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参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系统方法建设

2018-12-24 09:59吴悦芳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评估高职质量

吴悦芳

我国自1983年提出高等教育评估理论并开展系列评估运动以来,经过30年的发展,至今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二维评价模式[1],即以高校自身为主体的第一方横向评价维度和由教育主管机构以及同行评价组成的第二方纵向评价维度。然而,高职教育的纵深发展导致二元评价方式日益凸显其不充分性。美国高等教育学家伯顿·克拉克(Burton Clark)在《高等教育系统》提出了著名的三角理论,详细分析了影响高等教育系统的三种主要力量——政府力量、学术力量和市场力量[2],他指出“任何单一力量对大学的极端控制都是不安全的,最稳定和最平衡的力量制约关系应该是由政府、学术和市场所组成的三角形模型,国家、高校和社会也应该是质量评估不可或缺的必要因素”。美国、德国等国家的高等教育实践也证明,重点关注企业和学生需求,不断地提高教育质量,利用雇主满意度和学生满意度测评调整未来方向是成功院校的三个基本因素。

当前,质量保障权力中心正逐步从高职院校内部转到高职院校外部,从学术界逐步转到公共领域,从高职院校历史上的特权和豁免权地位逐步转到承担义务和责任的地位[3]。近年来,教育部多次提出建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第三方评价机制,鼓励逐步形成社会广泛参与的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制度。2010年教育部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全面提高培养质量,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调研评估。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探索与国际高水平教育评价机构合作,形成中国特色学校评价模式”。此外《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进一步提出“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的发展方向,行业组织要做好发布行业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职责,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发布制度。国家教育政策导向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重要关注点,形成了第三方评价的重要政策基础。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正经历从二维评价模式到纳入第三方参与的评价机制的转型。第三方评价在学校为主体的评价基础上,纳入了社会、行业、企业、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是高职院校管评办分离改革的重要反映。本文分析了建立教学质量第三方评价系统的意义,提出第三方参与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建设的核心要点,对高职院校进一步建立、健全第三方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提出新的思考。

一、研究综述

高等教育质量第三方评估主要指具有教育评估资质的第三方组织(包括社会团体、社会舆论机构、中介评估机构等),依据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成才规律以及国家政策法律,通过积极吸纳高等教育相关利益方(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共同参与,按照一定程序和途径,采取各种方式(正式或非正式、直接或间接)对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状况做出评价和判断。因此,一个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第三方评估机制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建立一个能够满足第三方评估组织对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做出公正评价和客观判断的法律制度保障机制;二是要建立政府和高校充分利用第三方组织评估结论的应用机制。

目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已经在理论方面获得广泛探讨,在实践中形成了美国“双轨制”质量评估体系、法国教育外部质量评估体系等基本框架,在国际高职教育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研究的基本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评估改革的先锋:欧美国家社会评价的实践

社会参与教育培养质量的方法最初来源于欧美国家的实践,通过建立稳定的第三方评估和服务平台,致力于帮助学校收集学生的反馈用于学校的改进,同时通过提供评估和反馈系统来提升学生在高等教育中的学习。例如,在北美地区,已经形成CampusLabs和IDEA两大平台,代表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两种范式,前者是专业化公司,评估内容涵盖课程学习、组织管理和学校各个评估领域;后者为盈利性组织,以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为主要评估对象。来源于欧美国家的教学和评估实践,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启示和方向。

(二)建立管办评分离的体制:中国社会参与教育评价的探索

在国内高职教育领域,社会力量参与教育质量评估监控仍在起步阶段,教育部近年出臺的重要文件和政策,对放开部分办学权限,并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的全方位监测体系提供了行动的契机。在此背景下,国内研究的主要落点在于:

第三方参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系统方法建设

(1)探索建立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机制(周应中,2012;王宝刚,赵岩铁,2013);

(2)研究由行业、企业及第三方评价机构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测量维度(胡晓岳,王波群,2013),并进行模型测算(李青,吴念香,张坚雄,袁宜英,2014);

(3)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把在校生教学质量满意度调查从第三方视角蜕变为政府主管部门和院校质量改善的聚焦点,不断改善教学质量(李青,袁宜英,2013;汪国粹,王韦伟,2013)。

