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成
(甘肃省徽县人民医院,甘肃陇南 742300)
近年来,我国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率迅速增加,这与人们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以及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人体的血液在深静脉部位发生异常凝结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主要原因,常见于下肢。病情较为严重者会发生肺栓塞的并发症,肺栓塞是引起患者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对于深静脉血栓症的治疗方式主要有抗凝治疗、溶栓治疗、手术取栓治疗、下腔静脉滤器治疗以及髂静脉狭窄处理,其中溶栓治疗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深静脉血栓的常规方法,但是溶栓疗法需要辅之以抗凝疗法,在进行溶栓治疗前后都需要抗凝治疗进行维持[1]。因此,抗凝治疗对于溶栓治疗而言十分重要。在抗凝治疗当中,肝素的使用十分普遍,肝素通过抑制凝血活性因子而对凝血过程进行抑制,进而抑制血栓的形成。常用的溶栓药物主要有链激酶、尿激酶以及抗栓酶等,其中尿激酶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溶栓药物[2]。根据我们的临床观察发现在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抗凝治疗以及溶栓治疗的同时辅之以自拟活血祛湿汤治疗能够有效提高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3]。因此,该研究选择该院在2015年2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并分成进行常规西医治疗的对照组以及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自拟活血祛湿汤治疗的观察组,以此对自拟活血祛湿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选择该院收治的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作为该次临床研究的研究对象。并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男女比例为23:17,年龄在34~5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19±2.89)岁。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男女比例为25:15,年龄在32~5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49±2.35)岁。该次临床实验当中,对照组以及观察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在性别比例以及年龄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该次临床研究前均知悉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并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且该次临床实验得到院学术委员会同意。
诊断标准参考2015年修订的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及疗效标准》:(1)患肢出现剧痛或者是胀痛的情况,在患者的股三角区域或者是小腿部位会有明显的压痛感;(2)患者部位的皮肤呈深红色,体表温度升高,患者的Homans征呈阳性结果;(3)可以通过彩色超声多普勒以及静脉造影的方式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确诊;(4)有手术、癌症、过往静脉血栓发病史或者是妊娠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
两组患者在进行临床治疗之前需要进行体检,体检内容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血糖水平、血脂水平、D-二聚体水平、下肢血管多普勒彩超以及心电图检测等。对照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给予常规性治疗,在急性期的患者需要静卧,同时将患者的患肢抬高。度过急性期之后,患者可以下床进行适当运动。药物治疗方式主要以肝素钙皮下注射为主,对患者皮下注射6 150 IU的低分子肝素钙,注射2次/d,间隔12 h,共注射16 d。待患者临床症状稳定之后让患者口服华法林抗凝,2.5 mg/次,1次/d。接着对患者的凝血常规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调整华法林的使用剂量,同时对患者静脉滴注尿激酶,2.6×105IU/次,1次/d,药物治疗持续8 d。治疗组患者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自拟活血祛湿汤治疗,方剂的配方为:薏苡仁 15 g,茯苓 15 g,水蛭 15 g,川牛膝 10 g,当归 15 g,红花 10 g,丹参 15 g,赤芍 10 g,川芎 10 g以及鸡血藤20 g,用500 mL水煎服,1剂/d,服用3个月为一个疗程。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按照辨证分型可以分为湿热下注证、血瘀湿重证以及脾肾阳虚证,结合中医辨证以及临床症状对疗效进行评估。
(1)痊愈:血栓患者的症候积分减少85%以上,并且血栓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2)显效:血栓患者的症候积分减少65%~85%之间,并且血栓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改善;(3)有效:血栓患者的症候积分减少35%~65%之间,并且血栓患者的临床症状与治疗前相比有所好转;(4)无效:血栓患者的症候积分减少不足35%,并且血栓患者的临床症状与治疗前相比基本没有改善。
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出血、患肢胀痛、患肢部位皮肤溃疡等并发症发生的例数进行记录,并对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计算。同时对血栓患者治疗后下床活动时间以及治疗费用上进行统计比较。
通过SPSS 1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差异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s)表示,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治疗效果对应例数以及有效率的计算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并发症发生的例数统计结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的计算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后下床活动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治疗费用也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3。
表3 两组的治疗后下床活动时间以及治疗费用比较(±s)
表3 两组的治疗后下床活动时间以及治疗费用比较(±s)
注: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相比,*P<0.05。
组别治疗后下床活动时间(d) 治疗费用(元)对照组(n=4 0)观察组(n=4 0)7.2 8±0.5 8(4.1 8±0.3 9)*4 1 8 7 4.8 9±1 9 0.2 3(3 1 2 9 3.3 8±2 3 9.1 2)*
从中医理论的角度来看,深静脉血栓症是由于患者的脉络淤阻、气血不畅导致的,因此对于深静脉血栓症的中医治疗应该以活血化瘀作为用药的主要原则,同时该研究在活血化瘀的基础上结合清热利湿的中医治则,能够更有效发挥中药疗效。该研究发现自拟活血祛湿汤能够显著提高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的临床疗效,自拟活血祛湿汤由薏苡仁、茯苓、水蛭、川牛膝、当归、红花、丹参、赤芍、川芎以及鸡血藤组成,其中川牛膝、当归、丹参以及鸡血藤等成分都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水蛭能够破血祛瘀,促进血栓的溶解。中医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侧重于对其进行审证求因、辨证施治。中医上根据其辨证分型可以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为气血虚、湿热以及淤血三种类型。自拟活血祛湿汤中的茯苓、川牛膝以及丹参等成分能够益气活血,对气血虚型以及淤血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一定疗效。同时,川芎以及红花等成分具有祛湿解热之功效,对于湿热类型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一定疗效。因此,自拟活血祛湿汤对三种辨证分型的下肢深静脉血栓都具有疗效,符合中医中的辨证施治原则。
同时,从西医的角度来看,自拟活血祛湿汤中的中药成分具有抗血栓、抑制凝血以及促进血液循环的功效[4]。因此自拟活血祛湿汤与抗凝治疗以及溶栓治疗中的药物相辅相成,能够大大提高抗凝药物以及溶栓药物的药效。同时自拟活血祛湿汤能够显著改善血管的通透性并促进新生血管的生成,使得血管的管径增加以及加速对老化血管的更新,促进血管的血液输送功能。而川芎以及红花等中药成分具有一定的镇静作用,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感[5]。而丹参以及鸡血藤等成分能够显著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促进免疫功能的恢复,减少感染的发生。抗凝以及溶栓药物治疗后再辅之以自拟活血祛湿汤调理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促进患者在治疗后的恢复[6]。自拟活血祛湿汤结合治疗的患者由于其康复的速度更快,住院时间减少,因此其治疗费用也大大降低,这对于患者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在常规的抗凝以及溶栓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自拟活血祛湿汤治疗能够显著提高常规治疗的临床疗效,同时减少治疗后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康复以及减少治疗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