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会敏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大连医院护理部,辽宁大连 116600
在一些疾病因素的影响下,血液在深静脉系统中出现异常凝结的情况,在临床上称为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这是一种多发、常见的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与病死率[1]。据有关研究表示,外科手术后DVT的发生率较高,约为10%~80%之间,且下肢出现深静脉血栓的概率比其它部位更高,在骨科、妇产科等手术治疗后最为常见,轻微的会导致患者的肢体功能受到影响,部分严重的患者存在死亡的危险[2]。基于此,笔者以该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骨科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167例作为研究对象展开以下研究。
以该院骨科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167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87例)与对照组(80例)。观察组中,男47例,女40例,年龄18~67岁,平均(32.75±3.64)岁,其中,合并糖尿病患者 5 例,合并高血压患者7例,合并心脏病患者4例。对照组,男43 例,女 37 例,年龄 19~69 岁,平均(32.59±3.72)岁,其中,合并糖尿病患者6例,合并高血压患者5例,合并心脏病患者3例。该研究取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且所有患者均知情且自主参与该次研究活动。两组的年龄、性别、合并的疾病等均没有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前进行下肢凝血功能的检查与静脉血栓检查,不存在异常状态。该次研究已取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并自愿签署同意书。该次研究所选病例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所有患者均采取的手术治疗。术后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取中医护理干预措施。护理干预后,观察两组DVT的发生率,并分析DVT的相关危险因素[3]。
数据资料使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采取百分数(%)表示,采取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观察两组患者的DVT发生率可以看出,观察组DVT发生例数6例,发生率为6.90%,对照组DVT发生例数13例,发生率为16.25%,观察组的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数据见表1。
表1 术后,两组的DVT发生率比较[n(%)]
通过对该次研究中发生DVT的19例患者的基础疾病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糖尿病病史、MPV、PLT、D-D为术后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详细数据见表2。
表2 可能与DVT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
导致DVT疾病的因素较多,Virchow曾将其主要的因素归纳为3个方面,即静脉血液瘀滞、静脉壁损伤、血液髙凝状态[4]。笔者通过查阅资料以及总结以往的研究报告,将DVT疾病的危险因素总结为以下几点:①手术所使用的麻醉药物导致患者部分静脉处于扩张状态,而下肢的肌肉处于麻痹状态时不再具有收缩能力,这使得静脉血液的流动速度减缓;手术中使用纱布填塞、压迫等形式使得患者的下肢静脉回流受阻,从而更容易形成静脉血栓[5]。②在实施护理和相关的治疗中,需要多次进行下肢静脉穿刺来建立静脉通道,使得静脉血管管壁受损[6]。③手术后患者不能及时进行活动,下肢肌肉长时间的松弛状态,影响静脉流速[7]。④,骨折与创伤导致患者的失血较多,静脉血管内的血流量减少,流速减缓,容易出现血小板聚集、附壁的情况,但是术后的补液不充分和不及时或止血内药物的使用,提高了血液粘稠度,促使血栓形成[8]。
下肢骨折是医院骨科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当其合并DVT时,其危害性会大大增加,但是却很容易被忽视,部分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还存在猝死的的情况[9]。术后的DVT会对基础疾病的预后产生严重影响,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所以,必须及时准确的评估患者的发病风险,采取合理有效的预防性护理方案。
下肢骨折在医院骨科中十分常见,而骨折合并DVT后,其给患者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视。对于大部分患者来说,下肢骨折会给其生理与心理都造成极大的伤害,经常出现恐惧、担忧、低落等情况,此外,DVT的出现,使得下肢骨折患者的治疗风险增大,也给基础疾病的预后情况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危急到患者的生命[10]。所以,下肢骨折患者手术前后,都要对其DVT形成风险进行合理的评估,在积极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的同时,配合优化的护理方案辅助治疗,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与预后效果[11]。
迄今为止,关于下肢骨折患者术后采取中医药物预防深静脉血酸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是,中医药的预防作用已经得到临床医护人员的广泛认可。在我国的中医学药理中,将“五味、四性”的医药理论也在食物中应用,崇尚“药食同源”的医药原理[12]。中医病理学中,将深静脉血栓的病理机制归属为气滞血瘀、营血回流不畅、气血不畅、淤阻脉络等,在实际的治疗与护理中,叮嘱患者多食用活血化瘀类食物,再配合适当的中药进行治疗,不仅能保证患者对食物营养的需求,对血栓也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13]。中医学中,认为肾是主导人体骨质的重要器官,所以对骨折患者的补肾方面比较重视。另外,在实际的治疗中,我们会发现许多患者由于害怕锻炼或运动后出现肢体愈合较差和疼痛,所以很少进行功能锻炼,导致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缓慢[14]。该次研究中,我们向观察组患者介绍肢体功能锻炼的重要性,要求他们积极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最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指导患者放松肢体肌肉,且给予一定的局部按摩护理,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和回流,促进下肢血管的扩张,再给予减压弹力袜,使得血栓预防效果大大提高。与此同时,为了预防下肢穿刺而导致患者的血管壁遭到破坏,尽量减少对下肢的穿刺。若发现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后,需要立即停止按摩下肢,让患者静卧休息,将患肢太高,再给予溶栓、抗凝等药物治疗,必要情况下,采取手术治疗。
术后出现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大部分不会表现出显著的症状,或其症状较轻,所以很难被察觉和关注,必须在术前进行科学评估,再结合DVT的危险因素,尽早采取干预办法。术后严密观察患肢的温度、颜色等变化,并对足背的动脉搏动情况加以监测,若患肢发生颜色改变、肿胀、疼痛等情况,需要提高警惕,防止发生DVT疾病。若已被确诊为DVT的,需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DVT发生率6.90%显著低于对照组1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49,P<0.05);在罗春梅[15]的研究中,选取6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32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32例观察组加用中医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5 d、7 d下肢肿胀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DTV发生率相比,对照组15.63%显著高于观察组3.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该次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糖尿病病史、MPV、PLT、D-D为术后发生 DVT的独立危险因素。所以,导致DVT发生的因素较多,采取颗粒的中医护理手段,能较好的预防DVT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