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叶丹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里提出的“工匠精神”是指什么?有人认为: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产品精雕细琢,更新自己的手艺,苛求产品的极致质量,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不追求利益,只追求以人为本。也有人认为:工匠精神包括“尚巧”的创造精神、“求精”的工作态度和“道技合一”的人生境界。笔者认为工匠精神是工匠对自己手艺的精益求精,对产品的精雕细琢,对职业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优秀职业品质。工匠精神表现为爱岗敬业、严谨细致、执着专注、创新进取及不断突破自我的优良品质。
把工匠精神融入中职德育课,培养中职生的工匠精神,不仅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具体体现,也是培养中职生敬业奉献、精益求精、求实创新等职业精神,促进中职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因此,探索将工匠精神培育有效融入中职德育课的路径是十分必要的。
从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学校比较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的培养和工匠精神的重视还不足够。没有将工匠精神培育与知识、能力、就业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工匠精神的培育跟技能、技术的培养脱节,缺乏精神层面的教育和交流,使学生容易在进入职场后成为缺乏正确职业观的技术人员,这就背离了职业教育的要求。中职学生社会阅历尚浅,对于不同精神文化的辨析能力相对较弱,据调查,大部分学生对什么是工匠精神不了解,没有认识到工匠精神对自己成才成长的重要性,责任意识、敬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缺失。
那么,如何在中职德育课中有效培養学生的“工匠精神”?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找准“工匠精神”培育的切入点
当今社会,就业形势日益紧张,中职生如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呢?在《职业生涯规划》这一门德育课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念,树立务实的职业理想,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所学专业和就业形势,根据社会发展和自身实际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规范和约束自己,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提升职业素养,以获得终身受益的能力来谋求自我的长远发展。德育教师应该结合新生入学教育,给学生上好职业生涯规划第一课,让学生一入学就有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找准切入点。
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德技双馨”的现代职业人
我国现在正处在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急切需要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人,也就是说,只有具有良好职业操守的职业人,才会在未来职场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中职生几年后就要奔赴就业岗位,由“准职业人”转变为“职业人”。工匠精神关乎着每个学生的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因此,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这一门德育课教学中,教师应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把所学的德育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去,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和心理素质,使学生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的职业态度。
三、在教学中渗透国家发展形势和政策,用“工匠精神”托起中国梦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工匠精神”,让我们认识到“工匠精神”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中国正在形成“大国尚技”的浓烈氛围,在弘扬和学习工匠精神的道路上,中职德育课应发挥其优势,在《经济政治与社会》这一门德育课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多地渗透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和相关政策,让学生明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增强工匠精神的培养意识,主动为建设制造强国作贡献。
四、发挥榜样的力量,推动工匠精神的自觉践行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对待工作精益求精的追求和严谨细致的态度。在中职德育课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应该充分发挥德育教师的主导性作用。首先,德育教师要发自内心地认同工匠精神,把工匠精神内化为自身的内在素养,在工作中认真专注,精益求精,努力使自己成为教育教研领域的优秀“工匠”,做学生的榜样,发挥工匠精神的示范作用。除此之外,在德育课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扬工匠精神,做到课前认真备课、课中专注上课、课后仔细批改作业,要像工匠对待产品一样,耐心、细心地教导和关心每一位学生。通过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在教师人格魅力的熏陶下,学生更容易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产生共鸣,从而在学习生活中自觉践行工匠精神。
五、精选德育课教学素材,提升工匠精神的培育效果
教学素材是培育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走入学生心灵的重要载体。德育课课堂内容的选择可以不囿于既定的教材,而选择一些比较贴近学生生活、时代背景以及社会现状的内容。通过丰富教学课堂内容,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技能标兵”“岗位能手”等劳动模范,传播他们的光辉事迹,展示大国工匠的产品,以鲜活的案例激励学生,让学生理解“爱岗敬业”“严谨细致”“执着专注”“创新进取”“突破自我”的内涵,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信仰。通过观看《大国工匠》纪录片,以“大国工匠”“感动中国”为主题让学生进行专题探讨,邀请优秀技师和工程师进课堂等方式,让学生以更直观的方式真切地体会工匠精神的实质和价值,促进学生相关职业情感的形成,提升工匠精神的培育效果。
六、改变德育考核评价方式,建立合适的工匠精神评价体系
考核和评价是为了有效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工匠精神培育的评价是为了激励学生向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靠拢,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水平,建立更适合的评价体系。可以采用“课堂表现评价+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工匠精神认知水平和情感倾向测评”,通过课堂上的案例分析、专题讨论、社会实践分享交流等形式,在互相交流和借鉴的过程中了解学生基本的价值倾向和情感判断,建立专门的信息平台跟踪学生的学习行为变化及职业素养养成情况,作为后续评估的基本参照。
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中职生的工匠精神已成为职业教育的时代使命。在德育课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真正落实工匠精神的培育,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成长为大国工匠,为实现制造强国的中国梦作贡献。
责任编辑 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