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婷婷 李娟
摘 要:针对河流治理中采用传统治理模式所产生的生态问题,本文从基于文化、生态理念的河流生态修复技术模式、基于文化理念的河流生态修复案例重点介绍了新时代河流生态修复技术及模式,并以富平石川河为例,展现了河流整治与周边商业开发的完美结合,且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较好。
关键词:生态修复;河流;文化
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1032023
引言
河流文化是当地水体经过历史变迁及周围人民所产生的生活、生产方式的影响,以及人类为了适应发展,对河流产生的改造中所产生的隐性文化。它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物质文明产生重要影响[1]。是一种重要的文明类型。目前,我国城市河流治理采用硬化河岸边坡的处理方式,河流的整治未考虑到河流的生态价值和对周边环境产生的生态效应。其主要原因是缺乏河流整治生态修复理念[2],河流历史文化未得到充分体现,忽视了河流对当地居民产生的影响,并忽略了水与自然界之间的交互作用。这不仅影响了河流整治的可持续性,也阻碍了河流文化的延续[3]。为了青山绿水的生态愿景,人们需要探索一种基于文化、生态理念的河流生态修复新方法,使河流文化与人类文明得以可持续的协调发展和延续[4,5]。
石川河,属于渭河支流,自西北向东南走向,流经铜川市王益区、耀州区,渭南市富平县,西安市阎良区、临潼区,最后于西安市临潼区的交口镇流入渭河。因盛产细砂、鹅卵石,为石头之川。石川河流经富平县境内36.4km,是富平县的母亲河,容纳境内的温泉河、赵氏河等支流后汇入渭河。多年来由于疏于管理和工业污染,石川河现在已变为季节河,垃圾堆积成山,周围居民生活环境脏乱不堪。本文章就是以石川河生态修复为案例揭示河流生态修复中的一些问题,为以后的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1 生态、文化理念的河流修复技术
1.1 现有的河流治理模式所产生的影响
一般的河流治理模式为了达到河流治理的“稳定性”和“坚固性”,将河流与居民生活区隔离,周边用混凝土硬化,加之栏杆阻隔,为了降低工程成本,河流的治理尽可能的直线化[6]。而忽略了河流的生态性、文化性、居民的亲水性、以及河流治理后的可持续性。这样的治理模式不仅阻隔了生态系统各组分之间的相互联系,也隔离了人们感受自然魅力的途径,河流成为单纯的观赏物,缺少人们亲近河流的亲水空间、亲水区域、亲水路径等,加之不合理的产业布局及监管不力,河流水质恶化,对下游水源产生较大威胁[7]。其必然导致河流的生态作用和自净功能越来越小,此举必然造成河流生态系统受损[8]。
1.2 利于文化传承的河流生态修复设模式
河流的治理一方面是对当地水系的改善,同时也是以人类需求为根本,河流在整治过程中创造条件使人与水系产生互动 [9-11]。传统的河流治理采用各种硬化工程措施,使河道形狀无美感、河岸硬化,阻断了河流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岸边无植被,河岸不能发挥截留雨水、稳固堤岸的作用,导致河岸生物的多样性较差,河流生态功能丧失。为了满足河流整治的生态平衡要求,在河流整治中要充分调查河流历史成因,遵循自然水向规律,采用自然材料,促进适宜生物多样性的环境,进行河流的生态修复,使河流重现碧水,恢复水体活力,恢复或重构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2,13]。
2 基于文化理念的河流生态修复案例
2.1 实验地概况
石川河,属于渭河支流,自西北向东南走向,流经铜川市王益区、耀州区,渭南市富平县,西安市阎良区、临潼区,最后于西安市临潼区的交口镇流入渭河。因盛产细砂、鹅卵石,为石头之川。石川河流经富平县境内36.4km,是富平县的母亲河,容纳境内的温泉河、赵氏河等支流后汇入渭河。多年来由于疏于管理和工业污染,石川河现在已变为季节河,垃圾堆积成山,周围居民生活环境脏乱不堪。
2.2 设计方案
2.2.1 设计原则
以富平县城市总体规划为设计依据,美化富平城市环境和改善城市居民条件为设计主题,总体设计具即展示了富平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自然与人文景观特色,又突显了现代城市风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石川河整治为出发点,结合河流周边地理环境,建立适合的亲水建筑和戏水场所。
2.2.2 设计理念
秉承城市轴线,与城市规划呼应,成为进入富平城区前的重要景观带;以水为核心,通过自然地貌起伏,生态植物来创造城市绿肺;充分融合人文风俗,加深滨水公园文化底蕴;水滨可作为水体与绿地之间的交替场所,同时也是人们的重要生活地点,通过水滨可以使得人与自然得到近距离的接触,使身心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14]。水城和水滨是城市景观建设比较前卫的部分,这种空间布局对人的吸引较大。同时这也对整个城市的景观建设具有积极作用。[15]
2.3 绿化景观设计
2.3.1 生态优化兼顾景观效益
以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为终极目标,以生态学为依据,利用绿色植物独特的净化空气,同时给人视觉带来的完美冲击的能力,并能巧妙的形成大气圈与岩石圈的交互通道,促进生态系统中各种能量和元素的活化。加之不同植物之间根据本身形态不同而形成较好层次的植物群落配置,除此之外以人的感官为导向,建立适宜休憩的别致景观休息所,在生态效应较好体现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16-18]。通过科学合理的布局,构成一个和谐、稳定、健全并能发挥最大生态效益的植被系统。
2.3.2 景观多样性
