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茂真 吴琦欣 年云鹏 张秉政 俞婷 黄黎敏 吴能简 邹宇量
1深圳市坪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深圳 518100)
2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成都 610000)
3武汉大学健康学院(武汉 430071)
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报道,长期缺乏身体活动是全球第4大死亡风险因素,每年约320万人因缺乏身体活动而死亡[1]。大量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也已证实,身体活动不足与一些重要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身体活动可分为职业性、交通性、家务性和休闲性4种,其中,休闲性身体活动(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ies,LTPA)是全身性的协调活动,更有利于健康。同时,其可调节幅度也最大,是身体活动促进和干预的重点[3]。而休闲性步行(leisure-time walking,LTW)和中高强度休闲性身体活动(physical activity moderate and vigorous intensity,MVPA)作为休闲性身体活动的主要类型,在居民休闲性身体活动中占据重要比例,成为研究和干预的重点[4]。建成环境对休闲性身体活动的影响研究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但国内相关研究较少[5]。为了解居民休闲性身体活动现状,分析建成环境对居民休闲性步行和休闲性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的影响,本研究对深圳市坪山区居民开展身体活动问卷调查,为制定身体活动指南和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坪山区16个社区随机抽取其中6个社区,分别为六联、坪山、江岭、龙田、沙田、碧岭社区,每个社区随机抽取150户,每户家庭按照KISH表法[6]随机抽取1名18~69岁的居民进行调查。共调查1002人,根据数据清理原则[7]核查,共获得有效问卷986份,有效回收率98.40%。
采用基本情况调查表、简约版步行环境量表[8](ab⁃breviated-neighborhood environment walkability scale,ANEWS)和国际身体活动量表[9](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IPAQ),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进行入户调查。基本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和职业等人口学资料;简约版步行环境量表从配套生活设置便利情况、道路情况、环境美化情况等方面对居民居住周围的环境状况进行调查[10],每个条目按照1~5级进行评分,得分越高表示感知到的周围环境状况越好;采用国际身体活动量表询问个体过去7天内与休闲相关的身体活动的1周频率(d/w)和每天累计时间(min/d)。
1.3.1 身体活动水平赋值和分组
参考WHO《身体活动IPAQ数据处理与分析指南》以及我国学者吕筠[11]等建议的计算原则,采用代谢当量(metabolic equivalents,METs)为不同身体活动赋值:步行的MET赋值为3.3,中等强度活动的赋值为4.0,高强度活动的赋值为8.0。身体活动量(MET-min)=MET×每周活动天数(d)×每天活动时间(min)。
1.3.2 数据的清理及截断
将各项活动每天累计时间转化为分钟之后对数据做如下清理:①任何活动频率或时间数据有缺失者不纳入分析;②剔除1天内各项身体活动时间之和多于960 min(16 h)的记录(8 h睡眠时间之外时间总和);③每次活动持续时间低于10 min的,重新编码为0,不参与计算活动量。
对异常高值进行截断处理,截断原则如下:①规定个体报告的任何一项活动的每天时间超过3 h,则按180 min进行第一次截断处理,这样可以避免将某些单日活动时间异常的个体错误地分到活跃组;②按照原则1,允许每种强度的体力活动每周最多报告21 h(1260 min)。所以,相同强度的各项活动的每周累计时间超过1260 min,则将该强度活动的每周累计时间按照1260 min进行第二次截断。截断处理的目的是避免异常高值影响个体身体活动水平的正确划分和评估。
按照《中国成人身体活动指南》[12]和相关文献[13]建议,将居民休闲性步行和中高强度休闲性身体活动分为活跃和不活跃两组,满足以下标准任意一条即为活跃,否则为不活跃。①每周不少于3天的高强度身体活动,每天不少于20分钟;②每周不少于5天的中等强度身体活动或休闲性步行,每次不少于30分钟。
1.3.3 统计学分析
采用Epidata3.1进行问卷的平行双录入和核查,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不同特征人群休闲性步行和中高强度休闲性身体活动活跃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活跃组和不活跃组不同环境维度得分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休闲性步行和中高强度休闲性身体活动活跃的影响因素,假设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α=0.05。