总体来看,针对第三方参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和监测的研究存在两种范式的分野——西方研究更重视评价的结构和监控平台的开发,从实践应用中提炼改革的原理;而中国研究更多以概念的引入和观念的介绍为主,实践性较弱。实际上,面对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视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跨主体育人合作的发展趋势,传统的以办学院校单体的静态评价为主的评价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需求,迫切需要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模式的根本改革,并从整体上思考以评价促改革,通过评价落实质量提升的切实路径和系统方法。

二、建立教学质量第三方评价系统的意义

(一)在传统评价模式中纳入第三方评价视角,建立立体化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民教育质量框架(图1),教育教学质量包括“学习体系/制度”“学习者”两个层面。前者有管理和制度体系、法律支持框架、测量学习结果的工具、良好政策的实施以及教学资源使用等关键因素构成;后者则包括了学习的环境、内容、招生过程、学习者获取的知识等方面。在该框架中,教育教学评价的方法和视角作为“测量学习结果的工具”的重要选择,对探索形成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在教育行政部门的主导下进行,几乎没有行业企业的参与,这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发展理念不相适应,其评价结果很难体现高职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4]。第三方评价在学校为主体的评价基础上,纳入了社会、行业、企业、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进一步突出行业企业的主导地位,强调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纳入第三方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建设,是对以高职院校评估为基本视角的自我评价的补充和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协调人才培养质量的多方利益相关者对学校及学生发展的价值诉求,并建立多元的视角和多层次的目标,推动形成立体化的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体系。

(二)完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提升质量评价功能

我国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操作规范,存在评价主体缺乏差异性、方案缺乏科学性、过程缺乏规范性、方式缺乏专业性、结果缺乏有效性等问题[5]。在教育评价中纳入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专业性的“第三方”的参与,是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范式转变的反映,其在人员构成方面以政府、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为主体,在评价过程中独立于高职院校之外,确保评估活动的自主性以及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确保评价结果切实反映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学生成长各部分工作的具体成效和不足,对评价结果反馈人才培养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三)推动形成支持高职教育发展的社会氛围,推动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种典型的教育监控行为,第三方评价具有特定的功能,对高职教育和社会环境产生多方面作用,有助于高職教育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确保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满足经济社会、行业企业的要求,推动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基于第三方视角的教学质量评价是对现有评价体系的补充和发展,更重视“结果评价”和“发展导向”两方面价值取向,在发现问题和不足的同时,能够对未来的教育行为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有助于持续改进教学方法和质量,充分促进政府、行业、企业、研究机构等不同社会资源的拥有者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学校内外资源的优化组合,在社会环境层面有助于调动行业企业参与高职办学的积极性,形成支持高职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促进高职院校与经济社会、行业企业的协同发展。

三、第三方参与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建设的核心要点

(一)开展基于学院的全方位评估,明确质量保障基本起点

作为建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线目标的基本步骤,基于学院的全方位评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院全方位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

(1)核心课程与教学活动评价。第三方评价主体及机构对所有公共课程、专业课程、素质拓展课程的设置结构、岗位工作核心能力培养、课程间的相互衔接、课程教学资源、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方式改革情况等进行回顾并总结成果,回顾的重点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三类:教师课程意识,与职业岗位群匹配程度,课程对学生的吸引能力[6]。

(2)专业质量监控。高职专业评估是对专业价值进行判断的过程,也是健全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由第三方机构组织专业发展深度分析,重点反馈教育思想与办学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专业发展情况。

(3)学生表现与成绩评价。对于学生的在校表现,由学院质量办、规划处为学院量体裁衣地给出关键绩效指标,由教务处将这些绩效指标下发给各个学院或系部,第三方评价机构需要对提供的指标进行深度分析,并与上一年的指标进行对比。具体的指标内容可以包括:学生录取分数线及其他资格条件、学校在招生中的竞争力、专业课程的有效性、专业课程的满足度、学生的退学率及保有率、学业成绩评定及资格证书获取情况、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综合竞争力指数、毕业生满意度等。

(4)反馈审视。学院应对学生、学院教师职工和校外第三方机构,如企业监审员的反馈信息进行审视和分析,在适当的情况下,增加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反馈意见,比如雇主和专业的第三方监管机构的反馈。同时,学生的反馈极其重要,学生反馈机制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基础性的公选课——课程反馈调查;核心性的专业课——课程满足度调查、学生满意度调查;双创为中心的素质拓展——学生参与度调查、实用价值调查。

