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义
(山东省曲阜市人民医院骨科,山东曲阜 273100)
在社会环境的复杂化背景下,各种创伤的发生率提高,临床骨科收治患者数量相对增加。通常来说,骨科收治的创伤患者均需要实施手术治疗。手术的实施,不仅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创伤,而且为了保证术后的恢复,部分患者还需要卧床休养。同时,多数骨科创伤患者在手术后,都会出现血液粘稠度增加的状况,部分伴随着静脉损伤。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患者就可能会出现下肢静脉血栓。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不仅会限制患者的康复进度,部分患者还可能会诱发急性肺栓塞、呼吸衰竭等并发症,从而对其生命健康造成较大的威胁[1]。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必须要对下肢静脉血栓的诱发加强关注。在既往的临床工作中,多选用常规的抗凝药物干预,这种干预措施没有意识到血栓发生的可预防性,在干预力度上也存在一定的缺失,可能会使得患者病情加重。在该院临床工作中,不少医务工作者提出,骨科创伤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可以通过物理和药物来进行预防干预,且在发生后,处理措施也相对多元化,介入治疗、深静脉滤器植入、药物抗凝等均具有较好的效果。笔者结合该院骨科创伤患者术后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明确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症状,并对其治疗效果加以探讨,研究时间范围为2017年2月—2018年2月,现报道如下。
1.1.1 患者资料 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来该院治疗的90例骨科创伤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中45例。其中,对照组有28例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年龄最大的72岁,年龄最小的41岁,平均年龄为(51.02±3.82)岁;观察组有 27 例男性患者、18 例女性患者,年龄最大的73岁,年龄最小的40岁,平均年龄为(50.22±3.45)岁。对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进行整理和统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1.2 纳入标准 (1)患者均符合临床骨科创伤手术的实施指征[2];(2)患者无凝血功能障碍;(3)患者在参与该次研究前,签署知情同意书。
1.2.1 对照组 患者采取常规的抗凝预防与治疗,即在术后12 h,对患者予以低分子肝素钠进行皮下注射,在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后,以对应的拮抗剂进行治疗即可。
1.2.2 观察组 采用早期物理+药物的预防方案。其主要内容为:(1)健康宣教。多数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还存在缺失,其对于术后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没有明确的了解,这就使得其在某些表征的应对力度上存在缺失。因此,在患者术后且生命体征稳定时,护理人员需要对其进行知识宣教,从而让患者最大限度地了解自己的状况,并且建立良好的康复锻炼意识,保持健康饮食。(2)基本措施。在术后护理人员进行服务时,必须要保证动作的轻柔与无菌性;注意对患者四肢与盆腔周围静脉进行保护;在手术后,适当的抬高患肢,促进静脉血液回流;适当的引导患者运动,且对其进行按摩,促进血液循环。(3)药物干预。与对照组的用药方案基本一致。
如果在预防措施充分落实后,患者仍旧发生了下肢静脉血栓,必须要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其主要措施为:(1)采用双下肢静脉彩超来对患者进行检查,从而确诊。并且,能够对血栓的状况进行了解。(2)邀请血管外科进行协助处理。(3)适当的抬高患肢,并且以绷带进行包扎,注意包扎的力度,防止血栓脱落。在斑块稳定后,进行下一步干预措施。(4)对患者进行低分子肝素或者利伐沙班用药,进行抗凝治疗。(5)在抗凝用药后效果不理想时,需要对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和药物抗凝治疗、深静脉滤器植入联合药物抗凝。其中,药物抗凝治疗需要以华法林2.5 mg口服,1次/d。其中,深静脉滤器植入的内容为:从患者右侧颈静脉进行穿刺,利用导丝将滤器植入,并且利用橄榄体将其与滤器连接的杆末放置在皮下,对创口进行缝合。在治疗后4周,对患者进行复查,确定血栓<1 cm或者消失,方可将其取出。反之,则需要持续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治疗效果。疗效标准:(1)痊愈:在影像学检查下,血栓消失或者<1 cm,患者行走功能完全恢复;(2)有效:患者的患肢温度、肿胀以及疼痛状况均有明显改善,在影像学检查下,血栓缩小;(3)无效:患者的血栓无变化,且肿胀疼痛感持续,或者加重。
在对照组中,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2.22%(10/45),在实施单纯的抗凝治疗后,治疗有效率为70.00%(7/10);观察组中,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44%(2/45),治疗有效率为 100.00%(2/2)。 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血栓发生状况比较[n(%)]
一般来说,静脉血栓多发生于下肢或盆腹腔手术后、严重外伤、急性感染、妊娠、恶性肿瘤、心脏病患者[3]。其诱发原因是:个体因长期的卧床或者创伤,使得小腿静脉回流压力降低,血液粘度增加,血小板增加和血液凝固性增高[4-5]。而在骨科手术实施后,血管内皮会受到一定的损伤,血小板会在该处黏附形成血栓,随着纤维蛋白沉着,血栓会逐渐增大,进而导致血管阻塞,血流循环受到限制[6]。在发病后,患者可能会出现患肢疼痛、肿胀、表皮温度增高等现象,随着病程的延长,患者的行走功能受限,正常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康复速度也会随之延缓[7]。
在当前,对于骨科创伤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主要有药物预防、物理预防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等干预措施。在整个干预中,其必须要以促进血液流动和静脉回流为基础。其中,抗凝药物的单纯治疗,其不能够保证效果的确切,很容易使得患者用药后,血栓持续增大,或者脱落,从而造成更大的影响[8]。而在该院的工作中,提出了介入治疗、深静脉滤器植入联合抗凝治疗等方案,其能够从多个方面来改善血运状况,从而使得血栓得到消除。
综上所述,对骨科创伤患者术后采取早期物理预防+药物预防,能够有效地降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在发生后,采取急诊介入治疗、深静脉滤器植入加抗凝治疗,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治疗效果,降低其对患者的影响,值得临床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