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炜
(北京体育大学 商学院,北京100084)
从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重大发展战略以来,围绕协同发展这个目标,京津冀三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广泛的合作。投资、消费、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2017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了58.8%,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4.6%,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已经越来越明显。而体育消费作为国民消费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京津冀协同具有独特作用。一方面,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与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京津冀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有大幅提高,具备了快速发展体育消费的基础;另一方面,发展体育消费能够促进区域内各项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京津冀体育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问题,加速体育产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助力协同发展。而研究体育消费结构有助于正确把握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从而保证体育消费的持续发展。
消费结构问题一直受到众多研究者关心,但关于体育的消费结构问题,研究才刚刚起步。其主要研究大致上分为对某特定环境下消费结构的现状与特点分析和体育消费结构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的探究。邵君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分析了上海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行为、空间分布以及体育消费意识与消费结构,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体育意识较之体育消费行为有超前性,消费的整体水平是男生高于女生,但在参与健身塑形等消费上女生较高[1]。王乔君运用霍华德—谢思体育消费行为模型,分析长三角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影响因素,得出长三角城市居民消费者以实物性体育消费为主,服务性体育消费滞后,体育消费结构存在失衡问题[2]。张瑞林以投资理论为基础,构建起体育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模型,分析了投资结构对需求再到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投资结构对需求结构有直接的正向影响,而需求结构对消费结构同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体育消费结构影响体育消费的8个因素都具有正向效果[3]。赵江鸿就陕西省不同性别居民对休闲体育消费的消费结构特征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表明现阶段陕西省男性居民在实物性体育消费、参与性体育消费以及观赏性体育消费等方面的年消费金额均高于女性居民,且男性和女性在除博弈性体育消费外的各类体育消费的金额上差异明显[4]。
通过文献归纳认为,消费结构不仅反映居民消费水平、消费质量、消费内容和消费意愿等消费者的需求情况,也能检验生产供给是否满足消费需要,衡量消费市场是否高效,还能就各项经济政策效果进行反馈。鉴于此,通过建立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LES),对京津冀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结构进行比较分析,明确三地在边际消费倾向、基本需求支出和需求收入弹性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并就这些差距的原因,从消费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为进一步缩小差距、优化京津冀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结构、构建高效的区域体育消费市场提供支持。
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LES模型)是由英国经济学家斯通(Sir Richard Stone)根据线性支出系统模型推演而来,能够有效分析消费结构。ELES模型将居民各类消费支出视为相互影响的消费行为,并将“收入”和“价格”作为影响居民消费结构的重要影响因素予以考虑,可以通过利用截面数据对各类消费支出与需求弹性进行估计,为识别消费特点、制定供给决策提供参考。其模型为:
