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工匠精神”内涵的探讨

2018-12-22 01:13杜学文齐常辉
职业教育研究 2018年10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内涵新时代

杜学文 齐常辉

摘要: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发展进一步深入,公众对“工匠精神”复归的呼声越来越高。新时代背景下,要充分认识传统“工匠精神”的内涵并做好转型升级,以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为导向,发展新“工匠精神”。从社会视角入手,牢牢把握发展的新思想、新要求、新变化,为“工匠精神”注入新内涵,才是新时代的应有之义。只有将新发展理念、时代责任感、理想信念等内容融入新“工匠精神”,才能真正凸显新“工匠精神”的本质追求,构建起新的精神价值体系。

关键词:工匠精神;新时代;内涵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8)10-0005-04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1]。随着制造强国战略进一步推进,公众对“工匠精神”的呼声越来越高。而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强调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中国要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需要用“工匠精神”优化社会环境,重树新的道德风尚[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个人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与就业观,要爱岗敬业。因此,精益求精、爱岗敬业、执着坚守、开拓进取等品质作为“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在当今依旧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这也是社会呼吁“工匠精神”复归的现实原因之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复归要以社会实际为导向,积极寻求新的内涵。

新“工匠精神”是对传统“工匠精神”进行扬弃的结果,对新内涵的阐释绝不能因循守旧,而要做到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继承的基础上做好创新工作。从社会的视角去探寻新“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就要把握好传统“工匠精神”的内涵特质及其演进过程,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与国家对新型工匠培养的要求来探讨新的精神内涵。

一、知是行始——“工匠精神”的内涵把握

公众对“工匠精神”复归充满期待,恰恰说明了新的历史发展期需要用“工匠精神”来优化社会道德风尚。准确把握“工匠精神”的内涵是其复归的先决条件,也是阐发新“工匠精神”的基础。但“工匠精神”是一个非常宽泛且具有人文意味的概念,因其复杂性与多样性,我们很难给其下一个精确的定义。因此,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准确理解何为“工匠”。工匠,应特指具有某项专长的匠人,他们具有较高的技能、技艺与技术,专注某一领域且有所建树。要特别注意不能将一般作坊工、简单熟练工等并入“工匠”的范畴。只有把握好“工匠”的适用范围,才能更好地去讨论群体特征,這也是“工匠精神”内涵的基石。

第二,准确领会工匠独特的精神特质。要合理区分“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取向精神与其他社会精神的本质差别。从不同的视域、维度及层次去考虑,“工匠精神”蕴含丰富的精神特质,因此,要牢牢把握好“工匠精神”独有的精神内涵价值。现今,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对“工匠精神”的内涵主要以共性精神和特性精神进行划分。从共性角度来看,“工匠精神”主要指敬业、精益求精、专注、创新等具有普世价值的精神品质。但从特性角度去界定时,应考虑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时代、地域、行业领域及文化背景等因素都会对“工匠精神”内涵的拓延产生影响。因此,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要因时、因地、因势、因人进行综合考虑。

第三,准确把握“工匠精神”的取向与需求。在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前提下,“工匠精神”应是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与人文素养三者相统一的集成,对其内涵的阐发不能脱离三者的相互联系泛泛而谈。同时,从个人、社会与国家的角度去考虑时,所需求的内涵要求不尽相同,但却有共通之处,新的内涵应兼而有之[3-5]。

二、追本溯源——“工匠精神”的历史演进

我们要阐释新时代新的精神内涵就要立足于“工匠精神”在本民族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说,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工匠精神”演变的史诗。

(一)发展——农业与手工业时代的渐变

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及手工业时代,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能工巧匠,这一群体极大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与发展,而他们身上所凸显的精神特质也极大丰富了“工匠精神”的内涵体系。在实际过程中,古代中国主流价值观对“工匠精神”的态度不断发生着转变,“工匠精神”经历了由发展到衰弱再到回归的循环过程。

