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临漪
师德,师之魂也,是教师的从业之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道者教之本也”、“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天下治”,教师为师立教必须遵循做人之“道”,简言之,师德就是做人之道,求真求善求美之道。
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寄望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李克强总理也强调:用文明和道德的力量赢得世界尊重。仁爱是师德修养的灵魂,其核心是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严慈相济,一视同仁,“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信任并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个性和创见。廉洁所持,道之所存,师德亦要求教师清廉。古人云:“不受曰廉,不污曰洁。”廉洁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被视为“国之大维”、“仕者之德”。
梦想的翅膀
作为一个从教近三十年的教师,也许是出生书香世家的缘故,从小就对父亲的博学、儒雅、无欲的清心,散发着沉沉书香、充溢着神秘的书房充满好奇和向往……每每看到父亲品读时的享受,谈笑间的“豁达”、无所不知的睿智以及等身的著作,儿时的我羡慕之余,觉得父亲就是“快乐”和智慧的源泉,一个个“梦想”的鸽子从那小小的“陋室”飞出,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一名“鸿儒”……然而,遗憾的是,才疏学浅的没能成为“奇崛冷艳”的旷世才女张爱玲,但最终选择了教师——这个我一生热爱并骄傲着、沉醉着的职业。
是父亲点燃了我儿时的理想。印象中的父亲,简朴、清隽,努力操着一口带江浙味儿的普通话……虽是名牌大学毕业,但却把微薄的工资全部用在了买书和学生身上。在那个艰苦的年代,炎炎夏日,他光着膀子俯身编写教案的身影,数九寒天他身着补丁薄衫努力为学生刻写蜡板的姿势历历在目。他和学生研讨课题直至深夜的废寝忘食,特别是他两袖清风、一尘不染的一身正气尤为令人敬佩。作为当时学院的第一位正教授,他除了渊博的知识和对教育的一腔热情,成功的学生和科研成果,一无所有。记得有一年年三十晚上,唯一一件像样的衣服洗了,我和妈妈扯着在火炉上烤干,为的是大年初一拜年时能“体面”一些。可在节衣缩食的背后,他却慷慨地用自己微薄的薪金资助了不少贫困的学生,学生为了表示心意哪怕是家乡带来的土特产他都婉言谢绝。儿时的我并不完全理解父亲的所作所为,如今我也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并坚守近三十年,终于明白理解了清苦、清贫的背后依然快乐和甘愿付出的父亲对教育的一腔热情。
不知为什么,父亲并不高大的身躯,尽管衣衫简朴,却总散发着诗情和才气。在那些生活拮据、漠视教育的日子里,因了父亲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日子清苦却依然温润。正是父亲的旷达、洒脱、清雅,卓然离俗的淡泊情操,对物质的清心寡欲,使我们一直保持着清廉的操守。 他内心的充盈和富足,他的人格魅力,他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激励着我敬畏自己的职业,忠于教师的操守,善待自己的学生……最是书香能致远,终归学海化诗涛,也许是受爸爸的影响,在书香的沁润下,我们全家都在从事教育事业,并被评为广州市的书香家庭,我的孩子获得过羊城书香少年、广东省百家阅读之星……如今爸爸已是耄耋之年,却依然为教育发挥着余热,有诗、有茶、有墨水,将素色的日子过得禅意,变得更加慈爱和温暖。父亲用看似平凡的一生,教会我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是用一颗热忱的心,把无微不至的关爱时时送到每个学生的身边,以真挚的情感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师爱是一种尊重,是一股力量,是一腔激情,更是一段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是一种大智慧,教育即生长,其本质是人的发展;教育是唤醒,唤醒善待生命尊严的热忱渴望;教育是感悟,感悟生命成长流淌的感恩情怀。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教育家对教书育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国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宋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蒙台梭利:“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够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其中都强调教育不是对人某一方面的培养,而是对人的全面培养,教育就是要立人,使受教育者身心陶冶,智趣横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教育作为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要为每一个孩子播种梦想,点燃希望。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师德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对事业的忠诚,决定了教师执着的追求和人格的高尚;师德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成长,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高尚而富有魅力的师德就是一部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受益终生的。教师是智慧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他们的精神世界起着无声无息地诱导作用。
