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2018-12-19 11:20刘澍声
青年与社会 2018年27期
关键词:课程优化早期教育敬爱

摘 要:小学及前此阶段的教育是广义的“早期教育”,其最重要之点是学习兴趣的培养,趣味的引导。小学阶段学生对教师是真正的“敬”“爱”。大专层次师范教育小教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全科教师”最适合小学教育特点,最符合学生对教师角色的愿景预期。培养全科教师,优化课程体系,应该强化通识教育、强化教育教法课程、强化教学基本功课程。

关键词:早期教育;敬爱;趣味;全科教师;课程优化

一、教育与早期教育

人的成长本质上是人的社会化,是人的“文”化,是学以成“人”。2018年8月13日上午,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开幕式在中国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是拥有一百多年传统的全球最大规模哲学会议第一次来到中国,全球121个国家和地区的哲学家及哲学爱好者将参加600多场会议、报告和讲座,是第一次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学术框架为基础设定主题,由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和北京大学共同主办,主题是“学以成人”(Learning to Be Human)。

教育无疑是使人成为人之使命的关键担当者。

教育的针对性缘于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不言而喻,小学及此前阶段的儿童,心无定准,意无固必,是其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最佳阶段,更是儿童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养成的窗口期、关键期。

早期教育、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可以说奠定了人生最重要的基础,是基础教育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论是对国家的未来发展,还是对个人的健康成长都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现在的狭义“早教”意指三岁前的教育;在本文中,为了突出整个小学及前此阶段成长、教育的最大特点,以及与后小学阶段成长、教育特点的区别,为论述方便,就把早期教育、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看作广义的“早期教育”。

在这个时期,儿童的自我意识一步步趋向客观化,是循序渐进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个体显著地受社会文化影响,是角色意识建立的最重要时期。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着儿童的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

这个时期的教育之关键也就是以培养兴趣作为最有效的着眼点。国学大师梁启超作为家长典范,其九个儿女品格出众、才华横溢,各有建树。关于教育,梁启超说:必须引导孩子的趣味!“人生在幼年青年期,趣味是最浓的,成天价乱碰乱迸;若不引他到高等趣味的路上,他们便非流入下等趣味不可。”著名学者杨绛也英雄所见略同地认为好的教育要启发兴趣:

“我体会,‘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这方面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

二、小学师生关系

人与人之间关系不外“情”“理”二字,师生关系亦然。

易中天先生在解读《论语》中记载的孔子教子之道——“君子远其子”时,指出:什么叫远?正确之义应该是父子之间是“亲密有间”。因为要培养孩子成为真正的人——具有“独立人格、自由意志”的人,因为“没有独立人格,就是奴隶;没有自由意志,就是奴才”。所以“亲密有间”就是在尊重的前提下去爱。这给我们探讨师生关系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早期教育更是“爱的教育”。在不同阶段的师生关系中,小学阶段是一个微妙的时期,简要地说,就是最崇拜教师的时期,最“敬爱”教师的时候,教师最有权威的时期、最有“师道尊严”的时期,当然也是教师对于学生的发展、成长影响最为巨大的时期。——学前教育的幼儿阶段,教师更多的是“爱”,是母爱的延伸;在小学阶段,教师可以说名副其实地师之为师而正其位就其位了,于是生之于师也升华到带着崇拜色彩的“敬愛”层面了。人人皆有学习的本能,有与生俱来的偶像崇拜英雄崇拜之根性。而偶像与英雄归根结底承载着文明文化,承载着集体的历史记忆,是传统的人格化化身,体现了社会的意义系统、礼仪规范和基本价值准则。儿童的文化是模仿文化,学习是观察学习。教师的“身教言传”的有效性,有赖于学生对教师以“敬爱”为基础的情感纽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源头活水,挹彼注兹,教学相长,融融冶冶,英雄是一种原欲,从敬爱教师的偶像崇拜的滥觞,到纷至沓来英雄圣贤的序列,见贤思齐的“成人”的路径依赖已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子曰:‘兴于诗,依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正是诗中传唱的英雄圣贤的丰功伟绩,一次又一次拨动我们开蒙发智的心弦。在口耳相传的年代,传播英雄传奇是所有国家、部落、宗族概莫能外的民俗传统,这确保了我们秉有一片草原般辽阔的英雄摇篮。朝暾夕月,落崖惊风,山奔海立,虎啸龙吟,英雄圣贤九死一生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崇高,不仅建构、陶冶着我们的历史感、空间感,也日以继夜地涤荡着求田问舍或者蝇营狗苟的世俗情怀,使我们的童年人生隐约叠现出缤纷彩虹般的英雄愿景。而能力全科化无疑是教师身上耀眼的光环。

