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磊
摘 要:体操作为中小学体育教育中的一个基础性运动项目,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在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和体育改革实践中,一直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体操在我国中小学经历了“热”与“冷”的曲折发展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各个历史时期的学校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也有偏差与失误。
关键词:体操;中小学;经验;教训;启示
中图分类号:G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8)03-0125-06
Abstract:Gymnastics as a basic sport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It has always been the main content in physical education practice and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Gymnastics has experienced the tortuous process of "popular" and "unpopular"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having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s and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for school education in each historical period, but it has also experienced deviation and failure.
Key words:gymnastics;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experience; experience; lesson; inspiration
伴随着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法定学制——“癸卯学制”的施行,作为西方运动之母的体操正式进入我国中小学课程[1]。由体育课的代名词“体操科(课)”到“体育课”下的一门课程,再到如今的一个大类(体操类),体操在我国学校的发展已经走过了一个多世纪。20世纪50年代初至80年代初的近30年里,以现代竞技体操为主线的体操运动一直受到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喜爱,体操教育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为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2]。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下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体操在中小学遭受冷落也有目共睹。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和教育体制,学校是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场所和领地。因此,《“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以中小学为重点,构建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3]。在此背景下,回顾体操在我国中小学发展的历史,学习、研究、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吸取教训,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对体操在我国中小学的健康发展、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助推“健康中国2030”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体操内涵界定及其对人身心发展的独特价值
体操的概念众多,分类各异,内容丰富。基于体操在我国中小学发展“热”“冷”交替的曲折历程,本文中的体操主要是指基础性的竞技体操,内容主要包括技巧运动(滚动、滚翻、平衡、倒立、手翻等),器械体操(单杠、双杠、平衡木、肋木、爬绳、爬杆等),跳跃(一般跳跃和支撑跳跃)和蹦床运动等项目。所谓基础性竞技体操,即竞技体操中基础性的、基本的项目和技术动作,包含以下两点内涵:1)从学习目的上,不是为了夺标,而是以育人、健身为目的;2)从技术动作难易程度上,动作难度不大,对动作的规格要求不高,在一定程度上易于掌握。这种基础性竞技体操技术动作难度适中,又具有独特的功能价值。
体育的育人功能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体育对人体健康的积极作用和影響也无需质疑。被美国视为“要高度重视的优良体质运动”的体操,不仅具有一般体育活动的一些功能价值,而且,其对人身心影响的独特性将是现有的任何一项体育运动无法替代和比拟的。其独特的价值概述如下:1)体操中的倒立、翻转等非正常身体姿势的动作练习有助于改善前庭功能的稳定性和提高身体平衡能力[4];2)倒立动作练习能够改善脑部血液循环,提高脑部血管的弹性,增强其抗压能力,有助于预防脑血管疾病;3)悬垂动作练习能够纠正早期的驼背、脊柱侧弯等不良的身体姿势,促进椎间盘的生长发育,对青少年儿童的身高增长有一定的效果;4)体操中通过克服器械阻力、人体重力等运动的练习,有助于培养挑战困难的勇气、战胜自我的信心和意志,有助于果断、顽强、坚定个性的培养;5)体操教学中的保护与帮助方法的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互帮互助的协作精神;6)体操运动严格的规则制度能够增强人们的规则意识、培养青少年遵纪守法的良好社会习惯;7)体操动作的姿态和造型美、技术和规范美、力量美、幅度美、稳定美和编排美等有利于培养人们正确的审美观,增强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2 体操在中小学发展的经验
