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红丽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手术室,河南洛阳 471003)
临床上,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十分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其与静脉曲张、长期卧床不动、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手术刺激等有极大的关联[1]。在发病期患者会出现患肢疼痛、肢体肿胀、血栓远端静脉高压等情况,甚至还会发展成不可逆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肺栓塞等,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极大的影响[2]。因此,在患者术后做好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很有必要。该次研究中,对该院于2017年4月—2018年6月收治的43例患者实施术中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显著降低了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报道如下。
该院收治的手术患者中随机选出86例进行统计学研究,所有患者均排除急性慢性感染、过敏体质、严重意识障碍、既往血栓史、血管病变等,且所有患者均知情。将所选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对照组各43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比较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措施,主要有护理人员对手术室温度、湿度进行有效控制,结合患者手术需求,对患者体位进行合理摆放,并垫好骨凸处、受压部位。在术中注重下肢保暖,积极配合手术医生工作,努力缩短手术时间。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术中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1)避免下肢穿刺,术中尽量选取上肢静脉穿刺,避免因下肢穿刺而限制患者下肢活动,在穿刺过程中要尽量一次穿刺成功,避免重复穿刺带给患者不良心理。(2)及时输血,部分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会出现失血过多,从而引起血容量不足,同时患者体内会释放大量的激活前凝血酶物质、凝血酶,从而造成了凝血—纤溶系统失衡,提高了血液黏度,导致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加大了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及时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输血,提高患者体内有效血容量。(3)间歇式充气压力仪,患者进入手术室以后,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引导患者戴好间歇式充气压力仪,2个放置在大腿,4个放置在小腿。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对间歇压力模式进行调整,从脚踝、小腿、大腿以此进行加压,最大压力持续11 s,随后自动减压60 s,使得患者的下肢静脉完全排空后重新充盈。(4)抬高患者患肢实施腿部按摩,在手术过程中,患者采取平卧位时,护理人员需将患者患肢抬高15°,屈曲膝关节,从腿部正、后、内侧、外侧等几个方向进行按摩,从小腿逐渐移向大腿,重点按摩比目鱼肌、腓肠肌。
对两组患者护理后凝血指标(D-D、Fbg、FDP、PT)、血小板参数(PLT、MPV、PDW)、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进行观察比较[3]。
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D-D、Fbg、FDP、PT情况如下表1所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凝血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凝血指标比较(±s)
组别D-D(ng/L)Fbg(g/L)FDP(mg/L) PT(s)对照组(n=43)观察组(n=43)382.45±16.35 264.61±18.59 3.02±0.91 2.45±0.62 3.24±0.93 2.66±0.72 31.27±3.41 30.41±2.94
两组患者护理后PLT、MPV、PDW等参数指标如下表2所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血小板参数(±s)
表2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血小板参数(±s)
组别PLT(g/L)MPV(fl)PDW(%)对照组(n=43)观察组(n=43)171.18±22.04 212.18±24.34 12.18±0.32 10.03±0.31 27.17±2.83 13.65±2.25
观察组43例患者中有3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9%;对照组43例患者有8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手术室术中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是一种现代化的综合性护理手段,将其应用在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4]。临床上,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管壁受损、血流缓慢等是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关键因素,通过术中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尽量避免术中对患者下肢进行穿刺,可以极大地减少下肢深静脉受损,便于为患者提供间歇式充气加压及患肢按摩[5]。同时当患者在术中失血过多时,要及时对患者进行输血,减轻患者血液高凝状态,避免了血小板大量聚集,降低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6]。间歇式充气压力仪是物理防范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方式,其在术中护理中有十分广泛的应用,相关研究表明[7],在围手术期应用间歇式充气压力仪可以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此外护理人员在术中对患者下肢进行按摩可以促进下肢血液流动,避免了血液处于凝滞状态,能极大地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液循环速度[8],并且在术中将患者下肢抬高,可以全面减少患者下肢静脉压力,促进了患者心肌血回流,有利于患者恢复。D-D、Fbg、FDP、PT是体现血液血栓的关键指标,该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 (264.61±18.59)ng/L、(2.45±0.62)g/L、(2.66±0.72)mg/L、(30.41±2.94)s, 与对照组患者 的(382.45±16.35)ng/L、(3.02±0.91)g/L、(3.24±0.93)mg/L、(31.27±3.41)s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PLT、MPV、PDW参数指标分别是(212.18±24.34)g/L、(10.03±0.31)fl、(13.65±2.25)%,相比对照组患者的 (171.18±22.04)g/L、(12.18±0.32)fl、(27.17±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是6.9%、18.6%,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患者手术过程中,实施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显著降低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有助于患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