼镜店、老天成金店、三友鞋店等均出自德化街。

1920年到1936年,郑州火车站周边的街巷纵横有序,店铺林立,进入了繁华和辉煌时期。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郑州火车站被商人视为聚宝之地。本地商人王兆丰、王晋卿筹资在火车站对面的智仁里开建大商场,定名为东亚第一商场。它是郑州有史以来最大的百货商场,其宗旨是“繁荣商务,畅销国货”。商场开张时,顾客川流不息,熙熙攘攘,生意兴隆,热闹非凡。

从此,郑州工商云集,市场日益繁荣,吸引了全国金融界有识之士对郑州的关注。全国有名的商业银行,如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金城银行、浙江兴业银行等,都驻扎在西敦睦里。为此,20世纪20年代初,当时的政府机构便把西敦睦里更名为银行街。银行街街里街外,银行、银号星罗棋布,在郑州乃是一大奇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银行街上的银行搬离较多,银行街的名字也被取消。

服务业发展较快,如旅馆、浴池、饭店、茶馆,也聚于里巷一隅。著名的大中华澡堂和泰安栈就是在裕元里发家的。当时,最有名的女子茶馆也开在火车站对面的智仁里。因招待员全是女子,当时曾引起不小的轰动。

里巷更是小商小贩最为看重的地方。因为沿街的门面房租费高,于是有些小商贩就在里巷内开杂货铺、小吃店,摆放剃头挑子,以便利里巷居民。如德化街东西两侧的里巷口过街楼下,就有卖大碗茶、茶鸡蛋、烧饼、点心、莲子粥、面条、瓜子、卷烟一类的。这些小摊,往往很有特色,如裕元里东口张记黄焖鱼、黄焖鸡味道鲜美、价格便宜、立等可吃,都是在里巷口首创成名的。

郑州火车站商风劲吹,新兴产业也相应地迅速崛起。棉花打包厂、加工厂等都分布在火车站周围的正兴街、大同路、三多里、宝昌里等。如大东机器制造厂、德成胰皂厂,就建在狭窄的大东胡同和德成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郑州新闻事业逐渐发展,官办和民营报纸竞相出版,印刷所、报馆大多开设在里巷内。较有影响的如《大中国日报》《大东商报》在三多里,《陇海日报》在通商巷,《胜利日报》在钱塘里,《群力报》在晴川里,《实言报》在裕亨里,都设有报馆、通讯社。报纸内容各有千秋、各有特色。有的以社会新闻为主,有的主打商业新闻、商品行市,有的则主推小说、杂文,满足城市不同阶层的需求。

1916年,在郑州的平阳里、宏农里、南川里首开画像社。画像业是从上海、无锡、扬州等南方城市传入郑州的,生意兴隆,深受当地人欢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旧城改造的快速推进,一些里巷逐渐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成为往事。已经消失的里巷有:振兴西里、振兴南里、振兴中里、东兴里、开太东里、开太西里、上西淮里、下西淮里、三多里、三兴里、五福里、六合里、团结里、宏农里、文寿里、余庆里、同春里、汉昌里、宝昌里、复兴里、静安里、裕仁里、裕信里、福临里、广元里、丰乐里、同安里、永安里、文华里、荣花里、杏花里、梨花巷、槐花巷、官井巷、回回巷、张家义巷、纸坊巷、野鸡巷、估衣巷、瑞祥巷、王公巷、上元巷等。

三、结语

“历史建筑名、街道名、街区名、城市名,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成为城市的记忆,进而可能代表一个城市的精神内涵,成为城市文脉的一部分。”郑州的里巷同样是郑州城市印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郑州人的共同记忆。漫步于城市的胡同里巷中,每个人都会充满沧桑感,不禁使人追忆起过去种种的变迁,沉淀于这些里巷的记忆当中。

猜你喜欢
德化街巷小巷
《古村小巷》
王纬华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边走边唱
德化窑白釉雕鹤鹿老人像
德化白瓷,从地方民窑到“瓷界新星”
德化昆坂村:穷山沟变身红色旅游胜地
小巷里的人们
雨中的街巷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