2.1 确保体操中心地位
随着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的颁发与施行,体操开始正式进入我国中小学课程。这一时期,体操在我国学校体育中占据着坚实与重要的地位,学校开展的体育活动主要是体操内容[5]。据史料记载,当时的体操教学内容不仅仅是兵式体操中的队列队形,还有徒手体操和单杠、双杠、吊环、木马、平台等器械体操。《奏定学堂章程》包括《奏定小学堂章程》(又分初等小学堂章程和高等小学堂章程)、《奏定中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小(中)学堂章程》,以上每一章程都对体操课的学制、课时量、场地器材以及教材内容做出了严格规定[6]。由此不难看出,《奏定学堂章程》在法律层面上为中小学体操课的开展以及体操在中小学体育中的地位提供了制度保障。
民国时期,体操是学校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体操教学内容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始终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可以从当时教育部进行的历次课程标准修订(5次课程标准修订)中得到证实。在历次课程标准修订中,体操内容不仅没有削减反而继续扩展,表述更为详细,尤其在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中,更是以体操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6-2000年期间,整体而言,体操在我国的中小学体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6套教学大纲[7]体操教材内容分析可知,1956年体育教学大纲,竞技体操内容受到重视。小学以基本体操为主,五六年级增加滚翻类动作练习,并列入年级考查项目;中学以技巧和器械体操为主,动作技术性要求较高且锻炼效果较好。本次教学大纲中对体操教材内容规定具体、全面,课时比重位居各项目之首[8]。1961年和1978年体育教学大纲相似,都突出单杠、双杠和支撑跳跃等器械体操的地位,教学时数占学校体育比例大。其中,1961年大纲中体操教材列出了一些器械项目的联合或成套动作,并提出了考查内容和要求。1978年教学大纲要求体育教材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相结合,明确规定体操各项目动作的考查标准。1992年体育教学大纲单列了“发展身体素质练习”的内容,列举了体操的一些内容(单杠、双杠、山羊和跳箱)作为发展身体素质的练习和方法,是以竞技体操的基础动作为主。2000年体育教学大纲,中小学体操教材安排逐渐减少一些基本体操的内容,集中到了技巧和器械体操内容上以发展不同阶段的能力和素质。此外,20世纪50年代推行的“劳卫制”和1975年国家体委制定并颁布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都对体操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确保了体操在中小学体育中的重要地位。
纵观体操在当时学校教育中的发展,的确曾受到“军国民教育思想”和“锦标主义”的影响,这种影响,现在看来对体操在教育中积极作用的发挥是有一定的消极性,但在其特定的历史时期却做出了它应有的贡献。从以上各个时期学校体育文件关于对体操的规定可以发现,体操在当时的学校体育教育中占有主导的中心地位。这些权威性的文件为体操在当时学校体育中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也是体操能够轰轰烈烈在学校开展的前提。
2.2 认识体操锻炼价值
价值的哲学概念,从认识论来讲,是指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益关系,是表示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与主体需要间的一种效用、效益或效应关系的哲学范畴。人们在做一件事情时总会考虑它的价值,或者说做这件事是否有意义。人们只有认识了事物的价值(正价值),才会主动地、积极地去追求它,同时,事物自身的价值又促进它的发展。所以,人们对体操锻炼价值的正确认识不仅能够使人从锻炼中获得“效用和意义”,而且还有助于体操自身的发展。1890年译自日本的《幼学操身》,是我国现在已知最早出版的学校体育教材[9]。该书有32张体操图解,主要是介绍体操的方法。梁启超对《幼学操身》有高度评价,并认识到体操强身健体的锻炼价值。他认为,西方人之所以强壮,是因为他们把体操作为课程,并且每日都练习一至两小时,中国人文弱多病,是因为不练习体操所致。民国初期,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提倡“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他认为,“体操者一方以健康为目的,一方实以身体为美形式之发展”[10]。在当时中学用的《普通体操》教材序言中认为体操的目的一是以使身体各部分平均发育为目的;二是以各器官之机能完全发达为目的;三是以动作机敏耐久精神快活刚毅为目的;四是运动身体而已。“体操乃适合于全身及身体各部之要求而为系统纯正之合理运动,是以修养身体之各种体育法,以体操为最著。[11]”认为体操是所有运动中最适合身体锻炼的练习。可见,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体操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能够修身养性,拓展了体操的锻炼价值,这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体操进入学校直至20世纪末,虽然在目的上还没有摆脱军事训练的影响(最开始都是以“兵操”的形式出现),但其教育功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在促进青少年的身体全面发展、改善国民体质、培养民族精神、锻炼人的意志品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2]。人们对体操锻炼价值的认识受制于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體操在不同的时期被赋予不同的价值取向,发挥着其应有的特殊作用。在和平年代里,在“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等教育理念下,体操又彰显着其独特的功能与价值。
2.3 重视体操外部环境
