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婷 编辑/张颖
最难管的是人,成就事业的也是人。
餐饮业这些年跨界来的人才很多,不乏营销圈的、互联网圈的、投资圈的、金融圈的。其实无论是来自哪一方面,真正扎根到餐饮行业后才发现,入行门槛低,但越往后门槛越高。这样一个极细碎的工种让很多跨界者很难适应。
杜亮是做金融出身,身边家人朋友都喜欢吃日本料理,但是想吃个像样的日料动辄就上千元,为什么不能做个品质又好又让大部分人吃得起的东西呢?“我们的理念就是做大众都喜欢的高品质日料店,在品质有保证的情况下让大家都能接受。”
2017年年底,颐日本料理开业,从一开始的日营业额7千元一路飙涨到了现在的日均3万元。
颐日本料理创始人 杜亮
看起来,似乎颐日本料理的一路都很顺利,但最初找门店定位的过程着实让杜亮和团队痛苦而被动。
颐所在的酒店有20年历史了,酒店里的餐饮必然会受到客房价格的影响,因此位置本身已经决定了周边客群的消费水平。
杜亮接手时,上一家店也是日料,环境设施已经有了。“我们估算了一下,如果重新装修大概花费在五六百万左右。如果这样相应的人均消费就得做到500(元)左右的客单,但是又回到刚才那个问题,这个位置的消费水平已经固定了。”
在接受现有条件的情况下,他们决定将人均做到200多不到300(元)的价位。
价位和调性定了,养店期的痛苦也随之而来。为何这样说?刚才提到在颐之前的一家店,也做日料,但是人均100多元的放题模式,因为便宜,这个店址已经慢慢成了一些人来占便宜的地方。
颐开业后,很多人进店问,你们家还有自助吗?没有了。人均多少?有服务员问老板,要说实话吗?得说,200多,单点。
“之所以这样说,因为知道可能这些之前门店的老顾客就不是我这家门店想要的客群,来这里是为了享受品质生活的,我需要找到那部分客群。”尽管很多人不理解,抱怨说装修没变,怎么就比以前贵了,杜亮举了个很经典的例子:你去菜市场买葱,会让大姐送你一根,但是今天你去买钻石,你会让人家送你个钻石吗?
例子虽然有点极端,但是道理没错。
除了杜亮提到的吃到高品质、平价日料的初心,颐的核心竞争力还主要在于人。他们拥有一个在日料方面很有经验的厨师团队,具备稳定性和创新性,店内很多类似炭烤和牛配海胆的创新产品都是他们团队自主研发。
“因为之前做金融,所以我在管理员工的时候就一点:结果导向。”考虑到酒店内位置的特殊性很难引流,杜亮认为,客户满意度一定是第一位的,门店主要做顾客黏性。
杜亮会放权给店内各部门,假如今天客户对哪道菜不满意了,店里的每一个人都可以给客户打折,并且没有封顶,甚至免单都可以。当然,免单之后员工需要说明为什么会免单,到底是谁的责任要免单。
“我从来没有考察过他们营业额,考察这个起不到关键性作用。来不来吃饭不是从营业额反映出来的。”员工的考察数据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是客户满意度。收银人员需要询问所有买单的客人体验如何,并且做表记录。另一方面会看菜品点单情况,观察客户不喜欢的产品菜品有哪些,做末位淘汰。
在管理员工方面,杜亮也设置了很严格的处罚制度,而且近乎苛刻。比如要求给客户添茶时间是10-15分钟。如果超出这个时间,出现客人出来找服务员添茶的情况,就会罚这一区的服务员还有经理。
当然,店内的类似处罚款最后都会作为门店储备金,供员工聚餐等使用。“扣员工的这点钱是扣不出来的,本质上这几百块钱对门店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会让员工心里不舒服。管理的目的一定是把顾客服务好,大家都能得到更多。”
比起罚款,杜亮更懂得利润分享和员工培养。比如超过营业额的利润10%给管理层,剩下10%给前厅人员,再10%是给后厨的。基本上餐厅挣到的钱30%已经不是老板的了;员工培养方面会给足时间进行一些岗位培训,循序渐进引导员工工作。
“我希望所有员工在这干的原因不光是考虑钱的问题,他们可以在这个岗位达到更高的水平,或者说有更多能力可以做到更高职位,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