其中Vi,指代第i种商品的消费支出,Y指代消费总支出,Xi是对第i种商品的基本需求量,Pi是第i种商品的价格,PiXi指代对第i种商品基本需求支出,βi指代边际消费倾向,指代对各种商品的基本消费支出。
对于截面资料,模型(1)中PiXi的和是常数,将其合并,令:
于是(1)式化为:
其中∮为随机干扰项。对(2)式两边求和,得到基本需求支出总和函数:
代入式(2)得到基本消费支出函数:
对(3)式利用截面资料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可求得 αi、βi的估计值,再利用式(5)可求得 PiXi。
运用扩展线性支出模型(ELES)进行消费结构分析较恩格尔函数模型及其衍生模型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其表现为:不同于恩格尔系数作为衡量居民消费结构的指标,只是揭示特定发展阶段的收入和消费结构的关系;ELES模型考虑了价格变动对消费结构的影响,把居民的各项消费支出看做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行为,从而能够全面地反映居民消费结构的各项指标,并且能够在没有价格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居民截面收支数据资料进行需求的价格弹性分析。因此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是目前较为优越的一种分析方法,在下文的计算中将运用此模型从边际消费倾向、需求收入弹性基本消费支出比重等方面对京津冀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分析。
弹性分析包括分析需求的收入弹性和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是指当收入变动百分之一而价格不变时,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某一商品价格变动百分之一,而其他商品价格和收入不变时,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在扩展线性支出模型的基础上,记ηi为第i项需求的收入弹性;ηij为第j种商品变动对第i种商品需求量的价格弹性。当 i=j时,ηij为自价格弹性;当 i≠j时,为互价格弹性。ηij计算公式分别为:
以2015年京津冀地区城镇居民体育消费调研数据为基础。调研采用问卷星在线问卷调查软件和纸质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发放回收问卷。在线问卷采用朋友圈扩散和委托调查的方式,纸质问卷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线问卷与纸质问卷共回收问卷1826份,剔除无效问卷308份,得到有效问卷1518份,有效率79.7%。其中北京514份,天津491份,河北省513份。运用SPSS22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定义“体育运动服装和器材设施、体育报刊杂志书籍、培训指导、运动食品饮料、参与各类体育活动”等居民各类体育消费支出为被解释变量,定义京津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解释变量;采用最小二乘法对ELES模型参数进行估计。得到如下京津冀扩展线性支出系统估计值。其中,t值、R2、F值、D-W等模型拟合指数均在理想范围,拟合度较好,说明京津冀城镇居民各类体育消费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呈显著线性相关,收入对居民体育消费结构影响明显(表1、表2和表3)。
表1 北京市居民体育消费扩展线性支出系统估计值
表2 天津市居民体育消费扩展线性支出系统估计值
表3 河北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扩展线性支出系统估计值
2.1.1 京津冀城镇居民各类体育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比较 根据表1、表2和表3的数据可得表4。
表4 京津冀城镇居民各类体育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者对于某一或某类产品消费额的变化与消费者收入变化的比值,被用于描述随着收入变化消费者对某产品的消费额的变化幅度。当消费者对产品的消费额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或者减少而减少时,边际消费倾向为正;消费者对产品的消费额随着收入增加而减少或者减少而增加时,边际消费倾向为负;当消费者对某产品的消费额不随着收入改变而发生变化时,边际消费倾向为零。由表4可知,在增加收入的情况下,京津冀居民5项体育消费需求边际消费倾向均为正值,说明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体育消费的需求量随之增加,但不同地区侧重点有所不同。