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燕 张建德 柏欣
中国故事是中华民族成员对本民族历史沧桑、民族情怀、现实奋斗、理想诉求的自我叙事方式,它是一种最深沉的民族“集体记忆”,是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文化源头和基本表达方式。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变化,对新时代高职院校讲好中国故事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我们应站在上好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局策略高度上,进行有针对性地思考,探索高职院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途径。
一、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意义
1.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形势下的客观需要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既展示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取得的伟大成绩,也揭示了目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所在,指明了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前进方向。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讲好中国故事,对汇集中国智慧,凝聚中国力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现实的意义。
2.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主体需求
高职院校是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教育基地。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有着其鲜明的知识能力结构和心理人格的特征,其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事业的兴衰成败。面向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波澜起伏的“中国故事”,是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中国人在内心中反复重构,渴望讲述与倾听的“中国声音”。作为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成型关键期和人格形成敏感期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亲历的“中国故事”和爱听的“中国故事”,正是他们内心澎湃的心声和心灵的渴求。
3.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党的思想政治宣传工作的政策要求
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在今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2]。“坚持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些重要思想,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发展”[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性问题。在高职院校思政课讲台上讲好中国故事,是关系到“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的一项意义深远的重要教育工作。
二、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导向
1.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坚守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
高职院校思政课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普及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就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了科学的思想理论基础,这也是每一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崇高的政治职责。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著作中的许多论断,对于自然界规律、人类社会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进行了严谨而深刻的探究和分析,它们多以抽象的理论逻辑形式、鲜明的个人语言风格呈现,并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信息时代习惯了“文化快餐”的高职大学生,由于自身的历史和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容易产生时代隔膜和感情疏离,难以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品格和真谛。作为教师,应以讲“中国故事”的方式,还原马克思、恩格斯理论写作时的“西方故事”的时代大背景,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历史过程,让学生在客观真实的“历史场域”中感悟理论的真实魅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虽然要做到旗帜鲜明,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情感传递和价值共鸣的过程,正所谓“润物细无声”。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太过直白和明显,说教色彩比较浓厚,就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容易遭致追求个性与自我的大学生的心理抵触。如果高职院校思政课仅局限于纯理论教学的方式方法,就难免会陷入枯燥理论说教的泥潭,就会产生时代感不强、生动感缺乏、吸引力不足等一系统问题。因此,教师应深入研究如何把教材体系转化成适合学生实际知识水准、真实适应“口味”的教学体系和语言体系,在较系统阐述知识的同时,结合理论和思想观点,讲述在世界历史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过程中发生的故事,这样既生动形象又有贴近学生实际与感受,让学生们在理性和感性中体会真理的现实力量。
2.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实现立德树人
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思政课并非他们“关系到饭碗”的专业类课程。因此,许多学生并没有在思想认识上真正重视思政课,甚至一些专业课程教师也错误地认为目前的思政课“水分”太多,不能给予学生基础知识上的充电和人生思想上的引导。他们或许并不了解,思政课融知识性和意识形态性于一身,有着其严谨的学理支撑和丰富的人生智慧。它在教会大学生科学认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也清晰讲述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加深了大学生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道德情感的主体性体验和感悟。可以说,思政课是通过教育大学生怎样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实现大学教育的育人功能的。因此,讲清讲好历史与现实、自然界与社会、人自身与外部世界的诸多生动故事,是实现思政课育人功能的必由之路。
三、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把握好的几条原则
1.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践
