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公费定向师范生中职阶段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

2018-12-19 11:20谢炎伶尹季
青年与社会 2018年27期
关键词:人格教育语文教学

谢炎伶 尹季

摘 要:中职阶段的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而人格教育是中职阶段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本文从中职阶段学生的基本情况、语文教学的基本现状、人格教育的重要性、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的优势以及如何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格教育优势等几方面入手,探讨中职阶段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希望能为奋斗在中职语文课堂上的语文教师在实施人格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公费师范生;语文教学;人格教育

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培养初中教师的六年制公费定向师范生,是一种全新的师范教育模式,为了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农村学生受教育水平,湖南省于2015年开始实施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农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衡阳师范学院成为了该项目的承担者,这对于师范教育来说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也让人才的全面培养有了新的可能。笔者在该项目中承担了衡阳师范学院中职阶段的语文教学任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农村初中教师公费定向师范生(下文简称公费师范生)在语文学习以及人格形成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一直在思考,在公费师范生升学压力大幅减少的情况下,能否抛弃传统的应试教育,从传统语文教育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健康人格的养成教育呢?在传统语文教育中,由于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往往忽视语文教材中关于人格教育的内容,忘记了语文教学本来就具备了人格教育的优势。

公费师范生这一群体本身就具有“三多一少”的特征,即农村学生多、非独生子女多、少数民族学生多、富裕家庭少。经调查发现,这些来自农村的孩子基本上都是非独生子女,其中家庭不富裕的比例高达百分之六十多,还有百分之二十多是来自非常贫困的家庭。很多学生家庭成分也比较复杂,很多学生都是留守儿童、来自单亲家庭、或者家庭成员有重大的健康问题。有很多学生选择成为公费师范生的原因是为了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在这样的家庭成长的孩子很多都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关怀,甚至有可能连温饱都成问题,更谈不上健全人格的培养。加之现在社会上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渗透,比如说拜金主义、利益至上主义,甚至是现在学生经常看的抖音、快手等播放软件,经常玩的各种血腥残暴又耗时的游戏等,都给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带来负面影响。这些外在因素造成公费师范生很大一部分都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心理问题和精神压力。很多学生表现出心理承受能力差、对有意义的事情提不起兴趣、不分美丑、不辨善恶等状态。然而社会需要人格培养,特别是对于以后要走上讲台教书育人的公费师范生来说,拥有健全的人格显得尤为重要,重视人格教育是学校向农村输送健全人才的必然选择。可以说对于公费师范生来说注重人格教育的培养已经到了不得不实行的地步。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这一学科不能单纯定性为工具学科,而要认识到其人文性的一面,这就使得语文学科在实施人格教育方面无疑是更具优势的。在中职阶段的培养中,语文这一学科在所有学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在中职阶段能够发挥好语文教育的功能,不单是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而且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中职阶段学生的入学年龄往往是十五六岁,年龄偏小,而中职阶段又是区别于大学和高中教育的特殊阶段,对待中职生这样的一个特殊群体,我们更应该关心其心理状况。这个年龄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的心智水平走向成熟,认知逐步提高,人格逐渐走向独立,在中职阶段利用语文学科塑造人格的优势,完成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是语文教学应当承担的使命。那么我们如何发挥中职阶段语文教学的人格教育优势呢?恐怕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加强中职阶段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语文课程应当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汇集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民族文化和历史知识丰富,是哲学和艺术的有机统一体。近些年来语文教育一直有偏离传统文化的趋势,越来越重视分数,重视应试教育而忽略了文化的深层意义,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学生人格的养成。这不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影响了优秀文化的传播和健康人格的养成。针对这样的现象,特别是现在社会上错误价值观的渗透和崇洋媚外风气的影响,中职语文教育一定要加入优秀的文化传统,将我国优秀的民族精神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深刻的了解我们的民族精神,从而激发他们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热情,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拥有健康健全的人格,成为我国文化崛起的坚实力量。

