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岳强
摘要:物理是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物理由于抽象而不容易被理解,学生在学习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重视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构建高效的物理课堂。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教学效率;提高策略
引言:
物理是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内容多教学时间少,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初中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考虑物理难度大学生学习困难的情况,结合学生的能力和教学内容,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而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物理是一门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学科,物理贯穿于生活实践中。大部分初中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实践。在进行教学时有许多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导致学生失去了物理学习的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他们物理知识学习的兴趣。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物理教师忽略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一味的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识,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而且现在的许多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互动较少,学生遇到问题也很少向教师请教,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许多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只是对教师进行简单的模仿,模仿他们的物理思维模式及解题方案,因此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降低了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
1、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才能够主动去学习,进而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的内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给他们讲一些生动有趣的科学故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进行机械运动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三战期间法国飞行员徒手抓子弹的故事,在进行浮力的教学时,可以给学生讲解曹冲利用小船与石头称象的故事。通过故事激发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实验教学。如在进行惯性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把握提前准备好一个生鸡蛋,一个熟鸡蛋放在桌面上,让学生猜想如何区分两个鸡蛋。在学生猜测完后把鸡蛋打开,让他们当场看看猜测的是否正确。通过实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中,进而提高了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2、引导学生通过现象抓本质
初中生正处于抽象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初中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抓住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通过物理现象抓本质。如在进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知识点的学习时,学生对人拉车这样的沿着力的方向的物体所受的力很容易接受,而对一些缺少直观现象作基础的知识,如车也对人起反作用难于理解。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给学生选择一些典型的直观形象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如利用弹簧吊物体,弹簧伸长了而物体却没有下落,再如用手提水桶,肩会向下倾这样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进行说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丰富物理课堂教学的方法
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科学规划课堂教学,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逐渐应用于物理课堂教学中。初中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集声音与图像与一体的优势,给学生展示一些生动形象的事物,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把生活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调动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如在進行折射原理相关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把提前准备好的筷子放入装有水的玻璃杯中,让学生观察到筷子变弯了。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这个实验的视频或者图片,通过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结语:
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并非一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时要不断思考和总结,针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促进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丛艳良.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课堂效率[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8,(12):91.
[2]蒋胜杰.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策略[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5,(7):61-62.
[3]田兴英.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做法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9):30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