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探析

2018-12-19 11:20苏楠刘丽容
青年与社会 2018年27期
关键词:政治认同微时代大学生

苏楠 刘丽容

摘 要:政治认同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增强大学生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微时代所带来的海量信息和超越时空的服务,给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也蕴含着挑战,与时俱进改进和创新教育方法,是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面临的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微时代;政治认同;大学生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各种以“微”字开头的新鲜事物,如微信、微博、微小说、微电影、微公益等,如雨后春笋不断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当今社会进入了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向用户提供海量信息和超越时空的服务的时代,即微时代。微时代的到来,对于思想活跃、易接受新鲜事物、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的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对其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等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教育而言,微时代的信息传播和服务既对其带来机遇,也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冲击,对其政治认同观念和行为造成消极影响,探讨微时代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状并探索积极有效的教育应对策略无疑具有深远意义。

一、政治认同及政治认同教育

西方政治学理论发展的比较全面和系统,其中对政治认同的研究也是比较完备的。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指出:“一种政体如果要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必须使全邦各部分(各阶级)的人民都能参加而怀抱着让它存在和延续的意愿。”

在西方,最早对政治认同概念进行详细界定的是美国政治学家罗森堡姆,他在1976年出版的《政治文化》一书中将政治认同界定为:“一个人感觉他属于什么政治单位(国家、民族、城镇、区域),地理区域和团体,在某些重要的主观意识上,此是他自己的社会认同的一部分,特别地,这些认同包括那些他感觉要强烈效忠、尽义务或者责任的单位和团体。”西方对政治认同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很多,政治认同被当作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国也有很多对于政治认同的研究,比如方旭光认为“政治认同可以从多个维度来产生:对政治价值的认同(理念、信仰、主张等),对政治實体的认同(国家、政党、政府等),对政治工具的认同(法律、政策等),对政治效能的认同(公平、效率等)等。”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卷》把政治认同定义为:“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是把社会成员组织在一起的重要凝聚力量。”

基于这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结合中国社会实际,对大学生进行政治认同教育要包含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对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文化的认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对党和政府执政实践的认同等多个方面。

二、微时代给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带来的双重影响

概括来讲,微时代下信息传播具有以下特征:来源多元繁杂、传播快速广泛、互动交流随意任性、传播内容即时平等。这种状况给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既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机遇

1.使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更加即时快速。教育者可以利用微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即时有效的向大学生传播政治事件,将理性分析及时被大学生所关注,特别是被大学生广泛关注的热点事件要积极为其答疑解惑,使大学生获得正确的政治认知,从而增强其政治认同感。

2.使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途径多样化。传统的政治认同教育主要是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以课堂教学、专家讲座、学生活动方式为主,而在微时代大学生通过新媒体,就可以获取海量信息及时了解海内外重大政治事件、社会热点等,还可以与他人互动评论,自由便捷。教育者可以利用新媒体对学生开展教育,并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努力让每个大学生都成为正确政治信息的传递者。

(二)挑战

1.影响了主流思想传播

基于网络信息传播的匿名性,让人们不用过分担心身份被曝光,所以发表言论随心所欲,而网络监管的难度又比较大,难以面面俱到。目前互联网上充斥着很多虚假甚至反动的垃圾信息,散布信息的人多是对社会不满或者充满负能量的人群,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主流思想,导致在思想上出现政治认同的偏差。

2.增加了教育难度

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政治参与空间,利用网络进行政治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也比较高,而网络信息传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接收他人的信息,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时期的大学生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比如拆迁伤亡事件、贪腐行为及雷人话语等频繁出现,这就更增加了对大学生进行政治认同教育的难度。

三、微时代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效果的路径探索

时代的发展永远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若想在微时代更好的开展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工作,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利用微时代的特点,加强教育能力更新教育方法,多管齐下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教育工作创造有利的环境,提升教育的实效性。

(一)建立健全网络监管机制

网络监管的难度比较大,但这又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关口,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所面临的网络信息环境的好坏,影响着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效果。政府主管部门、网络运营商、媒体、高校管理者等都应重视网络监管的问题,及时掌握网络舆情过滤不良信息,回应热点事件,为大学生创建良好的网络环境。

(二)积极拓展教育载体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要紧抓网络阵地建设,积极与各种非主流势力斗争。新媒体技术对现代时间与空间的突破,使得青少年学生接受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使传统德育由“平面化”向“立体化”转变。因此,高校应该强化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载体建设,结合实际优化微博、微信沟通载体、开发微课、微电影传播载体、打造微公益实践载体;加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网络资源建设,建立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数据库、开发微应用,普及政治认同理论知识,引导学生逐步实现政治认同的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转化,并自觉外化为自身行为指南;逐步尝试扩大校内民主政治参与、构建网络互动平台、拓展教育基地等,强化政治认同;借助大学生党员的力量使其及时用正确、理性的态度引导大家正确认识、合理表达,进而达到政治认同教育朋辈互促的目的。

(三)提高教育者素质

对大学生进行政治认同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责任,而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微时代背景下,教师既要提高专业素养,进一步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更要提高个人政治道德修养,面对纷争的新媒体环境在坚定自身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的思想认识。要努力加强大学生微时代理性批判能力的培养,培养大学生树立扬弃的理性思维,明辨是非黑白;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和政治素质,提高政治鉴别力;要能够做到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的社会比较,树立“四个自信”。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大学生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其价值观念、理想信念、道德观念状况尤为重要。在新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感和政治辨别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89.

[2] [美]罗森堡姆.政治文化[M].台北:桂冠图书有限公司版,1984:6.

[3] 方旭光.政治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取向[J].思想理论教育,2006(1).

[4] 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01.

[5] 易连去,兰英.新媒体时代学校德育面临的危机及应对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0(4).

[6]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

基金项目:本文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重点课题《微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研究》(课题编号2016a1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苏楠(1987- ),女,河南许昌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刘丽容(1983- ),女,湖北大冶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伦理思想研究。

猜你喜欢
政治认同微时代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