中职语文教材里的内容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教材里面的每一篇课文都兼顾了文学作品的质与美,都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语文这一学科是最具有民族性的学科,也只有语文能够肩负起塑造民族人格这一使命。因此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挖课本中每一篇课文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因素,把讲课的中心转移到传统文化上来,重视分析课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观念、文章的文学底蕴、以及文化教育上来,要从文章所包含的思想、文化传统、民族心理、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挖掘更深层次的内容,以便能让学生接受更多的文化熏陶。找到传统文化与课本知识的融合点,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有意识的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渗透到教学之中,自然而然的做好公费师范生民族人格的建立和提升。例如講到《师说》可以从作品中提出的疑问入手,提炼出我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从师学习的风尚、原则、重要性等等,让学生了解到我国从古至今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在讲到《劝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人是如何好学的,以及学习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明白知识的重要性,而不是因为作为公费生升学压力小,对学习产生倦怠情绪,从而耗费自己的青春。在讲到《废墟的召唤》时,可以提出问题,作者到底是要召唤什么?从而引起学生深思,让学生牢记历史的耻辱,“凭吊一段凝固的历史”,并且意识到改造这一历史,是中华民族每个人的责任,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学习《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可以提问,如“文章体现了哪些传统文化”,然后在课文讲解中穿插答案,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在讲到苏轼、辛弃疾词的时候让学生体会豪放词的洒脱、豪迈,体会词人诗词中所蕴含的报国热情和国家荣誉感。在讲到《恰同学少年》时可以让学生将文中人物和自己对比,看看那个时代的青年学生挥斥方遒的精神面貌和对国家民族的热情。在教学《鸿门宴》的时候,可以通过对各个人物和相关历史事件的介绍,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内在涵义,体会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

中职语文课文从立意上来看更注重的是民族人格的培养、正确三观的建立,笔者认为是非常合适的,从应试教育逐渐转变为人格教育,这一点对于公费师范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的按照应试教育要求来上课,分析作品的生字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手法等等是不合适的。语文教学最终要落脚到民族人格的培养和提升上来,这才是中职语文教学的目的。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只依靠课堂教学无法让学生体会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也不能很好的扩展学生的眼界。因此要鼓励学生多看多阅读、多思考,激发他们了解优秀文化的兴趣,从而建立自己的三观体系,自发抵制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

二、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让学生享受语文

被选入中职语文教材里的文章都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在内容上做到了新颖又深刻;在情节的安排上往往能做到曲折波澜,避免了一些文学作品的平铺直叙,这样的文学作品特别受青少年的欢迎,更容易勾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毕竟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堂的教学其实不应该是古板的,教师应该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借助文章中某些具有感染力、学生感兴趣的情节或者话题展开讨论,来消除学生某些不健康的心理,帮助学生不断调节自身的心理状态,最终使学生变得积极自信,能够明善恶、辨美丑。比如说讲授《情人节的玫瑰绽开在教室里》和《爱情诗二首》时跟学生探讨爱情,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正处在情窦初开的年龄阶段,对爱情有着期许和好奇,与其遮遮掩掩不如结合相关的课文给他们建立健康的爱情观。如上语文实践课《抓住自己的美丽》时,通过给自己设计形象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而不被一些“潮流风尚”带偏。上到口语交流课《演讲》的时候可以播放一些优秀的演讲片段,这些视频都是学生喜欢看的,他们看过之后会思考,从而影响学生的三观,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

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写作课,也应该是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鼓励学生写真话、抒真情。在作文和日记中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写出新意,而不是按照传统的作文写作给学生提供固定的写作模式,给学生定好框架,甚至让学生照背范文。应该让学生对阅读和写作真正提起兴趣,而不是说到语文就皱眉头。公费师范生入学之前的语文技能训练应该是比较全面的,然而他们的阅读和作文水平却不高,往往是因为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很多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低下、精神空间狭隘,很多学生更是因为应试教育模式对语文这一学科完全提不起兴趣。故阅读的时候理解不了作品的精神内核,写作文的时候无病呻吟,缺乏真情实感,矫揉造作。我们常说“文如其人”,“语文就是做人”,要作文必先学会做人,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要从知识本位朝注重人性和人格的培养转变,提高中职阶段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便是这一切的基础。