众所周知,师资队伍、场地器材是影响学校体育开展的重要因素。体操在学校体育中的开展离不开专业的体育师资。《奏定学堂章程》颁行后,各级各类新式学堂激增,学生人数也相应增加。在国内原来就无体育专业教育的情况下,“体操”教师的来源就成了兴学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鉴于此,1906年,清廷学部通令全国各省,于省城师范学堂“附设五个月毕业之体操专修科,授以体操、游戏、教育、生理、教授法等。名额百名,以养成小学体操教习”。在此前后,一些赴日学习教育和体育者陆续归国,他们也就在各地创办了体育学校和体操专修科[13]。在当时,除了官办的一些培养体操师资的学校外,还有一些由某些团体和个人兴办的体操学校,这类学校多由留日学体育专业的人士为骨干,以培养体育师资为主要目标。《奏定学堂章程》对中小学体操场地亦有严格要求,例如初等小学堂之体操场,应分室内室外两式以备风雨,除室外一式必备外,室内即借学生聚集处用之。各级各类女子学堂体操场用具均须适应学校之规模,卫生条件不得有害学生身心发展。此外,一些留日归来有志之士兴办学堂,并从日本购买近代体育器械携回,器械有齐铃、球杆、跳台、单杠、双杠、浪木等[14]。至1954年,全国共有13所体育学院。在这些体育学院里,都设立了体操系或体操教研室,并且对毕业生的技术要求较高(达到二级运动员水平,北京和西安体育学院要求达到一级运动员水平)。自各院建院起,到1987年底止,全国共培养出体操专业本科毕业生4 373名。此外,各省、市、自治区的师范大学或师范学院也都设立体育系,都把体操列为主要的学习内容,并要求学生毕业时一般要达到体操三级运动员水平,这些学生的工作分配方向是中学体育教师。在各地培养小学教师的师范学校里,体操也是体育课的主课之一。建国以来至60年代末,通过师范系统培养的体操师资数目是巨大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19世纪80年代是美国学校体操教育发展的兴旺时期。其标志有二:一是大力兴建体操馆,加强体操教学的设施建设。1885年,全美国还没有一所中学建造体操馆,而到1890年时,仅公立中学就有了94所学校建造了体操馆。二是创立体育师范学校,大力培养体操教师。到19世纪80年代,全美国已有34所体育师范学校。一些州立大学也成立了体育系。19世纪90年代,一些大学开始授予体育专业学位。这些体育专门学校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体操教师。[15]
3 体操在中小学发展的教训
3.1 对体操缺乏合理的定位与制度性的保障
由于对体操缺乏客观的认识和分析,我国教育史上曾犯过“左”和“右”的错误。在壬戌学制前后,受“自然体育”思想影响,过分贬低体操的价值,体操失去了在体育教学中的主要地位。国民党统治时期虽然在各个课程标准中规定了体操内容,但是由于受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自然主义思想的影响,体操在学校中受到挫折,失去了其应有的地位,陷入了低谷。因为实用主义以“儿童为中心”,从儿童的兴趣出发进行教学,从而出现的“放羊式”教学给体操在中小学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无独有偶,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由于受“新体育”运动的影响,认为学校体育除了成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之外,它还应以其娱乐形式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于是把体操从美国的体育规划中去除了,完全让田径、球类和各种形式的舞蹈、娱乐等活动唱起了主角。当时许多体操教师改行或失业,甚至连体操器械也在学校的体操馆里消失了[16]。此举使几年后的美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1982年9月,国家体委颁布了新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这次《标准》中,去掉了技巧、支撑跳跃、单杠和双杠项目的内容,取消了体操作为必测项目。1989年,国家体委会同有关部门对原《标准》又进行了修改,于1990年1月6日公布施行。新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还是没有体操技术动作内容。由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17]于2001年9月在全国实验推行,时隔2年,教育部又制订和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18],并于2004年9月在部分省份实验。在这两部课程标准中,体操教材以“内容标准”形式提出,其中对水平四(相当于初中)的规定为:完成一两套技巧项目动作或器械体操动作;完成一两套舞蹈或健美操。对水平五(相当于高中)的规定为:较为熟练地完成一两套技巧项目动作或器械体操动作;较为熟练地完成一两套舞蹈或健美操;并提出学生将能自编自练简单的舞蹈或健美操。这种规定,仅仅在运动技能领域对体操教材内容以水平目标提出了活动建议或内容建议,而不是“硬性”规定。同时,也让人们认为该标准放弃了对支撑跳跃等内容的要求。而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取消了对具体教材内容、教学时数的统一规定,只以层次性目标作要求,提倡根据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状况,教师可以隨时调整不同教学内容的时数和进度。这种规定,与其他体育项目相比,对师资素质、场地器材要求较高,且具有一定难度性的体操而言,开展起来极其不占优势。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19]。标准中对体操内容的规定,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体操的认识,同时也是向人们传达体操重要性与否的信号,它直接影响着体操在中小学体育中的发展。
此外,“劳卫制”虽然确立并进一步巩固了体操在中小学体育中的地位,但由于当时我国开始重视竞技体育的发展,错误地将学校体育作为竞技体育“金字塔”的塔基部分,一些体操动作(如1956年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要求在单杠、双杠、技巧和支撑跳跃项目完成“劳卫制”少年级和一级动作)超出了学生可接受的能力,致使体操在学校的发展偏离了原来的方向和轨道。加之1982年《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取消体操必测项目,从此,缺乏考核约束的学校体操,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在部分中小学,体操项目自此淡出学校体育教学。
