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燕
摘要: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被分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模块,而任何一门学科的核心素养、新课标以及教材的制定均出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初衷,因而具有内容思想性上的一脉相承特点。所以,以通过学生和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促进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阅读教学是与语文核心素养相契合的。那么也就是说任何符合此方向的文本皆可以被纳入语文课程资源行列,包括现代化的网络信息与影视资料等,而《感动中国》栏目则为其中经典之例。
关键词:《感动中国》;阅读教学;语言艺术;思维程度;审美体验; 德育文化
《感动中国》是由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以选举年度最具有震撼人心事迹的人物或团队为主题,自2002年开播,至今已延续整整16年之久。社会很多领域都在选取其不同的方面运用着它的价值,教育界也不例外。除却对人物正能量的传播与弘扬,每一篇颁奖词都具有着与其背后人物的社会价值程度等同的艺术价值,它对各学科教育,尤其是在语文教育中,具有着无法代替的作用。下面,我从其语言艺术、思维程度、审美体验和德育文化方面针对其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问题详做阐述。
1.语言艺术的展现
颁奖词涉及的语言信息是多方面的,包括其朗读韵律、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运用、语言风格的豪迈或静远等等。而在以教材为文本核心的语文教学中,同样需要学生对此类语言现象的学习和掌握,但有时会由于教材文本创作背景、人物故事等的缺乏,导致学生理解文本语言上的困难。这时,通过类比颁奖词的语言与其背后的故事,可有效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例如:在《沁园春·长沙》一诗的讲解中,对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句所传达的信息始终无法理解。我便让同学们阅读了中国氢弹之父于敏的事迹,然后向其展示了它在2014年獲得感动中国人物称号时的颁奖词,并提醒同学们结合其事迹着重体会“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通过此,学生对此类没有实际含义的“悬浮”文字表达情怀的作用效果有了更深刻的领会。
2.思维程度的深广
颁奖词的篇幅一般仅限制在100字左右,但却需要对人物的生平事迹、人格闪光点等做出总结性的、且与抒情相结合的阐述评价,这便需要思维随人物的经历踪迹覆盖广阔的时空,深入人格人性的深处,通过百余字的内容创造传达震动人心的力量。所以,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颁奖词的思想性讲解,帮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蕴含、传递深厚情思的作用,培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登高》一诗的讲解中,为了让同学们体会诗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壮阔的时空描述传达的深刻思想性,我融入了科学先驱师昌旭的颁奖词“八载隔洋同对月,一心挫霸誓归国”。先让同学们结合师昌旭的事迹,分析体会“八载隔洋”囊括的远阔时空性和“一心挫霸”显示的小而坚的人物内心,通过此,加深同学们对“万里悲秋”传达的距故乡万里,相思之深情感的理解,从而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程度的深广性。
3.审美体验的给予
审美体验是学生面对语言文字或美好事物时生发的联想想象、体悟感受对自己精神与情感上产生的愉悦和享受等情绪的过程。而感动中国人物是美好人性的象征,简短而具有震撼力的颁奖词则闪烁着人类语言智慧的光芒,所以,将其有效地融入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可以挖掘文学作品的美,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其思想情感。
例如:在《声声慢》一词的教学中,为了让同学们深入体会“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句叠字的运用效果和所传达感情的浓浓凄寂,我引入了张宝艳、秦艳友夫妇的颁奖词“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宝贝回家,路有多长?”通过他们自己孩子走失的经历和对走失儿童父母的帮助故事,让学生体会这一句词所裹缠的深沉的父母之爱,激发学生想象和爱的情感,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审美体验。
4.德育文化的传承
德育是语文任何领域的教育中都需要贯彻的一项内容,因为一个美好的灵魂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最核心的要素。真人真事的《感动中国》栏目则是最明显、最具教育意义的课程资源,所以,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适时融入此种资源,让学生充分汲取其中的道德养分,丰富自身情感,锻造高尚的道德灵魂。
例如:在《氓》一诗的讲解中,我引入了2018感动中国人物的周月华、艾起夫妇的事迹,利用这对夫妻之间的真爱情感与《氓》传达的相反的婚姻悲剧让同学们体悟什么是责任和担当,什么是爱。这样融入《感动中国》素材的灵活的授课方式不仅活跃课堂氛围,而且能够达到远超教材内容本身的德育教学效果。
《感动中国》书写人生百态,而语文阅读文本也无外乎人生、社会与世界,所以,将它们以一体的方式应用于教学,作用于学生,学生将会在知识、思想、品德等方面获得极大的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袁玖林.榜样示范法德育效果实证研究——以“感动中国”为例[J].山东社会科学,2016(S1):53-54.
【2】韩佳蔚.“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的叙事方式[J].新闻爱好者,2012(01):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