从横向上看,对比京津冀居民各项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可以看出,京津冀居民各项边际消费倾向的排序相同,由大到小依次为服装器械、培训健身、参与活动、食品饮料、报刊书籍,其中服装器械类数值远远高于其他各项,体现出京津冀区域乃至我国整体上都普遍存在的以“实物型体育消费”为主的体育消费结构特征,而体育产业最为发达的美国、英国和日本的体育消费支出模式却都以非物质实体用品为主,两者差异明显,凸显了我国居民体育消费结构有待升级的现状[5]。同时,体育产业发达国家的经验也值得借鉴,美国重视参与型体育消费支出与日本重视体育课程和教育娱乐费用支出的体育消费结构,都值得我国体育消费结构升级参考。从纵向上看,京津冀居民在各项体育消费边际消费倾向指数上存在差异。河北各项体育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远小于北京和天津的边际消费倾向,说明河北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意识薄弱。天津在体育服装器械、体育培训健身和参与体育活动上的边际消费倾向要高于北京,说明目前天津城镇居民对体育服装器械、体育培训健身和参与体育活动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居民对体育消费展现出极大的热情。而北京城镇居民可能由于生活压力较大和相对较少的闲暇时间等因素的影响,抑制了其体育消费需求。
2.1.2 京津冀城镇居民各类体育消费基本需求支出比较 综合表1、表2和表3的数据可得表5。由表5可知,各地区体育基本需求支出存在较大差异。从占比上来看,北京和天津城镇居民基本需求支出最高为体育培训健身,而河北省城镇居民基本需求支出最高为体育服装器械,说明目前河北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支出还是以基本的体育实物型消费为主,而北京、天津城镇居民已经出现以服务型消费为主的趋势。从各类体育消费基本需求支出占收入的比例来看,北京城镇居民在各项体育消费基本需求支出上远高于天津和河北,天津和河北则较为相近,说明北京城镇居民对各项体育消费的基本需求要高于天津和河北的居民,北京城镇居民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体育消费意识。
表5 京津冀城镇居民各类体育消费基本需求支出 元
2.1.3 京津冀城镇居民各类体育消费的弹性分析比较 根据公式(7)和(8)计算结果可得表6。从表6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京津冀居民各项体育消费需求收入弹性均小于1,说明目前京津冀居民对各类体育商品需求的增长率低于收入的增长率。根据消费支出的分类,京津冀城镇居民对体育报刊书籍消费的需求收入弹性都较低,分别为 0.29、0.36、0.27,表明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体育报刊书籍消费的需求量并没有明显上升。天津在各类体育消费需求收入弹性上均高于北京和河北,说明随着天津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与消费水平的提高,相比于北京和河北,居民将收入更多地用于体育消费,表现出更强的体育消费需求。河北只有参与体育活动的消费需求收入弹性大于北京,说明河北城镇居民随着收入的增加,对体育活动的需求逐渐升温,体育活动消费比其他体育消费形式有更大的发展潜力,是河北省拉动体育消费急需关注的市场。
表6 京津冀城镇居民各类体育消费需求收入弹性
同时,根据公式计算结果表明,各地各类消费的自价格弹性较大,交叉价格弹性较小,各项消费价格变动对其他类别的需求量基本没有影响(表7)。
表7 京津冀城镇居民各类体育消费需求的自价格弹性
由表7可知,在自价格弹性中,各项体育消费需求的自价格弹性均小于1,表明各类体育消费价格均有提升的空间。各地服装器械消费的自价格弹性明显大于其他各项消费,说明体育服装器械消费仍是居民主要关注的体育消费形式,由于其与普通服装间的可替代性,居民对其价格变动更为敏感。鉴于体育消费存在典型的棘轮效应,即在收入水平许可的条件下,人们一旦对自己健康的认识开始觉醒并自觉进入到持续体育运动人群,其体育消费将会变成一种习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很难轻易放弃[6]。结合前文中的基本消费需求和边际消费倾向数据,可知培训健身和参与体育活动消费这种服务型体育消费存在一定的价格瓶颈,即需要一定的收入水平为基础,但在达到收入水平的要求后,和体育报刊书籍、运动食品饮料消费一同体现出需求的刚性特点。同时,天津各项体育消费的自价格弹性明显高于北京和河北,体现出天津居民对体育需求更加敏感,体育消费更容易受到价格的影响。
体育消费活动与任何消费活动一样,都必须具备3个基本要素,即体育消费主体(体育消费者)、体育消费客体(体育消费内容)和体育消费环境。体育消费者在一定的消费环境下对体育消费内容进行消费。因此,从这3个要素上,分析产生京津冀区域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如此大差异的原因。