3.2 理论研究滞后
体操在中小学的发展不仅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而且还具有理论的科学性,仅仅靠经验是不够的,必须建设和发展体操这门学科,以消除人们对它的偏见与误解。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基础教育的改革,体操理论研究更多地呈现出一种滞后性。这种滞后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形势下,对体育的教育功能及其价值要求更高,体操与其他新兴运动项目相比,有哪些自身独特的功能与价值,仍需进一步挖掘与研究。第二,加强对体操在学校教育中的研究。根据体操的项目特征和锻炼价值,准确、清晰地界定体操的概念、内涵,使其内容具体化。第三,对体操运动技能掌握与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落后于体操运动实践。如体操教育的相关内容是否适合在儿童阶段安排,儿童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与学习体操技术动作的特殊性,体操教师在教授技术动作时如何把握难易程度等等,这都需要理论研究予以指导实践。第四,中小学运用的体操器材与中小学生的身材特征不相匹配,存在着身材与器械规格之间的矛盾。第五,借鉴国外经验未能与本国实际有机契合,更多的是一种范式模仿,没能与实际问题结合分析,缺乏现实意义上的创新。体操理论研究的滞后性,造成体操在中小学的发展与现实相脱节,缺乏科学性与指导性,这种状态不利于体操的健康发展。
3.3 反思不够和举措不力
在上世纪80年代学校体育教育改革背景下,中国涌现出“快乐体育”“成功体育”“体育休闲与娱乐”等新思想、新理论。加之新兴运动项目的流行与热捧,1982年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又取消了体操作为必测项目,体操在中小学甚至大学的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自此至今,学校体操一直被“冷落”,尤其在中小学,体操课时被压缩,器材设施被拆除,体操教师转行。体操在学校体育中30年的“低迷”与“冷落”让我们付出的代价是青少年一些重要的身体机能和素质指标(肺活量、力量、耐力、灵敏、柔韧)30年来呈持续下降趋势。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将体操教育从学校体育规划中去除,以田径、球类和各种形式的舞蹈、娱乐等活动内容取而代之,许多体操教师改行或失业,甚至连体操器械也在学校的体育馆里消失了。导致的结果为:1943年,美国兵役体检部门报告,全国有三百多万青年人由于身体原因不能服兵役;1953年,美国首次用高科技检测手段对美国中学生身体关键部位的肌力状况做检测,结果显示美国受试的4 264名学生中,不及格者占57.9%,不及格的发生率高达80%[20]。青少年学生体质问题与学校体操“冷落”或“衰落”是一种历史的巧合还是必然的联系,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重要问题。针对此状美国人深刻反思:忽视学校体操教育是导致接二连三地出现大规模青少年身体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实际行动:把体操视为“要高度重视的优良体质运动”,大力发展学校体操教育和全民健康运动。效果:十几年过后,美国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健康状况出现了全面的、大规模的明显改善。后续:美国更加重视学校体操教育。
反观我国,则是简单地将此归因为营养过剩、运动减少、安全隐患等表面问题,并未触及本质因素。可喜的是,《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已有重视体操的势头,但这种反思依然不够,举措也十分乏力,不说体操,一些地区就连体育课也难以保障。所以,结果是青少年学生体质水平持续下降,体操在中小学的开展更是“雪上加霜”。
4 体操在中小学发展的当代启示
4.1 合理定位体操在中小学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体操在中小学发展的历史表明:忽视(口头上重视)体操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不能正确认识其教育价值,或过分地夸大它在我国竞技体育中的重要性,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和具有21世纪核心素养的人[20]为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指明了方向。2018年伊始,教育部公布了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1]。从中可以发现,新时代对学校体育教育有了新要求,即更加强调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而学校体操在发展体能、增强体质,培养精神、道德、品质以及为“终身体育”打基础等方面具有优势。所以,我们应该认真研究体操在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与发展学生21世纪核心素养中能够起哪些作用,给它一个合理的定位以为其功能的充分发挥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4.2 加强体操理论研究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加强体操理论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清晰界定学校体操的概念、内涵和外延,以免提到体操就认为是高不可攀的“竞技体操”,从而转变社会对体操的正确认识,同时也避免一些娱乐性、锻炼价值不大的非体操类动作进入学校体操教育教学,为一线体育教师选择针对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提供参考。2)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挖掘体操对青少年儿童的积极影响及其教育价值,使其成为学校体育改革发展中的灿烂之光,尤其是要加强对学校体操在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独特价值与贡献方面的研究。3)根据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征,构建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适合不同水平段学习的体操内容体系,并将其具体细化。
