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从关注小学生自尊与攻击性开始

2018-12-21 21:23:46于晓莉大连甘井子郭家街小学
数码世界 2018年2期
关键词:自卑感攻击行为攻击性

于晓莉 大连甘井子郭家街小学

想写一篇关于小学生的自尊与攻击性行为已经是酝酿许久的事情。每次打开网页,输入攻击性行为报道,就会看到一系列可怕的报道。2017年2月28日下午15时至晚22时,北京西城区某职业学院的女学生朱某,怂恿另外四名女被告人在学校女生宿舍楼内,采取恶劣手段,无故殴打、辱骂两名女学生。期间,五名女被告人还脱光了一名被欺凌女同学的衣服进行羞辱,还用手机把羞辱、殴打视频,事后在自己的微信群内进行了小范围传播;当天先后把其中一名被害人,殴打了三次。经鉴定两名被害人均构成轻微伤,其中一名被害人精神抑郁,目前仍无法正常生活、学习。11月2日,法院对该校园欺凌案进行宣判。五名当时未满十八岁的被告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治理校园霸凌,不仅仅需要法律,还需要什么?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者深思!心理健康不容忽视。纵观整个事件,那几个女生的攻击行为不会是突然爆发。她们的攻击行为爆发期在初中,但她们的攻击性心理应该源自早期,无可追溯。如果我们能够早日关注到这些攻击行为孩子们即问题学生的早期心理动态,也就是小学生时期的心理动态,就会避免攻击性的行为发生;作为一名从教小学教育事业多年的老师,我发现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日趋频繁;经过与多名儿童在事后的谈心中我了解到,小学生在事件发生的当时,根本就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带有了攻击性更没有想到后果。了解小学生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小学生自尊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无比的重要性。

1 自尊与攻击性行为的概念

1.1 自尊作为自我概念中的核心人格变量,在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以及社会适应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以往的研究发现,自尊也是影响青少年攻击性的重要人格变量;自尊的心理学范畴,比较广泛得到认可的主要有James 和Coopersmith的观点。James的自尊公式认为,自尊取决于成功与抱负之比。Coopersmith则认为,比较是自尊的来源:既可以是个体与自己的比较:如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比较,现在自我和过去自我的比较等;也是个体与社会的比较:如个体与他人的比较。在比较过程中,个体则形成了对自我价值的判断以及相应的情感体验。自尊发展是具有个人的特殊性,但也具有普遍性。如在布兰登的《自尊的六大支柱》一书中说: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自尊。自尊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基本需求,在我们的身上起着重要作用。在第一章中,布兰登对自尊下了初步的的定义:一)自尊是对我们能力的信任,是对我们应付生活挑战能力的信任。二)自尊是对人人都可以成功,具有追求幸福权力的信任;及对我们自身价值,对我们维护自身的权益,享受劳动果实的信心。在这个对自尊的定义中,布兰登更多的侧重于信心,自尊是一种信任和信心。有了成果有了信心就有更多的尊严。

1.2 攻击性的从发生过程看包括表现形式、攻击性意图以及攻击性后果。Neuman和Bron认为,攻击性就是一个人或者多个人对他人做出的侵犯性、伤害性行为。Dollard理论则是个体有意识、有目的地去伤害他人的意图;Anderson界定攻击性是个体怀有伤害他人的意图,而付诸的行动,并且该行为结果被受害者所逃避。以往的研究表明攻击性的心理特征包括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认知、攻击性情绪和攻击性人格4个方面。还有研究认为攻击性是侵犯他人的躯体或者言语行为。Dodge认为,攻击性是个体存在对攻击性信息加工的偏好,容易将外界信息理解为敌意信息,从而产生攻击性行为的过程。

1.3 早期的儿童攻击性主要表现为有意伤害他人、抢夺或损坏他人物品的行为,包括直接的语言伤害、身体伤害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骂人、打人、踢人、推人、抢别人的东西等。攻击性行为对儿童的心理、身体和社会性发展都有显著的不良影响。国外学者的研究发现,儿童时期的攻击性行为是最具代表性的反社会行为,儿童早期的攻击性行为可以预测其今后的不法行为和犯罪。