可以说,传统社会对于“工匠精神”的态度一直存在矛盾,而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物质生产发展需求与身份价值地位之间所产生的矛盾。古代中国社会,一方面国家的发展进步依赖于先进的技术文明,如瓷器、建筑工艺、丝制品等都成为了国家象征性产业,且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工匠,如著名水利专家李冰、著名造桥工匠李春、著名督陶官唐英等[6]。而另一方面,由于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工匠的技能技艺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被斥为“奇技淫巧”,“士农工商”的社会尊卑秩序也表明了工匠的社会地位低下。工匠社会地位的低下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工匠精神”的发展。

虽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于“工匠精神”社会地位的定位有所不同,但其依旧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且流传下来。

(二)衰弱——工业革命的冲击

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机器的发明与运用是其最重要的标志,世界由此进入“机器时代”。中国的工业革命可以说始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中国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是在帝国主义列强的裹挟中被动完成的。从近现代中国工业的整体发展状态来看,“工匠精神”在中国本土的发展经历了由停滞到发展再到衰弱的过程,这是由多种因素影响所产生的结果,但却与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即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的过程必然会遭遇许多阻力与挑战。

工业革命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机器化大生产变革了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经济发展结构发生巨变。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厂手工生产的变革致使工匠身份也随之发生变化,社会对工匠的依赖程度急剧下降,因此,“工匠精神”进入衰弱的轨道是大势所趋[7]。总的来说,在此阶段,“工匠精神”虽未完全消失,但确是被当成了“过时”的东西,且衰弱程度前所未有。

(三)回归——新时期工业转型升级

技术的变革加快了产品的生产速度,也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产品类型。但人们在享受工业革命成果的同时也开始忧虑,“工匠精神”的缺失致使制造业的“灵魂”也丢失了。社会呼吁“工匠精神”回归,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必然现实需求。随着社会发展及科技进步,传统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已渐退出历史舞台,人们对高品质、个性化的需求愈发强烈。

当今,国际产业格局正在重塑,国际分工发生转变,新的产业革命蓄势待发,各国也纷纷进行工业升级,发展高端制造业,并相继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8]。如德国的“工业4.0”战略、美国的“先进制造业国家”计划、英国的“工业2025”战略等都是发达国家为谋求未来长远发展所做出的现实选择。

中国实施 “中国制造2025”计划,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发展时期所做出的具有前瞻性的战略部署。因此,面对全球制造业的升级浪潮,“工匠精神”的回归是时代的应有之义,利用“工匠精神”重塑制造业的道德风尚也是促使制造业转型升级朝着高品质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高屋建瓴——社会视角下新“工匠精神”的内涵范畴

(一)社会关系指引新“工匠精神”发展方向

新“工匠精神”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对其的理解与把握决不能以偏概全,从社会视角出发,要充分考虑到传统观念、政策制度、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9]。因此,对“工匠精神”复归的内在逻辑认识要以唯物史观为出发点。

“工匠精神”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在注重现实社会的同时也要兼顾历史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对新“工匠精神”内涵范畴的把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工匠精神”复归背后的驱动力是社会的现实需求使然。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现状与“工匠精神”复归存在着内在的紧密联系。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到来及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以精神伟力重塑制造业的发展是必由之路,“工匠精神”也必须与新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思路联系起来。

第二,共性精神与个性精神间是協同发展的关系。共性精神具有普世价值,但在新形势下要充分考虑共性精神的适用性与时效性,要对传统“工匠精神”进行扬弃,意识到传统工匠缺乏的社会精神。个性是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共性精神为出发点,融入时代元素,就要以特定的历史发展期为根本依据,将自我的个性精神转化为社会认同的共性精神,是新内涵的必然要求。