(二)有效利用质量监测与评估报告体系,有效反馈人才培养质量

与第三方机构进行充分沟通,推进形成完善的质量监测与年度报告体系,对学院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全面反馈。质量监测与年度报告体系应该由生源质量评价、培养过程评价、毕业生评价三部分组成,分别关注生源质量、过程质量、结果质量。过去,高职院校质量监测的重点在于毕业生评价的环节,包括毕业初期以专业适应社会需求能力为中心的“应届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评价”,以及在毕业一个周期以后开展的以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为中心的“毕业生中期职业发展跟踪评价”。伴随着高职教育从“结果评价”到“发展导向”价值取向的改变,学生培养过程的评价进入舞台中心。该项评价覆盖了学生、教师及教学工具的多个评价主体,主要包括“在校生全程跟踪评价”“教师发展评价”和“教学质量管理平台”等多个监测体系,密切监控影响学生培养质量的多种系统元素。培养过程评价和毕业生评价构成了专业建设的主体评价体系,而前者进一步形成了对后者的反馈和指导。

然而,中国的教育理念中讲究“因材施教”,这也推动了近年来高职教育在质量监测工作中往教育对象的前端进一步延伸,以“新生”为评价对象的生源质量评价被日益重视。研究指出,通过对生源质量的了解可以知道培养的“起点”,而如果能够了解培养的“终点”,即未来学业、生活的目标是什么,就能更好地为本届学生的培养做充分的准备。因此,针对新生的调查,可以收集关于学生的高中经历、对自己能力的自我评估的信息,对他们个人和学生价值、对职院学习的期待,以及关于他们学院选择过程的想法与见解;同时,也可以了解新生对校园生活的期待,如对哪些专业、工作领域感兴趣,对未来职业的期待等[7]。

(三)实施渐进式的改进,获得从评价到优化的良好实践

基于第三方参与的“评价”视角获得的过程性教学质量数据最终还需要反馈至实际培养工作,通过渐进式、全方位的改进策略,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化。在改进方面,可以采取的几项策略包括:

(1)确保学校整体教学战略的落实。确保学校整体教学战略和培养质量改进战略能够为全体教职员工和在校生熟知,并督促形成最佳教学实践。例如在赫瑞·瓦特大学的《2013-2018教学战略》里,教学方针和目标的落实及改进占据重要位置。该校的六大院系都制定了符合学院定位的《教学战略和改进规划》,强调要逐渐实现学院的教学目标。在这一部分,学院需要对设置的教学目标和响应的落实程度进行说明,阐述学院教学改进的进程对学校整体教学战略的意义,这一内容还会在年度讨论会上进行深入讨论。

(2)落实学院各方面的改进活动。学院各院系及系部需要在每学期末组织教学审视专题研讨会议,对过去一个阶段里为取得某些学院整体目标而做的改进活动进行回顾和说明,由每一位教职员工对过去一学期中开展的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新技术应用等情况进行回顾,并对完成情况和下一步改进计划进行说明。各院系及系部对部门改进活动情况进行总结,并向学院汇报,学院将改进工作情况纳入部门绩效评价中,实施典型系部及典型案例的奖励。

(3)推广一些好的做法或创新事例。在这一部分,学院

二、“多层次、立体化”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機制的内涵及特征

“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是指围绕创新创业教育的经费、服务、人员要素,开展经费、指导服务、创业导师、育人模式、质量检测跟踪、理论研究六个子系统的保障。这六个子系统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互相影响的,子系统联动才能发挥出最好的效应,才能构成一个层次分明、结构立体的创新创业保障机制。

多层次、立体化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构建保障机制各系统是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为目标,以完成创新创业教育促进教学改革为中心任务,融合协同、多方联动发挥保障作用,具有目标导向、中心化、融合协同的特征。

三、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的路径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机制尚不完善,要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有针对性、有序地开展,必须构建以“提高经费保障水平”“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提升高职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建立政校行企协同育人创新创业人才机制”“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检测跟踪机制”“加强相关理论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保障机制。

1.多渠道统筹安排资金

通过设立奖励基金、创业风险基金,提高经费保障水平。引入市场机制,以市场化机制组建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公司,整合项目、技术、团队、资金、产业链等资源,引进政府、企业、行业、校友、天使投资人的资金,设立奖励基金,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实践。设立创业风险基金,降低学生创业风险。