三、培养“全科教师”研究

(一)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在曾经的中师小学教师培养中,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的尖子生,课程设置科目多、不分专业、不求精深,重综合素质培养,培养的人材是多面手,除掌握语、数、外教学能力外,音乐、美术、三笔字、普通话等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技能突出,动手能力强,能够非常快地胜任教育教学工作。——这可以说是符合小学教育规律、特点、要求的教师培养模式。

三级师范教育变为二级师范教育后,无庸讳言,专科层次的师范教育面临比较尴尬的处境,经历了一段迷惘彷徨时期。除了优秀生源匮乏外,在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上,经历了攀比以培养中学以上教师为目标的普通本科师范教育的迷思与彷徨——求全责备于学科专业教育的学术性,追求培养对象能够多多益善地掌握精深广博的学科专业知识,期待其不仅能承担小学教学任务,而且能够胜任教学科研的学术职能。但是,一方面,由于办学基础及学生本身的知识基础所限,这种追求有明显好高骛远之嫌;另一方面,据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研究表明,在一定限度内,教师所掌握的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学质量是呈“正相关”关联的。但超出一定水平后,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学质量就不再具有统计学上的相关性了。实际的市场调研也表明,高学历的本科、研究生毕业进入小学工作后,并不能很理想地适应并胜任小学教学任务,从而陷入互相失望的尴尬。

(二)路在何方

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讨,小学教师培养汲取传统经验、回归符合小学教育规律的培养“全科教师”上。据江净帆的考索,虽然秉持“小学教师是一种综合性职业”理念,西方发达国家一般都要求小学教师具有多学科的知识结构并能进行跨学科的教学,但并没有正式提出和使用“小学全科教师”这一概念。这是一个本土概念。“全科教师”培养模式的演变脉络是,2006年,湖南省启动了为农村定向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的专项计划,这被视为国内正式培养小学全科教师的实践开端。2012年,教育部等五部委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多渠道扩充农村优质师资来源,“采取定向委托培养等特殊招生方式,扩大双语教师、音体美等紧缺薄弱学科和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规模”。至2017年,已有浙江、重庆、青海、广西等10余个省份开展农村定向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工作。来自教育一线的改革实践反向催生了教师培养模式的创新。2012年,教育部等出台的《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提出,“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完善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全科培养模式”。2014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提出卓越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是“针对小学教育的实际需求,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所以国家层面,对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的“早期教育”教师培养已经明确为全科教师培养。培养目标、规格确定了,培养模式以及相应的课程体系的优化也就与时俱进科学合理地改革深化。

(三)强化通识教育

“全科教师”的内涵,较多征引的是“小学全科教师相对于小学分科教师而言,意指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科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能独立承担国家规定的小学阶段各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的教师。”基于这样的定义,“语数外通吃,英体美全扛”,胜任全科教学被视为是全科教师区别于传统分科教师的主要表征。但实质上,小学全科教师是相对于传统分科教师而使用的概念,是指具备相关通识、学科以及专业知识、能力结构,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学以及综合课程设计,以“全人理念”“全景视角”促进儿童知识、人性与兴趣整体启蒙的小学教师。

就现实的专科层次师范教育而言,生源总体状况仍处于较低的层次。选读小学教育专业的生源主体,是那些名校、本科院校落选的不得已才求其次的高考生。虽然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和方法不太优秀,但毕竟经过系统全面的中学学习,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的知识结构的基本面是具备了。这已经为强化通识教育奠定了基础。由于小学教育处在启蒙教育阶段,其认知发展正处于混沌向分化转化的时期,知识对他们来说既是笼统的又是具体的,他们处于人一生中最强烈的好奇心最广泛的兴趣、爱好阶段,而小学教师对小学生的启蒙是全方位的,因此对小学教师的通识、通才要求就必要而迫切。通识教育,就是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压缩掉本科化的学科专业课那些繁琐而宏大的知识结构体系,必须按照少而精、博而通的原则对比例过高、内容庞杂、门 类多、缺乏内在逻辑联系、主干课程不突出的学科性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强化、突出“常识”性的知识。特别是要强化审美教育——这是我国近现代以来众多大教育家提倡“美育”教育观的继承和发扬光大;科学素养教育中,重點在于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的培养和强化。

(四)重点强化和拓宽教育专业课程

师范教育专业具有“双专业性”,培养对象必须同时具备本体性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小学教师的学科知识不一定需要多么精深,但某种意义上必须“广博”,一方面,能够胜任小学几乎所有课程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以满足小学生对教师“无所不能”的偶像崇拜欲,胜任解答“十万个为什么”及无数古灵精怪的“脑筋急转弯”问题。