有报道证明,美国心理研究学者( Huesman)休斯曼研究者等通过对哥伦比亚全县8岁儿童,历时40年的四次纵向研究,分析研究资料的发现,8岁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可以有效地预测成年后的攻击性行为。国内外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攻击性行为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引导,任其自由发展的话,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是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因此必须在早期进行及时预防或矫正,避免其形成心理缺陷,甚至成年后出现的生活失调、反社会行为等。而正确认识儿童攻击性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是对其进行有效预防或矫正的基础。人的一言一行都离不开心理活动。小学生之所以产生了攻击性行为原因多种多样,排除儿童活泼顽皮的个性外,大部分的恶意的攻击性行为多是因为在自尊在形成过程中遇到内在与外在的与其心理自尊对抗的因素。产生了补偿性的自尊提升途径,进而产生了攻击性的心理。在没有及时疏导的情况下,就极有可能产生攻击性的心理,如:

(1)角色的认同与攻击性。高年级的小学生男孩,以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会热衷于对男子汉角色的认同和片面理解。区强调男子汉的果敢、刚毅、力量、义气、善攻击等特征,因此他们会在同龄人面前,尤其是异性在场时,则会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以此证明自己是男子汉。

(2)自卑与补偿。每个人都可能因自己家庭出身、生活条件、身体状况、工作性质等产生自卑心理。有自卑心理的人会寻求自卑的补偿方式,当以好斗、冲动来作为补偿的方式时,他的行为就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自卑情结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自卑常以截然相反的面目出现,自卑感并非就显得克制、温顺,它有千百种表现形式,可以是不屑,可以是奋而努力,也可以是勃然大怒。“任何一种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举止背后都有一种亟需隐藏的自卑感存在。”阿德勒觉得更重要的是“自卑感并非异常。它是人类处境得以改善的动力之源”。这是所有人的通性。而优越感即自卑感的补偿。自卑感不单出自身体缺陷,还可能是贫穷、被忽视、溺爱、兄妹间的竞争等等原因。

(3)自尊心受挫。自尊心特别强的小学生,在经受挫折后,总会反应特别强烈、敏感。导致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挫折。“挫折攻击理论”提醒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多少都会有挫折,因而理论上每个人都有攻击性;挫折越大,攻击行为出现越有可能,甚至会使用暴力。在大量的研究发现攻击性和自尊关系的研究结论存在很大分歧,主要有3类观点:1.攻击性与自尊呈线性关系;2.攻击性和自尊呈曲线关系;3.攻击性与自尊没有直接的关系。自尊与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探究的领域。出现上述争议,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原因:1.测量工具的不同;由于研究者对自尊的涵义以及相关的理论认识与认知不同,所编制的测量工具也不同,因此导致了研究结论的不同。2.研究对象的不同。不同年龄个体间存在着一定的年龄特征差异,这种差异有可能会导致个体自尊及其与攻击性行为之间关系的不稳定。需要教育者对小学生进行仔细的观察,及时的疏导,细致的分析与入微的关心,将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尽可能地消灭在其心理动态的萌芽阶段。促进小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自尊健康,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将小学生之间的彼此伤害缩减到最低的程度。

如何通过降低个体的攻击性提升其自尊,或者说是通过提升小学生的自尊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有效提升班集体的文明、学校氛围及校园文化的和谐,将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以及研究者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猜你喜欢
自卑感攻击行为攻击性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无线网络攻击行为的辨识研究
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状及对策
初二学生的自卑感与交往焦虑关系的相关研究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诱因及干预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8:28
让人深思的声音
自卑不可怕 自信最美
人人健康(2018年2期)2018-02-07 19:00:25
“爱”的另类表达,婴儿的攻击性行为
母子健康(2015年1期)2015-02-28 11:21:51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高职学生攻击行为探析
文教资料(2014年1期)2014-11-07 06:54:50
非攻击性话语引发的冲突回应探析
外语学刊(2011年5期)2011-01-22 05:5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