2.健全专门机构

通过专门机构强化信息服务,加强创业培训,发布创业指南,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以服务购买方式引入专业咨询与管理机构,聚集政策、创意、人才、项目、资本、市场与产业链要素,集成教育、实训、孵化、融资功能,为学生创业提供多种形式的扶持,为创业项目和团队提供政策咨询、诊断辅导、中介服务等全方位的项目孵化一站式服务。

3.加强学校、企业、政府联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加大联合培养力度,进一步提高协同育人质量,建立政校行企协同育人创新创业人才机制。

(1)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联合行业协会和科研中心打造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在高职院校内打造由教授、博士和优秀学生组成的师生混编攻关队伍,将师生的科技成果、专利为社会、为生产所用,产生经济效益,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定期组织科技成果评价及召开成果推荐会,筛选出具有市场需求的科技成果,凭借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将师生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依托校企合作平台,联合优秀的行业协会和科研中心,聚集大量的科技创业人才,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培育和孵化出具有市场潜力的科技成果,提高师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2)结合专业特点,与企业合作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高职院校应该坚持“对接产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推动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职院校应该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强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特色,专业对接地方特色,创新创业教育要结合专业的特点,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搭建起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以此来充分发挥孵化基地的教育与培训功能,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潜能。

(3)以股份制的形式创建“政校行企”合作的创新创业项目。

政校行企多元联动,以股份制的形式构建创新创业模式。“政校行企联手,项目驱动”是指在政府的支持下,与行业企业联手,把企业的实际项目引进校园,以项目驱动,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生产的有机融合。通过对技术岗位进行调研,了解政府的需求,行业的技术发展,以及企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以项目为驱动,定制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4.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检测跟踪机制

建立学生创业信息跟踪系统,建立数据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诊断和改进工作。建立创业信息交互、创业质量反馈一体化平台,聚合创业队伍、对接创业资源,整合创业成果,形成创业项目数据库,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大数据支撑,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辐射与推广作用。

5.建立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

实行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与停薪留职创业制度,打造“创新型”师资队伍。“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培养“创新型教师”是指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教师。创新意识是指根据职业发展的趋势,教师能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观、行动为导向的教学观,并将这种观念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来。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创新型师资要具备企业方面的经验,不仅拥有参与创业或企业高管的亲身经历,同时与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样的师资能在教学过程中“现身说创业”,为学生带来真实的案例模拟实践机会。同时鼓励教师创业,只有教师有创业经验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

6.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建设,开展难点问题理论研究

结合专业特色,开发创业课程,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地融合到专业教育之中,整合知识与技能,使大学生成为既拥有专业知识又有一定创业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建立“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业实践”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第二课堂纳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打造能力培养与知识学习并重,专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并重的人才培养思路,将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教学的核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要强化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两类;课程体系由两个模块构成:创新创业能力模块、创新创业拓展模块。创新创业能力模块主要包括:创业基础课程、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创新创业拓展模块主要包括:第二课堂(社团、创业团队)、竞赛、讲座等。要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設,推出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还有,组织学科带头人、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联合编写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创新创业教育重点教材。

其次,要进行学分制改革研究,建立完全学分弹性学制,课程选修、免修、学分置换的个性化培养机制。鼓励学生选修创新创业课程,对正在创业阶段的大学生采取弹性学制,允许创业成功大学生先创业,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学校保留学籍,他们分阶段地完成学业。

第三,要改革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应用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的教学体系,以理论知识模块化教学为基础,实践能力项目制驱动为手段,职业素养综合性提升为目标,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培养学生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将考核的重点放在知识的应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和创业精神的体现上,注重“创新实践”考核,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院级教改重大招标项目“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编号:JGZB20160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勇,谭芳,李文.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反思[J].经营管理者,2016(33):389-390.

[2]2017届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今日召开[EB/OL].http://mp.weixin.qq.com/s/pzDnLX-62nMYXZz83MGfTg

[3]帅英,李碧虹.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08):41-45.

责任编辑 陈春阳

猜你喜欢
评估高职质量
二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一)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地方立法后评估刍议
评估社会组织评估:元评估理论的探索性应用
360度绩效评估在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中的应用探析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睡个好觉
Make Efforts,and You’ll Get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