但是,更切迫的,必须具有比中学教师更高更巧妙灵活的教育教学水平、教育教学艺术和教育教学方法。原因是不言而喻的,小学生特定的发育成长阶段,学习的心理活动活跃而复杂,学习过程中自控能力差,影响他们学习的因素复杂,学生的自我认知懵懂朦胧,不能准确地说出自己的学习障碍,教师难于了解他们的真实意图。所以,小学教育的主要矛盾并不是“教什么”“教多少”,而是“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要能教和教好小学生,小学教师更需要掌握宽广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儿童心理学等知识,更需要掌握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这一点,近期网上追捧的《一位犯罪心理学教授的话让家长群炸锅了:孩子6岁前规矩不立好,以后就不好管了!》一文,特别精彩地阐释了精湛的教育艺术。——没有人不重视孩子的教育,大道理大原则似乎谁都懂,但真正重要的是教什么、怎样教,却常常是手足无措手忙脚乱。李玫瑾教授是经验之谈,并且升华为理论了,比如她说的“克制任性”——孩子在两岁之前的哭声一般都代表其痛苦,但到三岁以后就不一定了,他会用哭作武器要胁家长。所以无理哭闹时,得会跟他们说“不”,这件事情说不行就是不行。在商店里要东西闹起了脾气,就抱回家,看着他任他哭。这时要一对一的教育,不要让爷爷、奶奶等其他家庭成员参与进来。一是不要说教,现在对于孩子来说,说什么都是噪音,要安静下来。二是不要走开,孩子是闹给你看的,所以一定要看着他闹。你一定不能“示弱”,任他哭到筋疲力尽——以这种方式告诉他:没道理的发脾气,是没有任何作用的,这一次之后他就会知道了;比如她说的培养忍耐和无私——吃饭时大人不动筷子之前你就不能先吃饭;比如培养孩子克制诱惑的品质——可通过一些具有诱惑力的东西,比如鱼片、巧克力等好吃的零食,刚开始时可以有意识地三天给他吃一次,坚持半个月到一个月,差不多成习惯时,就可以提一个要求:这次给的东西如果你不吃,能保留三天,那三天过后我给你三份;否则三天后就不给了。要求后,就别管了,东西给他,走开。这样,孩子就知道用等待来获取更大的满足。等孩子上学后也如此,告诉他,现在的克制是为了今后的长远……等等,特别具有可操作性。

所以,要强化教育教学方法的课程,比如“教育学”“心理学”有更多的实际案例内容;比如“语文教学法”“数学教学法”“英语教学法”“科学课教学”,聘请小学教学名师担纲,真正做到“既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

(五)强化教育实践技能课程

着力培养、强化音乐、美术、三笔字、普通话等教学基本功,这是传统小学教师培养中的成功经验。一个小学教师如果具备琴棋书画吹拉弹唱的多才多艺,那对于学生真是神一样的偶像,无疑能够特别地胜任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并且在这些教学基本技能的学习与掌握中,对于营构健康优美的校园文化氛围也是锦上添花,一个歌声嘹亮琴韵悠扬墨香薰薰然舞影翩翩然的高校校园,会是多么优雅的成长环境!

教育实践课程是思想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理论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综合课程,教育专业知识(条件性知识)与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必须由实践性知识(即教育教学活动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来进行整合,才能生成实践智慧,内化为师范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能力。因此实践课程的强化、优化属于达成培养目标的极重要环节,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及时扬长补短,长善救失,从而诚重劳轻,求深愿达。教育实践的科学性、系统性、实效性是着力点,可以采取参观学习、试教、教育见习、教育观摩、教育调查、模拟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受到多层次、多方面的实践锻炼,有效形成职业能力。

总之,全科教师培养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与改革依然在路上。不断与时俱进地优化、创新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不仅是方向,亦是路径。

參考文献

[1] 大风号个人主页—易中天 易中天:两个故事,说清楚传统与现代的链接https://feng.ifeng.com/listpage/582755/author.shtml.

[2] 刘澍声.孟子性善论的发生学考察[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6.

[3] 黄幼岩 吴言明.新时期我国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6(2):18.

[4] 江净帆.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要解决哪三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7(07):101.

[5] 田振华.小学全科教师的内涵、价值及培养路径[J].教育评论,2015(4):83-84.

[6] 凤凰网资讯.心理学教授:孩子6岁前规矩不立好,以后就不好管http://news.ifeng.com/a/20180326/57061497_0.shtml.

作者简介:刘澍声(1964- ),男,汉,陕西洋县人,研究生学历,硕士,中文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思想史。

猜你喜欢
课程优化早期教育敬爱
敬爱的江泽民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中的立法制度建设初探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维修工艺与设备课程的优化与创新
论如何构建小学语文“成长课堂”
婴幼儿早期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
玩具图书馆对幼儿早期教育的影响
姜敬爱文学作品中的悲剧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