第三,把握新“工匠精神”的民族本我特色,不拘一格,使其成为中国在国际激烈竞争中具有极强优势的核心要素。

(二)需求与取向是新“工匠精神”的根本出发点

新“工匠精神”内涵的阐释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由此出发,应把握好核心内涵、个人特质与时代内涵的发展关系。核心内涵是先导、基础,新内涵的阐释离不开核心内涵的滋养,个人特质与时代内涵是新内涵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新内涵最主要的部分。个人特质的阐发应以提升自我价值为目标,要以个人价值的实现改变“工匠”的传统社会地位。而时代内涵是帮助新型“工匠”融入时代发展的必然要素,也是呼吁新“工匠精神”进行精神引领的重要依据。

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与人文素养是考察“工匠精神”的三个不同取向,从不同取向进行考虑都能阐释出新的内容,但要认识到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与人文素养之间并非互相独立,只是各取向所蕴含的侧重点不尽相同。但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新“工匠精神”内涵的阐发都应顺应时代历史发展的需求,以时代背景为主要基石去发展社会精神才是应势之举。

四、方兴未艾——新“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的时期,光荣与梦想并存,要书写“引领时代”的历史新篇章,就要自我革新,自我革命,用新思想作统领,使新“工匠精神”内涵的拓延能紧跟社会与时代发展的脚步。

(一)融入新发展理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符合我国现实国情,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工匠”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融入新发展理念是使其更好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创新不是更新,而是突破,要继承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理念。同时,要更新创新观,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求突破,将技术创新提升到意识创新,这是提升发展质量的关键。协调均衡发展关系,要将协调观念内化于心,树立全面发展的意识。绿色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工匠要有绿色发展意识,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观。开放和共享是命运共同体的突出表现,新“工匠精神”中要突出开放、包容的特征,要积极汲取其他文化中的优秀精神特质。

(二)树立时代责任

进入新时代,国家着力推动制造强国战略。面对新的时代课题,工匠要有挑战时代的勇气,要积极履行责任与义务。

“工匠精神”旨将社会的发展目标与自我成长目标相结合,将个人特质与共性内涵联系起来。个人以时代责任为发展方向,新内涵以工匠群体的时代责任感为发展路径探寻新的时代共性精神。新“工匠精神”融入时代责任感,是新形势下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工匠要借此提升群体的社会地位,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三)内化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自我意识,是在历史发展中孕育而成的精神样态。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遇了空前的难关,“师夷长技以制夷”并未改变中国落后的状况,单纯的技术改革并不能从实质上改变国家落后的现实。

进入新时代,必须大力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工匠精神”应得到民族精神的滋养,内化民族精神,要积极将新“工匠精神”打造成为时代精神的新名片,为民族提供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工匠必须要有民族气概,勇做民族英雄,发扬民族精神。新“工匠精神”要闪现自立、求知、服务、开拓、奉献的意识,使工匠真正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四)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精神上的“钙”,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新时代的“工匠”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新“工匠精神”包含坚定的理想信念,就是对国家前进的信念,对民族复兴的信念,对劳动人民的信念,说到底是对自我的信念。人才的竞争,要在培养硬实力的同时兼顾软实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人才的最大价值。可以说,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对新“工匠精神”内涵的高度升华,也是“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的重要核心内涵。

参考文献:

[1]马桂平.读懂“工匠精神”的内涵[EB/OL].(2016-03-09)[2018-03-02].http://www.chinacity.org.cn/cshb/cssy/290391.html.

[2]张苗苗.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49-52.

[3]徐耀强.论“工匠精神”[J].红旗文稿,2017(10):25-27.

[4]李小鲁.对工匠精神庸俗化和表浅化理解的批判及正读[J].当代职业教育,2016(5):4-5.

[5]王文涛.刍议“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88-192.

[6]吴启迪.中国工程师史[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7:80-129.

[7]李进.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27-30.

[8]胡斌武,陈朝阳,吴杰.“中国制造2025”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路径探索[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9(3):91-96.

[9]李进.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论坛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4):37-40.

(责任编辑:杨在良)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内涵新时代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木木相册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