笔者跟很多公费师范生沟通过,很多学生一拿到教材最喜欢看的便是语文书,他们常常会被书中的人物和情节故事吸引,按理说这是语文学科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最大优势和契机。甚至有个同学说,当他看到某篇文章的时候曾泪流满面,被书中的故事深深的打动了,于是抱着一腔热情期待老师上课的时候讲解这篇文章。可当老师按照讲解生字词、分析文章的结构、中心思想、全文主旨、艺术手法这一套程序走下来之后,他顿时觉得这篇文章索然无味了,再也找不回当初的感动。这个现象是非常值得我们反思的,很多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就是这么被抹杀掉的。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就应该完成从教师主体到学生主体的转变,关注学生的感受,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多思考、多表达,要抛弃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要想真正的把人格教育渗透到每一篇作品之中,学生自己的感悟是最重要的。语文教师也不能拘泥于传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做到学识渊博,要吃透教材,要有创新意识。比如说在学习《雷雨》时对周朴园这一形象的分析有没有其他的解读?传统教学都认为这是一个自私、残忍、虚伪、唯利是图的小人,但是坏人就一定是坏到底的吗?他对侍萍的感情就一点都不真实吗?那侍萍的两个孩子是怎么来的?下雨关窗的习惯为什么持续这么多年?袖口绣着梅花的衬衫为什么还没有丢掉?这些都是可以在课堂上分析和讨论的。通过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可以让他们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通过对人物和事件不同角度的分析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养成学生自己思考的习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全面的看待事物,明善恶、辨美丑,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

语文课文为什么很多使我们澎湃不已呢?为什么又有很多使我们黯然神伤呢?为什么还有很多使我们愉悦开心呢?正是因为这些文章的语言是那么的优美、情感是那么的真挚!这样的文章必定会唤起学生情感和思想的共鸣,所以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愉悦的,应该在给学生带来阅读享受的同时撞击人性中最隐秘而又最重要的地带,拷问学生的内心深处,震撼学生的灵魂深处,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健康的精神面貌。

三、走向课堂之外,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语文人格教育不仅是语文的大教育,更是大的语文的教育。”语文的大教育不仅有现实性的教育价值功能,还具有超现实的教育价值功能。而大语文的教育更多的是展示教育的广阔视野,根据这点,可以看出语文人格教育包含的内容有生存教育、终身教育和人生教育。这就是说语文教育其实是从刚出生甚至是从娘胎里就开始了,并且永远不会结束。语文学习其实是贯穿人的一生的,中职阶段的语文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学校的语文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前提,语文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习现有的语文知识,还要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我们不能只看到某个阶段取得的某些成就,即某阶段语文素养的提高,而要考虑到有些发展仍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我们这方面语文教学的前瞻性远远不够。

学习语文的基本目的就是能够很好的运用语文,而在语文教学中加入人格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在以后的现实生活中能够更好更高质量的生活下去。因此中职阶段的语文教学不能空泛,而应该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语文教学要结合学生在实践过程的需要来组织,要让学生实实在在的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绝不只是让学生掌握每篇文章的每个知识点,了解段落大意,不应该是让学生机械的学习书本知识。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仅仅学到课文中的知识,更要让他们掌握学习语文的能力,能够学以致用,为今后的终身学习提供帮助,这才是成功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一方面使学生学到文化知识,更应该使学生能将学习的知识转化为能够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或者成就感,感受到现实生活的美好,并对未来生活充满着憧憬,这样的语文教育才是对学生负责。

总而言之,语文人格教育既是一场生存的教育,又是一场人生的教育,最终是为提升青少年学生的人格为终极目标的。人格教育是中职阶段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知道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不可磨灭,要在中职阶段的语文教学中真正落实人格教育,还需要我们的教师加倍努力,树立新的教学观,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并且发挥教师自身的人格价值,最终在教学实践中健全学生的人格。

参考文献

[1] 胡久华,魏锐,申秀民,朱鹏琼.免费师范生的成长发展及培养[J].北京:中国教师,2013,2013(7):34-36.

[2] 张嘉玮.高中生心理发展特點[M].哈尔滨:东北师范大学出版,1999:116.

[3] 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6.

猜你喜欢
人格教育语文教学
幼儿健康心理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策略探究
浅论小说教学对于中学生人格塑造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