2.2.1 体育消费主体上收入和体育闲暇时间存在差距 经济收入直接关系着消费水平,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居民各项体育消费支出,从而影响体育消费的结构。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低收入的群体在体育消费中更为注重实惠和价格,与满足精神需求相比,会优先考虑生活需求;而高收入群体在强大经济实力的支持下,会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同时,增加精神层面的消费支出,追求生活品质,崇尚高档和个性化的体育产品和服务。故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将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对体育消费内容的选择,进而改变体育消费结构。本研究对京津冀不同地区的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调查显示,各地区体育消费支出内容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呈显著线性相关。而就目前京津冀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仅从人均可支配收入上来看,北京市居民5.3万元,天津市居民3.4万元,河北省城镇居民2.6万元的巨大差距,无疑造成了体育消费结构的差异。
消费者对体育消费的需求不仅需要可支配收入的保障,还需要闲暇时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居民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闲暇时间的不足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无疑限制了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从而制约了居民体育消费。
通过对京津冀城镇居民每周参与体育活动次数调查显示(图1),北京不参与体育活动的居民数量明显小于天津和河北。而每周参与3次及以上的居民情况是北京明显高于天津和河北,印证了闲暇时间对体育消费的约束力,北京相对较为均衡的消费结构与其居民相对较多的体育闲暇时间具有一定关系。同时,鉴于与《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提出的居民“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不少于3次”的巨大差距,京津冀城镇居民闲暇时间中用于体育的时间仍较为有限,大部分消费者会放弃服务性体育消费,选择实物性体育消费,从而制约了消费结构的优化。
图1 京津冀城镇居民每周参与体育活动次数
2.2.2 体育消费客体上消费内容趋同 消费结构的差异一方面来自收入的变化,另一方面来自消费者对消费客体的需要。体育消费内容选择上的多样性,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居民的体育需求,激发体育消费意识,而高附加值的体育消费项目,更能够推动体育消费结构升级。
通过对比京津冀城镇居民参与体育活动消费内容可以看出(图2),京津冀城镇居民参与各项体育活动的倾向基本相同。跑步和羽毛球是居民最广泛参与的体育活动的消费方式。篮球、乒乓球、登山、骑行在各地都有一定的普及,但各项消费内容的比例存在差异。在三大球、三小球项目上,北京居民的普及率要远高于天津和河北,这说明北京在普及传统球类项目上存在优势,使更多的居民能够参与到球类活动中。河北在骑行、拓展、登山、跑步项目的参与上高于北京和天津,体现出了河北的地缘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户外体育消费提供了支持;但同时广阔的面积和整体较低的GDP使得其在游泳项目的推广上不具有整体优势,导致游泳的普及上远低于北京和天津。天津在各项体育活动的参与上基本处在北京和河北之间,只有滑雪的参与率高于北京和河北,这可能和天津在地缘上更接近东北有关。
图2 近1年京津冀城镇居民参与体育活动消费内容
通过对比近1年京津冀城镇居民参与最多的体育活动可以看出(图3),京津冀城镇居民参与最多的体育活动中,前3项具有一致性,依次为跑步、羽毛球和篮球。结合近1年京津冀城镇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消费内容,表明这3项体育活动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京津冀城镇居民主要的体育活动方式。从居民对各项体育活动的选择情况来看,北京在乒乓球、网球项目的选择上明显高于天津和河北,天津在足球、游泳项目的选择上高于北京和河北,河北在登山和骑行项目的选择上高于北京和天津,说明京津冀地区城镇居民存在着各自不同的体育活动偏好。除去跑步、羽毛球、篮球外,北京城镇居民更倾向选择乒乓球和网球作为主要体育活动方式,天津倾向于足球和游泳,河北倾向于登山和骑行。
图3 近1年京津冀城镇居民参与最多的体育活动
综上所述,京津冀城镇居民在体育客体的选择上,虽然具有一定的差异,但主要项目高度趋同。相同的体育需求必然给供给带来压力,各资源要素必然顺着居民消费能力的高低向能够利润最大化的方向流动。优质资源的集中供给降低了其他地区体育客体的质量,抑制了居民体育消费需求增长。
