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 “教育云”平台,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2018-12-20 10:52东莞市南城阳光第二小学胡肖媚
师道(教研) 2018年12期
关键词:铺面顶点长方体

文/东莞市南城阳光第二小学 胡肖媚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教育云”的推广,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笔者通过几年的研磨积累,初步形成了基于“教育云”下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新模式:课前自主学习,建立初级认知——课中深度探究,形成高阶思维——课后精准辅导,实现个性化发展。下面以 《长方体的认识》一课为例阐述构建的过程。

一、课前自主学习,建立初级认知

1.预习课本,观看微课

学生在自学阅读理解教材有了初步感知后,再借助微课从原有认知出发,理解面、棱、顶点的基本概念,最后通过数一数、摸一摸、量一量等活动,观察发现长方体的基本特征,突出重点、淡化难点,为利用特征搭建长方体做好准备。

2.完成导学案

在长方体中,面与面相交的线段叫 ( ),棱和棱的交点叫作( )。

每个长方体有 ( )个面,( )条棱, ( )个顶点。

长方体一般是由 ( )个长方形 (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 ( ),相对的棱长度 ( )。

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作长方体的 ( )、( )、 ( )。

3.开展网络学习空间讨论评价

学生根据导学案的要求,录制介绍长方体的视频或语音上传到“教育云”学习空间,借助信息化平台实现师生互评、生生互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为课堂的深度学习做好铺垫。

4.依据学情调整课堂学习重点

通过大数据了解到,学生初步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基本特征,但对长方体的棱长如何分组,每个面对应的长和宽不够清晰,对长方体本质特征理解不够深刻。笔者马上调整了原有的教学方案,把重点放在面、棱特征的深度挖掘上,在课堂的探究中安排了搭建长方体框架和铺面两个操作活动。

二、课中深度探究,形成高阶思维

1.课初交流,初步感知

课初回顾自学,唤醒记忆,检测自学成果,学生拿着长方体一边数一边说出面、棱、顶点的特征。老师利用平台大数据的统计及学生反馈,整理学生自学难点,帮助学生明确课堂要解决什么问题,实现以学定教。

2.深度学习,挖掘本质

活动一:搭建长方体框架

课堂中为学生提供不同规格的小棒:12cm的4根、8cm的5根、4cm的8根、3cm的2根,要求学生先选择合适的小棒再搭建成长方体。

在选材过程中让学生初步体现长方体同一方向的四条棱长度相等,在搭建长方体框架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认识,对于长方体棱的特征:12条棱可以分为三组,每组四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留下深刻的印象。

活动二:给长方体框架铺面

为学生提供不同规格的面,要求学生先选择合适的面再把长方体铺好。

让学生在选择对应的面与铺面的过程中发现长方体的面也可以分为三组,每组两个,每组相对的面的长和宽是相等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规格 1 2 c m×8 c m 1 2 c m×4 c m 8 c m×4 c m 4 c m×4 c m个数

三、课后精准辅导,促进个性化发展

1.学习反思

学生回顾课堂的学习过程,将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不明白的问题写下来,上传到平台学习空间,全班互动交流、师生评价,促进学生善于反思和总结的良好习惯。

2.分层辅导

根据学生的反思,笔者发现学生主要存在以下的困难:①对长方体棱的分组理解有困难,不会计算棱长总和;②出现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找不到每个面对应的长和宽的情况。

针对以上两种情况的学困生,笔者为学生量身定制微课和习题讲解,通过云平台推送给他们,实现精准辅导。例如布置学生说说先纸巾盒各个面是什么形状;每个面对应的长和宽是多少;面积怎么算。

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布置发展性练习和视频讲解,支持个性化学习。例如出示一座艺术楼的长、宽、高,要求在四周装上彩灯(地面的四边不装),让学生计算至少需要多长的彩灯线。

通过与 “教育云”的深度融合,改变了过去把教学内容集中在课堂学习的现状,把学习过程延伸为 “课前导学、课中合学、课后助学”的学习链,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学方式,更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铺面顶点长方体
过非等腰锐角三角形顶点和垂心的圆的性质及应用(下)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基于图像识别的道路铺面破坏研究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矿区铁路道口铺面的选择应用
关于顶点染色的一个猜想
港口沥青铺面创新设计与应用研究
抓不变量巧解题
柔性基层预制块铺面永久变形的环道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