在思政课中采取讲故事的方式,可以将抽象、枯燥、深奥的理论阐述变成为通俗、流行、易懂的日常语言,将思想思维的逻辑转化为形象的图境,将个人理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愿景相联通,这样的思政课必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讲故事的同时,应保持一条清晰的思路和原则:始终明确“讲故事”是实现教学目的过程中的流程环节,是以故事的情景性、生动性和启迪性为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教师不能因为看到了讲故事的教学临场效果,而将理论课程完全变为讲故事。只有将思政课的故事讲述与理论性阐述相结合、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能力相结合,才能使学生的认识过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2.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不要为了迎合一些高职大学生的“口味”,而随意扭曲、篡改、虚构历史,要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也不能为了强化故事的“结论正确”、临场影响力或“眼球效果”,刻意改编基于真实历史素材的“中国故事”的情节和内容。要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反对“娱乐”、“消费”历史的错误倾向。要讲好中国故事,还要建立在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基础之上。只有讲原汁原味的“真”的中国故事,才能夯实学生“善”“美”的精神境界的现实认知基础,才能培养出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高职院校大学生。
3.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把握好古今中外故事的关系
中国故事,是在世界历史和世界文化的这个宏大广袤的时空舞台上,中华民族以本民族的力量和智慧呈现展示的精彩演出。讲好世界故事,就为中国故事的出场,做好了前述和铺垫。中华民族具有延绵五千年的历史文明,讲好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也为讲好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找到了深层的精神根源和深厚的情感依托。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历史源头,源于西方文化和“西方故事”。所以,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必须有世界历史和世界文化的大局观,能够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正确处理好古今中外故事的关系。
四、讲好中国故事的基本途径
高职院校思政课课堂上不仅要会讲中国故事,而且要讲中国的好故事,特别是要多讲新时代中国故事。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充分发挥理论在育人中的魅力和作用,利用课堂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关键是要弄清楚讲什么的问题。在整体把握上,要像可与画竹,胸中有成竹,挥毫即就。在分析解答问题过程中,要像庖丁解牛,条理分明,迎刃而解。在教学效果上,既要像西子晨妆,浓淡相宜,颦笑入画,给人美丽的熏陶和憧憬;又要像张飞击鼓,声振脏腑,催人奋进,给人以勇气和正能量。
1.坚持学科的系统性,讲出中国故事的知识性
长期以来,在一些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一种错误认识倾向,即认为高校思政课就是意识形态的宣传灌输而非真正传授知识,只需学生接受而轻视学生认识能力的培养。这其实上是一部分教师主观认识上对思政课窄化、矮化的误解。思政课一方面具有意识形态宣传的功能和属性,但同时思政课也是一门知识面广、门类齐全、蕴含丰富人文智慧的独立学科体系。我国高校现有的思政课体系中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指导之下,由政治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门类广阔支撑的、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系统德育育人工程。思政课为大学生认识自我、正确认识世界、认识历史,提供了基础性的知识储备和必备的科学思维。因此,思政课中国故事的选取不应当只关注于故事的渲染效果,忽视了其真理性和知识性,而应该选取那些能够分析现象、解释理论、交流智慧、传播真理、培养能力的中国故事,这是思政课必须坚持的原则。
2.强化思想引领,讲出中国故事的正能量
人类历史浩浩荡荡,现实生活五彩斑斓。能进入思政课课堂的故事很多,但讲什么样的故事,首先要符合思政课教学大纲和具体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要能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和中国道路,正确认识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从而帮助大学生们树立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和信心,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当然,讲故事的过程中,不要回避我國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过程中曾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要引导学生科学认识、理性分析这些矛盾和问题,正确处理好传播正能量与抵御错误思潮的关系。既要克服脱离历史真象、客观实际的曲意颂扬,又要防止主观情绪化的片面刻意揭露,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3.面向新时代,讲出中国故事的现实感
长期以来,一些社会人士对思政课到底有多大实际的教育效果始终质疑;而思政界业内不少高校教师却为上课如何提高“抬头率”而苦恼不已。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曾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亲和力不够、针对性不强。由于“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不那么时尚。所以亲和力就差了,抬头率就低了[4]。影响思政课效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很复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思政课的“配方”“工艺”“包装”都缺乏时代感和现实感。思政课要达到使受教育者接受理论观点并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为,即我们所说的“入脑、入心”,前提是思政课的内容、思政课的教法、乃至上思政课的教师本人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必须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感的亲和力,否则,他就会拒你于千里之外、使思政课成为自说自话的独角戏。所以,每一位走上讲台的教师,自身要走进新时代,拥抱新时代,关注现实,胸怀现实。要主动正确引导学生走上讲台,讲好自身的新时代中国故事,把学生身边的故事、身边的变化有机地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去。
4.呵护学生心灵,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课的成长获得感
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5]。高职大学生在校生活学习期间,是其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成熟的关键期,也是他们身心发育、人格成型重要窗口期。每一位思政课教师不只是知识的教育者,更重要的是学生心灵成长的引路人和守护者。大学生由于自身生活经历较为单一,对于实现生活的复杂性,以及过程中可能经历的坎坷和挫折,往往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理性分析能力。他们面对上课内容“理想的丰满”与身边社会“现实的骨感”的较大反差,常常会感到困惑和痛苦。因此,教师要选择正能量,激发正向精神的内容,也不能回避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选择针对社会现实、回应目前存在的问题的故事,特别是针对学生关心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教师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足够的知识经验储备。要联系改革发展稳定实际,联系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回答一些综合性、深层次的理论和认识问题。通过心灵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解答释疑,呵护学生的心理认知健康成长,形成健全有为阳光的人格品格。
(本文是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项目“马克思主义研究专项”(批准号为MYZX201744):“高职院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原则和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5]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新华社,2017年12月16日.
[2][3]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新华社,2018年8月22日.
[4]陈宝生.陈宝生就“教育改革发展”答记者问.中国教育报,2017年3月13日.
责任编辑 魏家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