当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这样说过:“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推而广之,要有良好的教育,必先有优秀的教师。没有公德,社会就会沦落,没有师德,教育就会没落——“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源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崇尚责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都是古人崇高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教育是对国家、民族、未来高度负责的千秋大业,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前途和希望,关系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教师要以崇高的师德,践行使命,启迪未来。
教育是有温度的充满爱的事业
教育,首先应该是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是温暖的,充满灵动和灵性的。爱是师德的核心,爱是教育的灵魂。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关爱学生,尊重人格,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促进他们在品德、智力、体质各方面全面发展。爱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爱是19岁的南昌姑娘支月英不顾家人反对,只身到离家两百多公里、海拔近千米且路不通的泥洋小学,成为一名深山女教师。36年的坚守,她从“支姐姐”到“支妈妈”,绚烂了大山里两代人的童年。
爱是耶鲁大学毕业的大学生村官秦玥飞的爱国情怀。毕业时,依然选择回祖国农村服务,改善灌溉系统、建现代化敬老院,为乡村师生开展信息化教学……在殿堂和田垄之间,他选择后者,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洒下的汗水,是青春,埋下的种子,叫理想。
爱是郭小平用十二年艰辛,呵护孩子,融化人心。将病房改成的教室,给瘦弱需要关爱的童年一个温暖的避难所。郭校长是风雨中张开羽翼的守护者,他用双手推开了教育这扇门,满是阳光和鲜花,给孩子们带来了从未有过的自信和快乐……
师爱需要对学生倾注热情,分享成功的欢乐,分担挫折的烦恼。爱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师德水平的一把基本尺子。爱是一门艺术,“爱”要以理解、尊重、信任为基础;“爱”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师爱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取代的教育力量。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是阳光,能照耀心灵。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精益求精 匠心筑梦
教师也要有匠心。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品质、一种追求和一种执念。匠心之道,看似无着处,实则有迹可循。有一本叫《匠人精神》的书,讲述成为一流工匠的“守破离”:跟着师傅修业谓之“守”,在传承中加入自己想法谓之“破”,开创自己新境界谓之“离”。由此我们也可以引申为教育的匠心之道:守,以理想为基,久久为功而不改初衷,精益求精而臻于至善;破,以思考为底,无思考则无变化,无变化则无日新,学中思才能“芳林新叶催陈叶”;离,以创新为核,有非同寻常的构想,不断地超越,方能实现追求的极致。
工匠的日常工作和精神属性,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是踏实、坚定、传承与创新的代名词。教育何尝不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文化的传承,何尝不是一种创新、一个突破?工匠精神,这个兼具历史刻度与精神温度的名词,也应该成为教师的追求和师德的一种体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孺子牛精神;善于学习,勤于攻关的金刚钻精神;甘于寂寞、锲而不舍的修行精神;传承技术、传播技能的园丁精神。不知什么时候,当教师、教育也开始浮躁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沉心静气、淡泊名利、追求本心,以匠人的精神,专心专注、精益求精于自己的事业,忠于内心,执着坚守!因为 “什么都可以浮躁,唯独教育不可。它是社会良心的底线,是人类灵魂的净土,是立國之本,是强国之基。”
……
大爱无痕,大音稀声, 两袖清风一身正,淡泊名利培桃李。作为一直奋战在教育战线上的我,惟愿恪尽职守,心怀虔敬,以扎实的学识和教育之“智”, 以梅兰竹菊的幽淡品性,廉洁自律,知行兼善,怀揣一个教育者有温度的良知和爱心,躬耕教坛,求真务实,在追梦的道路上洒下阳光、雨露,播下种子、希望:只为那一树花开,桃李芬芳。
责任编辑 魏家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