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梅
摘要:在新课标的影响下,小学语文教学逐渐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它对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考能力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时有效地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进行提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把握大意。本文对通过小学中高段语文阅读的教学展开研究,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旨在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出解放学生思维,将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人,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课堂的“引趣”“促疑”和“激思”,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阅读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这一规定恰好符合“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也符合素质教育下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因此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势在必行。阅读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巨大,小学生正处于阅读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教师要合理设置阅读课程,通过有效的阅读教学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导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正确的认知能力,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一、营造气氛,提高阅读积极性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且鼓励其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感。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设置宽松、愉悦的阅读环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还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指引学生有条理、有层次的阅读,提高阅读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但愿人长久》一课时,笔者先为学生播放一段优美的歌曲《但愿人长久》(王菲唱)学生们陶醉在王菲迷人的声线中,情绪得到充分的渲染,接下来,笔者关掉音乐,问道:“同学们听过这首歌吗?”学生:“听过!”教师:“那么这首歌曲跟那个节日有关系呢?”学生们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这时笔者展示一些“中秋”的图片,学生们看后兴奋不已,开始窃窃私语,教师示意学生安静后,说道:“大家兴趣如此高涨,那么请大家随老师一起进入阅读,看看这首诗到底讲述了怎样的中秋之景,看看古代的中秋和我们现在的中秋有什么不一样!”在阅读过后,笔者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提高课堂的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提高阅读参与性
小学语文教学在课堂中融入情境式教学,利用其趣味性与活跃性等优势,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再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置吸引学生的情景模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同时情景的创设,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理解能力。
例如,在学习《虎门硝烟》一课时,笔者先利用大屏幕展示一些关于鸦片战争年代的图片,学生们对画面中一个半卧于榻上,手中拿着长长的烟枪,表情迷醉的吞云吐雾的图片印象很深刻。还有一张是一个身怀有孕的妇女,不顾腹中胎儿的安危,自顾自的享受鸦片带来的快感……笔者让学生们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学生们都觉得很压抑很难过也很愤怒,笔者问道:“如果你们当时在身边,会做出什么举动?”学生1:“我会一把抢过这个东西摔得粉碎!”学生2:“我会一巴掌把这些人打醒!”学生3:“我会把卖鸦片的地方夷为平地!”,笔者:“同学们都很勇敢,也很有民族责任感!我们著名的禁烟达人林则徐也是看不过去,做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举动,这一举动可以说既给列强一剂重击,也是对当时政府的一记响亮耳光!大家想知道他做了什么吗?”接下来,笔者继续带领学生们观看一些相关视频,并组织学生讨论。
三、引导思考,提高阅读辩思力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时,要注意合理分配时间,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空间,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发挥思维能力,大胆质疑大胆思考,加强自主思考和思维发散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阅读思辨能力。
例如,在学习《诚实与信任》一课时,笔者先在大屏幕中展示一组“狼来了”的故事组图,问道:“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故事吗?这个故事又告诉我们什么?请将这个故事分享给你的同学”学生:“这个故事是狼来了,讲的是诚实的故事……”之后,笔者在黑板上写下“诚实、守信”两个词,问道:“大家知道诚实守信的含义吗?可以举例子说明一下”学生们分享完自己的感想后,笔者继续让学生们思考一个问题:“人为什么要诚实守信?在什么情况下更需要诚实守信?”接着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进入阅读,学生们根据阅读,阅读后笔者又提出一些问题:1.为什么作者碰坏了别人的倒车镜,没有被责怪反而还获得别人的感激?2.人与人之间比金钱更重要的是什么?为什么?3.让笔者如此记忆深刻的是那个人的话还是别的什么?请思考并与同桌分享……
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把握好手中的“指挥棒”,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的思维“曲调”。本文主要从营造阅读气氛、创设阅读情境、引导阅读思考三个方面進行研究,对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堂阅读的参与度和思辨性进行提升,最终实现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邹琴.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18(01):16.
[2]徐占全.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策略浅谈[J].新课程(中),2017(06):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