4.3 创设体操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
体操在我国中小学的发展受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的影响与制约。现如今,体操师资和场地器材是制约体操在我国中小学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关键因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首先,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素养建设。两个方面:一是加强体育教师体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建设;二是加强教师“育人”能力,提高体育的“育人”水平。双管齐下,使中小学体育教师既会“教书”,又会“育人”。其次,加强中小学体操场地器材设施建设。两个方面:一是加大经费投入,健全与完善学校体操所需器械设备;二是加强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征的体操器械的研发、设计与生产,使其在尺寸规格、材质等方面适合于不同年龄的中小学生。此外,还应完善中小学体育保险制度,建立合理的责任风险承担制度。
5 结语
新形势下,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再次敲响警钟,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也赋予素质教育新的内涵。学校体操教育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此,我们回顾体操在中小学发展的历史,把握其基本经验,吸取其教训,并不仅仅意味着单纯的肯定和固守,也不仅仅意味着否定和驳斥,而是意味着一种理智的寻求新出路的努力,目的在于追求体操在中小学体育教育中的合理状态,最终让体操为学校体育改革增色添彩,为提高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加油助力,为建设健康中国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苏竞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张予南.对体操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热与冷”现象的社会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2):239-241.
[3]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2016-05-16].http://www.gov.cn/xinwen/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4]吴维铭.中国学校体操历史与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5):126.
[5]吴维铭.体操在我国中小学体育中的地位及历史演变研究——兼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体操内容体系的构建[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
[6]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中国近代体育史资料[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7]王华倬.中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体育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60.
[9]刘斌.从体操到体育——清末民国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10]蔡元培.美育//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教育文选(修订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61-21.
[11]徐傅霖.共和国教科书 普通体操(中学用)[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3:1.
[12]代春玲,沈瑞杰.论体操的功能衍变与发展趋势[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4):90-92.
[13]陈镇华,陆恩淳,李世铭.中国体操运动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0:102.
[14]邢道三.定襄体育回顾.《山西体育史料》第二辑[M]∥苏竞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5]李佐惠,黄宽柔,关文明.中美学校体操教育发展历程的比较[J].體育学刊,2006,13(4):98-101.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7]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修(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研修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8]宋旭,谭华,李涛.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12.
[19]蔺文革,孟辉,孙思哲.中美学校体操教育改革比较研究——兼论我国学校体操教育未来发展[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9(6):102-105.
[20]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
[2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