2.2.3 体育消费环境上场地设施供给严重不足本文的体育消费环境,仅就体育消费的场地设施进行分析。通过影响体育消费者的消费质量和消费信心的建立,体育消费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消费者的体育消费偏好。而作为评价消费环境的硬性指标,基础设施的好坏会直接反应居民体育消费的效率和效果,供给不足更可能会抑制消费者的体育需求。根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表8),在总数上,河北作为一个省,拥有最多的体育场地(64770个)。北京在体育场地的供给上全面优于天津,特别在室内体育场地的建设上,还超过了河北达到3587个。在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上,由大到小依次为北京人均2.25m2、天津人均2.12m2、河北人均1.39 m2。可以看出,北京和天津人均场地面积差距不大,河北明显低于北京和天津。对比美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约为15 m2,日本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约为19 m2,京津冀区域在体育场地的供给上存在供给严重不足的问题。巨大的场地缺口致使即使京津冀人均场地面积差距较小,也会对居民体育消费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
表8 京津冀体育场地现状
1)收入水平是影响区域内体育消费结构的重要因素。居民经济收入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体育消费。虽然京津冀各地区体育消费都展现出: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体育消费的需求量随之增加;但不同地区由于各类资源上的差异,收入的影响效果不同。
2)根据对比分析调查数据,京津冀各地城镇居民展现出不同的体育消费结构:北京城镇居民在体育消费结构上已经呈现出以服务型消费为主的特征;居民形成了一定的体育消费意识,对体育消费的基本需求明显高于京津冀其他地区,而高基本需求和中消费需求收入弹性则是北京城镇居民体育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的表现。天津城镇居民在体育消费结构上正在由实物型体育消费为主向服务型消费为主转变的过程中,且两者差距不大。体育的高需求收入弹性和中基本需求并不是居民不需要这些方面的消费,而是收入水平不允许。并且天津居民体育消费需求更加旺盛,在消费结构升级上存在极大潜力;河北城镇居民在体育消费上仍处于以实物型体育消费为主:无论是体育消费基本需求支出、边际消费倾向,还是体育消费需求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都低于北京和天津。居民体育消费意识薄弱,体育产业发展迟缓。无论北京、天津还是河北,与体育消费市场发达的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家相比,服务型体育消费都严重不足。
3)除去体育服装器械的消费,各类体育消费需求收入弹性与自价格弹性的双低体现出京津冀区域乃至我国体育消费市场的独特特征。一方面,居民整体体育消费意识薄弱,当前收入下,由于社会交际与衣食住行等消费的“刚需”,大部分居民不愿意也没有能力增加体育方面的消费;另一方面,已经形成一定体育消费习惯的居民,体育消费较为稳定,体现出典型的棘轮效应。
4)京津冀城镇居民在体育消费结构上存在巨大差距的主要原因为体育消费主体上,收入和体育闲暇时间存在差距;体育消费客体上,体育消费内容受地缘、文化影响存在差异,但主要消费内容趋同;体育消费环境上,场地设施供给严重不足。
1)缩小体育消费主体差距。增加收入,加强引导,提高居民体育消费需求。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本地经济,提高居民收入,缩小北京、天津和河北居民在收入上的差距。建立京津冀体育运动协会联盟,联手承接大型体育赛事,发扬本地特色体育活动和赛事,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各项目协会的作用,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等以提高居民体育消费意识,促进体育消费观念转变,从而引导消费者增加体育闲暇时间。
2)体育消费客体差异化发展。因地制宜,规划符合当地体育消费需求与资源特色的体育产业结构,既要消除内容趋同的问题,又要体现出资源配置的长效机制。建议各地有关部门通力合作,规划各地体育产业格局,去腐留新,突出各地在体育客体上的优势内容。在体育消费需求的引导下,充分挖掘居民对体育高端化与大众化、专业化和生活化、个性化与社会化的需求,拉动相关体育产业发展,促进居民体育消费结构升级。
3)体育消费环境融合。体育供给紧缺且短期难以改善是京津冀居民不得不面对的体育消费环境。在此基础上,加强各地交流,实现信息互通,既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也有利于各地居民准确把握体育消费市场情况,选择合意的体育消费内容,促进体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构建更为合理的消费大环境。因此,应促进京津冀各地体育消费市场互通,加强互联网合作,推进区域智慧体育消费建设,创新服务与管理模式,营造便捷与智能的体育消费大市场。借助互联网技术,搭建三地智慧体育资源交流展示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和营销平台等智慧平台。构建京津冀全民体育资源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和管理平台,推进科学的体育消费引导、场地设施更新、体育产品创新、体育产业理论研究与应用等方面的服务,使京津冀地区的居民共享体育服务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