本研究共调查1002人,根据数据清理原则核查,共获得有效问卷986份。其中,男性460人(46.65%),女性526人(53.35%);年龄18~69岁,平均年龄40.70±12.26岁。居住年限以5年以上为主,占63.39%。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等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986例研究对象中,休闲性步行活跃人数204人(20.69%),中高强度休闲性身体活动活跃人数116人(11.76%)。对不同特征居民休闲性步行和中高强度休闲性身体活动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人群休闲性步行活跃水平有统计学差异(χ2=4.988,P=0.027<0.05),不同年龄、不同文化水平和不同职业休闲性步行和中高强度休闲性身体活动活跃水平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对不同身体活动水平各维度环境变量得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休闲性步行活跃居民和不活跃居民在配套设施、道路情况、环境美化情况、交通情况、锻炼设施可及性以及治安情况方面得分均有显著性差异;中高强度休闲性身体活动活跃居民与不活跃居民在配套设施、道路情况、环境美化情况、锻炼设施可及性以及治安情况方面得分均有显著性差异,见表3。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休闲性步行和中高强度休闲性身体活动活跃的影响因素。控制了性别、年龄、学历和职业之后的分析结果显示:环境美化情况(OR=1.694,95%CI:1.351~2.123)、、道路情况(OR=2.222,95%CI:1.637~3.061)和交通情况(OR=2.858,95%CI:2.062~3.962)越好,休闲性步行活跃的可能性越高;对于中高强度休闲性身体活动来说,环境美化情况(OR=2.173,95%CI:1.657~2.851)和锻炼设施的可及性(OR=2.006,95%CI:1.485~2.711)越好,中高强度休闲性身体活动活跃的可能性越高,见表4。
表2 不同特征居民休闲性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注: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3 不同身体活动水平得分比较
表4 建成环境对休闲性身体活动影响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休闲性身体活动是指在工作、学习之余,以休闲、健身为主要目的的身体活动,包括诸如体育锻炼、娱乐活动等[14]。作为身体活动分类中可调节性和可干预性最大的组成部分,休闲性身体活动是身体活动促进和干预的重点。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深圳市坪山区18~69岁居民中,休闲性步行活跃人数204人(20.69%),中高强度休闲性身体活动活跃人数116人(11.94%),休闲性身体活动水平整体较低。坪山区作为深圳产业新区,务工流动人口较多,这部分人群往往从事较长时间的职业活动,职业性身体活动占比较大,静坐时间长,休闲性身体活动不足[15]。不同人口学特征居民休闲性身体活动水平不同,女性、高年龄人群和第三类无业、家务、退休人群以及高学历人群休闲性活动活跃比例最高。高年龄和第三类职业人群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开展休闲性身体活动,而女性和高学历人群相比于男性以及低学历人群,休闲锻炼意识和健康意识更强,休闲性身体活动也更加活跃。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休闲性身体活动与建成环境存在相关性,休闲性不同活跃特征居民周围建成环境得分存在统计学差异。环境的美化情况是指居民对居住周围自然环境、公共绿道美化情况以及环境舒适程度的主观感受[16]。有研究表明周边环境美化好不利于身体活动[17],主要原因是环境美化情况好的地方,其混合土地利用情况可能会趋于不便利,道路的连接性也会变差[18]。本研究表明,美化的周围建成环境对提高居民休闲性步行和中高强度休闲性身体活动都有促进作用,这与黄晓霞[19]在上海闵行区的研究结果类似,这可能是因为在国内城区,混合土地利用情况一般比较高,当居民感知到周围环境美好时,其更有可能在闲暇时间去步行或者进行活动。道路情况对于休闲性步行具有促进作用,当居民感知到周围道路绿化、卫生、照明和平整综合情况较好时,其更有可能开展休闲性步行活动[20]。也有学者[21]提出,采用可步行性指数(walk⁃ability index)来总体描述周边环境和道路状况,周围建成环境美化情况、道路情况越好时,可步行指数越高,当居民感知其周边环境的可步行性指数越高,其通过加速度计客观测量的中高强度休闲性身体活动水平会越高,在交通行程中的步行和骑自行车时间也会越长,会进行更多的闲暇时间体力活动。提高社区周围建成环境的美化程度、道路绿化卫生照明状况,保持环境卫生,建设城市公共绿道不仅对于提高一个城市的美化程度意义重大,对于提高居民休闲性身体活动的参与率也有重要意义。交通情况也是休闲性步行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与Inoue[22]等研究发现类似,周围交通情况更好、交通安全性更高,更有利于居民闲暇时间步行活动的开展。深圳市坪山区属于产业新区,流动人口众多,人口集中居住在出租屋小区,这些地方往往交通状况较差,交通情况很大程度阻碍了居民在社区周围的休闲性步行。另外,居住周围锻炼场所和设施的可及性对于高强度的休闲性身体活动有促进作用,当周围公共健身器材、室内外健身场所可及性较高时,居民开展中高强度休闲性活动的可能性更大。
本研究采用问卷形式调查居民对周围建成环境的主观感受,分析显示居住周围环境与休闲性身体活动水平呈正相关。然而,除了建成环境,个体主观信念以及周围人际支持对休闲性身体活动水平也有重要影响[23],身体活动的干预应该采取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措施,以促进居民休闲性身体活动水平。另外,本研究仅采用IPAQ问卷这一主观测量方法调查居民身体活动的水平,对周围环境的测量也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调查虽然有其易于实施、可以获得个体主观感受数据的优势,但也存在着数据不够准确客观的缺点。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在众多领域的推广,利用GIS[24]和GPS[25]技术客观测量周围环境指标也得到广泛研究。相比于问卷调查,GIS技术可以概念化一系列图层信息(道路网格、土地利用等)[26],得出更加客观的研究结果。对于身体活动的测量,越来越多的研究也倾向于采用问卷调查和加速度计客观测量相结合的方式,以获得更加准确完整的个体身体活动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