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德峰 李林霖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我国高校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较晚,所以在教学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专亚的合理定位、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实践性教学、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弱等。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应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强化实践性教学师资力量,积极开辟社会实践基地,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培养专业应用型复合人才。
关键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
1993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这是我国在教育层面系统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开端。其后很多高校都相继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深化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认识,不仅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而且有助于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课程设置
我国人办资源管理专业发展历程较短,课程设置体系仍不成熟。目前,很多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参照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课程体系以及首都经贸大学的教学计划。下面列举的是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郑州大学三所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公共基础课程不再一一列举)。
根据下页表格可以看出,三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环节的课程设置内容十分单一,所占专业课程的比重较少。同时实践环节的内容均是围绕着实习与毕业论文两大方面,这与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性教学大相径庭。由此可见,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缺乏实践教学环节。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方式分析
我国高校人力资管理专业教学方式多是单一的传统式课本教学,以教师单方面向学生授课为主,缺少交互式教学以及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部分高校建设有人力资源管理综合实验室,但大多设备陈旧,专业模型和软件更新缓慢,利用率也较低,流于形式。
二、当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缺乏合理的定位
部分高校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缺乏合理的定位,管理层和教师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概念以及专业培养目标的深刻认识,没有弄清人力资源管理与行政管理的根本区别,甚至将人力资源管理与社会保障的部分内容混淆。这些势必会对教学设计和课程设置产生很大的影响,致使教師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引导,使学生的专业能力无法与专业真正要求具备的素养相匹配,学生所学的内容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二)理论与内容滞后,不能与时俱进
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该专业在国内本科教学设置中出现得较晚,在教材编写和教学内容设置上有着浓厚的西方痕迹。对于这种“舶来品”,我们无法第一时间了解国外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同时我国与西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背景又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我国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存在教学理论和内容的“水土不服”与滞后性。
另一方面,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课本教学的方式。然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况且当今市场经济瞬息万变,许多课本上的理论内容无法解决实际的问题,理论与现实脱节。同时,课本上理论与内容的更新速度落后于市场的变化速度,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体系没有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及时调整,不能与时俱进。
(三)教学方法单一,实践环节较少
目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多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方式单一,实践环节较少,且实践教学体系也不完善。以郑州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为例,其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军训、学年论文、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这与专业实践教学应有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存在教学方法单一、实践环节较少等问题,使得学生仅掌握了理论知识而无法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去,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有十分不利的影响。对强调实践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来说,课程设置缺乏实践环节,这无疑会造成学生在日后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时对操作流程比较陌生以及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另外,传统的理论性授课方式,课堂氛围沉闷,学生缺乏积极性,无法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普遍存在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缺乏相关实践经验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时就显得力不从心或是理论与现实状况并不相符。同时,目前一些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是从其他相关专业替补过来的,他们本身人力资源管理整体体系方面的知识与实践经验就比较匮乏,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实践。
(五)教学经费紧张,缺乏实践基地
一些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面投入的资金较少,部分高校没有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综合技能实验室,即使有些院校已有实验室,但其内部的硬件与软件设施老化,使用率极低,基本流于形式。要想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训基地的科学化、常态化就十分重要了。然而,目前一些高校没有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即使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高校,也由于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科学化的管理,无法合理地利用这些基地进行教学。
三、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具有专业的操作技能和管理技能,所学的专业知识要与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这就需要学生具备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身的特点就决定了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从事一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为培养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型专业人才提供保障。
(三)有助于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和就业率
当今社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大部分用人单位都十分看重求职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这种对实践性要求较高的专业更是如此。为满足就业市场需求,提升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势在必行。
(四)丰富教学方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可以打破传统的单一课本教学模式,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实践性教学的引人也将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四、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明确专业定位,更新教学观念
高校相关部门要明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定位,切忌模糊其与行政管理、社会保障等专业的界限,界限不清晰会导致培养目标设置与课程设置上出现偏差。在明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定位的同时,管理者也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打破过去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的理念,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中的传授者,而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引者与领路人,让学生从实践出发,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积极采用实践性的教学模式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要打破传统的教师单向教学的模式,向师生交互式转变;打破教师单一授课模式,向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转变;打破以往课本教学方式,向案例分析教学法、小组讨论、模拟角色实践等多元化教学方式转变。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要走出课本、走出课堂,积极采用实践性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专业的学习有更好的了解。要积极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实现教学相长和学以致用。整合校内外资源,实现实践性教学,具体分为两个方面:校内实践性教学和校外实践性教学。校内实践性教学主要是教师与学生间交互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具体包括情景模拟,在课堂上现场模拟企业招聘会、模拟面试、绩效考核等,让学生可以在角色扮演中切实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真正内核。校外实践性教学,主要依赖校外实训基地,需要学校与企业建立好沟通与合作机制,让学生可以走出课堂,走人社会,真正地将所学所知应用到实际当中去,在实操中更好地把握管理的技巧与技能。
(三)强化实践教学师资力量,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高校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建设,积极做好人才引进工作,激发教师队伍的活力。高校也可以聘请有经验的人力资源管理师做兼职教师,或定期邀请人力资源管理师来校开设讲座。他们可以从实践角度出发,剖析实际案例,将实战中的经验和技巧传授给学生,指导学生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人力资源管理师丰富的社会实践经历和对市场的把控了解,能够使学生在步人社会前尽早熟知人力资源管理具体的实操流程,并且培养学生洞悉市场的敏锐度。另外,高校聘请在岗人力资源管理师有助于学校与其所在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为学生在外实习争取更广阔的空间。
对于在职教师,学校要加强对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培训,可以聘请专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定期对在校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也可以鼓励在职教师利用假期到企事业单位兼职学习,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四)加强实验室设施建设,搭建实践模拟平台
高校应加大资金的投入,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综合技能实验室。实验室针对本专业课程的实践性与操作性融入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模块内容,包括组织设计、员工招聘、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关系管理、培训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需要配备相关软件,如因纳特人力资源课程训练软件、因纳特人力资源规划实训软件等。软件可以使学生对人力资源规划、招聘管理、培训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要职能模块进行实际操作,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各个模块的流程和操作。
(五)积极开辟实训基地,推动校企合作共赢
高校应当积极地开辟社会实训基地,与校外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的沟通和联系机制。一方面,高校要使学生有机会进入基地进行观摩和实习,通过实操来更准确地消化理论知识,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可以为与其合作的企事业单位提供理论咨询,同时,也可以将学校优秀毕业生优先推荐给该企事业单位。吸引校外企事業与学校进行合作搭建社会实践基地,高校与合作的企事业单位可以实现共享、双赢。
(六)建立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可以得心应手地应用所学专业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高校应以创新为导向,结合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现状,建立一套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具体内容可以包括培养目标、教学环节、评价体系三方面。其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其教学环节可具体分为六个方面:人力资源规划能力教学环节、招聘与配置能力教学环节、培训与开发能力教学环节、绩效管理能力教学环节、薪酬福利管理能力教学环节、劳动关系管理教学环节。每一环节都应该做好详细的培养计划和课程安排,并加入实际案例分析探究,配备具体实践环节。其评价体系可包括对教学每一环节的评估标准设置和评价机制设置,同时也包括对教学双方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应建立实践课程完成度的考核评价体系,对教师建立实践性教学绩效考核。
参考文献:
[1]李中斌,董燕,王倩.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J].价值工程,2008,(8).
[2]刘伟.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人才,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