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萍
(洛阳市中心医院妇科,河南洛阳 471000)
当前,宫颈癌的患病率占据妇科肿瘤疾病患病率的首位,对于该肿瘤,临床上首选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法,手术治疗后,患者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等严重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其经济负担,且有可能会致使患者出现肺栓塞等严重病症,导致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1],预见性护理措施的实施可降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有效地改善术后预后效果,对此,该文对实施常规护理与实施预见性护理后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时间为2017年3月—2018年9月,详细内容报道如下。
以该院的48例宫颈癌手术患者作为该文的研究对象,而后接受护理措施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24例。对照组24例,年龄45~65岁,平均年龄为(55.0±9.1)岁;研究组24例,年龄46~65岁,平均年龄为(55.5±9.4)岁,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6个月内无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2)对该次研究持支持态度且签署同意书的患者;(3)符合宫颈癌临床诊断标准且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
排除标准:(1)合并重大疾病患者;(2)合并意识障碍患者[2]。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予以预见性护理,详细护理内容如下:(1)穿着梯度抗血栓压力袜:术前30 min,协助于患者正确穿抗血栓压力袜,在为患者穿脱压力袜的过程中,应避免钻饰以及指甲刮伤压力袜,待压力袜穿着完毕后,检查压力袜是否已穿戴平整,询问患者压力袜的穿着感受,告知患者正确的压力袜保养方法,如清洗时应使用温水清洗,并不得将其拧干,置于阴凉处将其晾干等。(2)气压治疗仪护理:术后30 min内给予患者2次/d的气压治疗,治疗20 min/d,直至患者可自行下地行走即可停止气压治疗仪的使用,在实施该治疗的过程中应定时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以及患者的不良反应,若有异常应立即停止气压治疗仪的使用[3]。(3)功能锻炼:叮嘱患者在卧床养病的过程中应每日定时更换体位姿势,并进行踝泵运动,鼓励患者循序渐进地进行功能锻炼,以促进其及早恢复步行状态,叮嘱患者每日起床后应静坐8 min左右再下床,以免突然变换体位姿势,而导致下肢出现低血压的现象,患者下地活动时间与活动量应根据患者的病情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4)饮食护理:告知患者每日多饮水,以及时补充身体所需的体液,肠胃功能恢复前,可给予患者肠外营养补给,待肠胃功能恢复后,可叮嘱其多食高纤维、高蛋白、高铁类食物,少食清淡、生冷以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保障患者每日通便顺畅,以免影响其下肢静脉血的回流,降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概率[4]。(5)其他护理:术后6 h内叮嘱患者以平卧式的体位姿势进行养病,取掉枕头并每日定时对下肢进行按摩,6 h后可给予患者枕头,并垫高其颈部,定时对膝关节进行运动,采取自由式的卧位姿势,叮嘱患者若下肢出现有不良症状时,应及时报告有关医护人员,做好下肢的保暖工作,每日穿着抗血栓压力袜,只有夜间休息时才可将其脱下[5]。
第一,观察两组患者下肢周径变化值,包括有4、8、14 d;第二,观察两组患者的下肢肿胀或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以及护理满意度;第三,观察两组患者的FIB及D-Dimer水平,其分别是下肢周围静脉血纤维蛋白原与下肢周围静脉血D-二聚体。
文中各项数据均以通过SPSS 22.0统计学软件计算,计量资料表示方式为(±s),用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方式为[n(%)],用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患者的下肢周径变化值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下肢周径变化值比较(±s)
表1 下肢周径变化值比较(±s)
组别4 d 8 d 14 d对照组(n=24)研究组(n=24)χ2值P值-0.12±0.20-0.33±0.14 4.214 0 0.000 1-0.37±0.18-0.62±0.30 3.500 7 0.001 0-0.84±0.33-1.07±0.31 2.488 6 0.016 5
研究组患者的下肢肿胀或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以及护理满意度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下肢肿胀或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以及护理满意度比较[n(%)]
研究组患者的FIB及D-Dimer水平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FIB 及 D-Dimer水平比较(±s)
表3 FIB 及 D-Dimer水平比较(±s)
组别FIB(g/L) D-Dimer(mg/L)对照组(n=24)研究组(n=24)t值 P值5.54±1.74 3.42±0.53 5.709 8 0.000 0 2.34±0.27 0.23±0.14 33.987 3 0.000 0
深静脉血栓属于宫颈癌手术后常发生的一种并发症,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概率比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概率高达15倍左右,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因素有患者下肢血流缓慢、血液长期处于高凝状态以及静脉壁损伤等[6],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表现有以下三点:第一,宫颈癌手术实施过程中会对患者的盆腔以及腹腔淋巴结进行切除,这就决定了手术具有较大的创伤性与损伤性,致使对患者的血管壁的正常功能造成一定的运行,导致其纤维蛋白溶解能力下降,提高血小板的凝聚能力与血管的凝固性;第二,术前的禁食与灌肠,容易增加患者术中及术后血红细胞的积压;第三,术后患者长时间的卧床以及过多的引流管,容易抑制下肢静脉以及髋静脉血液的回流,致使下肢血液循环变缓。预见性护理的实施可以从治疗以及饮食等方面给予患者有针对性及全面性的护理,减少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概率,同时该种护理模式的实施还将有利于促使医患关系更加和谐,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7]。据该文中的研究数据显示,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后,研究组患者的下肢周径变化值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下肢肿胀或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以及护理满意度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FIB及D-Dimer水平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在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过程中给予患者预见性护理措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实施预见性护理可有效预防患者宫颈癌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病症的概率,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