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正处于行为习惯发展的初期,只有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才能为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基础。本文阐述了幼儿学前教育行为习惯的培养内容,从教师以身作则、丰富教学内容,渗透一日生活以及激发幼儿兴趣几个方面着重探讨了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旨在为幼师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确保课堂实效性,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幼儿学前教育;行为习惯;培养方法
引言:
幼儿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模仿,对外界事物充满着新鲜感的特点,掌握知识的效率极高,但是这个年纪的孩子主观意识尚未成型,行为习惯不够规范,需要成年人的引导和教育。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对幼儿未来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因此笔者就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展开分析和探讨。
一、幼儿学前教育行为习惯的培养内容
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活习惯。生活习惯是行为养成中的基础部分,主要包括幼儿的作息时间、饮食习惯、运动锻炼等,只有保证身体健康、早睡早起、不挑食厌食,才能促进幼儿的生长发育。根据相关研究显示,少食多餐有利于人体健康,因此要为幼儿合理搭配膳食,增强其免疫力。
第二,学习习惯。学前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渗透其所需知识,而学习习惯的养成能够帮助幼儿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有利于促进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具体教育内容有纠正学习姿势、保持学习状态、爱护书本文具、形成发散思维等。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让幼儿们勤于动脑和动手,促进手脑合一,以问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学会独立思考和解答问题。
第三,卫生习惯。对于幼儿来讲,卫生习惯即是饭前、便后要洗手,个人和生活用品要整洁卫生,还要保持周围生活和学习环境的清洁。教学的重点是幼儿衣物、毛巾、洗漱用品要保持卫生,还要勤洗澡、理发、剪指甲,不能随地吐痰,墙壁和桌椅上不能乱涂乱画等等。、
第四,品德习惯。幼儿要诚实守信、文明礼貌、拾金不昧、孝敬父母、尊重老师、团结同学等,上放学要和老师、家长及同学们打招呼,对待长辈要使用敬语。
二、幼儿学前教育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
(一)以身作则,担当学习榜样
幼儿年纪尚小,对于事物缺少基本的判断能力和认知能力,掌握知识其实就是一个模仿的过程,教师要抓住幼儿的特点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为孩子们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教师对于幼儿来讲地位神圣,其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发展,是学生的主要模仿者,因此教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推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家长是幼儿的启蒙老师,除了要规范教师的行为外,对家长的言行也要有所约束,为幼儿创造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举个例子,一名幼师在教学时发现自己班里有个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交流时经常讲脏话,和家长沟通后发现原来是家长总讲脏话,久而久之幼儿也形成了这种语言习惯,家长也没有及时纠正孩子的行为。通过家校沟通家长和教师开始合作纠正幼儿的不良习惯,一段时间后孩子果然改掉了这一坏毛病[1]。
(二)循循善诱,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的行为习惯教育缺少科学的方法,内容过于枯燥乏味,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常会被其他新鲜事物所干扰。在新时期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将行为习惯教育融入到各个科目中,并使其贴近生活,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比如讲一些有关行为习惯养成的小故事,再让学生想一下自己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不良习惯,打算怎么去改正。学生通过课堂内容能够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以后的生活中若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能形成判断能力,为其思辨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分享活动”来培养学生谦让分享的美德、分配卫生区域来培养幼儿讲卫生的好习惯、通过课外延伸来教育幼儿要诚实守信、拾金不昧等。
(三)言传身教,渗透一日生活
行为习惯的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中,要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里。早上步入校园,孩子们要和老师、小伙伴们打招呼,和家长说“再见”;午休吃饭时要节约粮食,不挑食厌食,吃完以后要将自己的餐具放到指定位置并擦净桌椅;去洗手间要排队按顺序进行,不争不抢;课间活动时若不小心做错事要学会承认错误并道歉;放学后要与老师同学礼貌告别。曾有一位著名学者在被问及谁对其影响最大时,他说是他的幼师,因为教会了他学会分享、学会道歉、学会承担、学会是非,可见启蒙教师对一个人的影响程度,所以教师要在幼儿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渗透行为教学,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还要准备一些小红花和奖励贴纸,激励孩子们去规范行为,比如有的孩子不会自己吃饭,教师鼓励学生若在五天内学会自己吃饭就奖励贴纸或小红花,果然好多幼儿都学会了自己吃饭[2]。
(四)妙趣横生,激发幼兒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幼儿本身就贪玩好动,若不能提升课堂趣味性,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效率自然不高。教师可以创设情景课堂,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例如,找三名学生,分别扮演小朋友的爸爸、小朋友的妈妈和小朋友,爸爸和妈妈的任务是教会小朋友吃饭、洗手、打扫房间;再如,模拟路上捡到钱的情境,一名幼儿为拾金者,两名扮演警察,考验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角色扮演中掌握知识。教师和其他没有参与到角色扮演中的学生要起到评委作用,给台上的表演者打分,能有效提高课堂的参与度,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结论:
总而言之,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只有让教师和家长之间建立沟通合作关系,针对幼儿的认知特点和行为方式来充实教学内容才能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路,以身作则,循循善诱,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并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樊人利.游戏精神引领下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J].学前教育研究,2014(09):67-69.
[2]徐晓静.学前教育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研究[J].科技资讯,2014,12(11):157-158.
作者简介:
吴舒云;性别:女,籍贯:福建省宁德市人,学历:本科,毕业于闽南师范大学;现有职称:三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