运用环境艺术的创作手法,创造出景观层次丰富的特色空间,形成丰富多样的景观效果,如滨水景观,广场景观,疏林草地景观,群落景观,道路景观以及富有当地特色的景观,如陶艺景观,柿树景观等[19-22]。
同时利用植物景观的季节变化,整体形态,层次变化,根据空间类型配置不同的植物群落,争取加大常绿植物量,力求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形成春花烂漫、夏日浓荫,秋日如染,冬季有绿的丰富景观[23]。
2.3.3 系统多样性
根据大自然中的生态链选择合适的物种,根据不同作物之间的形态,结合其长势需求,通过筛选,合理配置,形成结构健全,功能完善的生态群落,利用生态系统中各个部分的优势,進行互补,共同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2.3.4 人性化设计
以现代人的生活习性和生活需求为导向,合理的规划活动区域,充分利用自然的魅力让居民对区域产生浓厚兴趣,进一步引导现在都市居民在紧张的快节奏下的工作模式中向健康的生活发展,将老少皆宜的活动场地融入整个景观带中。
2.4 功能布局
2.4.1构筑“一心两翼一带”的结构布局
“一心”——指造景形成的水边绿道结合北侧住宅区中的景观轴的重点,形成视觉中心,中心区林木掩映下的简餐厅为市民提供良好的休闲空间,也是景观带中重要的单体建筑,凉风习习的水边,在水岸边进行亲水活动,舒适感良好。
2.4.2“两翼”——指中心区的东西两个区域
西区——绿脉——绿之乐章。西区东西长约400m,由于比较靠近高架桥,西区以绿植乔木为主,有效的阻挡了来自高架桥带来的噪音与污染。在乔木中穿插有健身活动场地,在岸线处理上采用灵活自有的曲线,与东区的大曲线相呼应,以对应南岸较直的水岸线。高架桥两侧有水景楼区,伴着有节奏的喷泉,游览者可从桥上步移景区,进入景观带中。使浏览者马上从喧嚣的城市空间过渡到使人身心放松的滨水景观带中;东区——文脉——雕塑乐章。东区用地长约1100m,用地进深也较大。在滨水景观带中加入下沉演艺广场,其中央为表演舞台,周边设置休息亭。为打造国际陶艺第一村,在景观带中充分将有特色的陶艺品,制作场景,雕塑植入滨水景观带中,富平建制于秦代,迄今已有2400a,历史名人众多,将富有代表性的人物雕塑置于景观带中,提升景观带的人文特点,也为下一代了解富平,热爱富平进行生动教学。
2.4.3“一带”——指连接西区中心、东区的游览主线
将各区城的景观节点有机相连,以树阵、景观道路为主,形成大气势的植物景观。滨水为游览带,标准带有亲水眺台深入水中。凭栏观景,两岸美景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2.5 总体布局
富平石川河水岸花园住宅区有效借用石川河滨水景观带,做到建筑与景观的完美结合,在规划上力求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形高差和周边环境资源,坐待建筑与地形完美结合,建筑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表达出一种远离喧嚣融入山水的居住状态和一种有水,有景,有人,有宅的意境。建筑布局因地制宜,景观院落有机结合。
围绕着进入小区的溪流,一条优美的曲线步行景观主轴贯穿于场地,它将人们引导吸纳,在布局上巧妙的运用对比,衬托,对景技术努力营造出一种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空间。而此正体现了我国古典园林追求自然,讲求含蓄,蕴蓄意境、曲径通幽的特点,而中心景观花园的处理手法,也可谓之“藏景”,正所谓“景愈藏,境界愈大”。而“藏景”通过建筑的围合与周边环境相结合,造就出意外的艺术效果。
3 结论
通过对工程的防护安全性、水质的改善情况以及水文完整性和多样性修复效果的调查和分析。
修复后石川河水位稳定,常年有水,工程措施发挥了增加河流自身活力,提高系统自身功能进而提到水体净化水质的功能。修复后的生态河道构建了生态护岸,对河道的微地形进行改造,并对周边进行合理开发布局,增加人与水的互动。并充分利用周边环境资源,适度开发,给居民待第2年水中得月的舒适体验。
参考文献
[1]陈兴茹.河流生态修复后评估研究进展[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3,33(05):89-94.
[2]于鲁冀,贾佳,葛丽燕.河流生态修复评价方法探讨[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3,11(04):56-61.
[3]曹丽娜.北方乡村河流生态修复效果评价[D].东北师范大学,2013.
[4]吕晓燕.淮河流域(河南段)河流生态修复阈值指标体系研究[D].郑州大学,2013.
[5]于森,王明玉,刘佳,等.人工补水条件下的缺水河流生态修复综合评价方法[J].环境科学学报,2013,33(02):626-634.
[6]于鲁冀,吕晓燕,宋思远,等.河流水生态修复阈值界定指标体系初步构建[J].生态环境学报,2013,22(01):170-175.
[7]杨俊鹏,王铁良,范昊明,苏子龙.河流生态修复研究进展[J].水土保持研究,2012,19(06):299-304.
[8]王文君,黄道明.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研究进展[J].水生态学杂志,2012,33(04):142-146.
[9]张振兴.北方中小河流生态修复方法及案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10]崔宗昌,翟付顺,张秀省,穆红梅.浅谈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理念与技术[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4(03):
110-113.
[11]陈兴茹.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相关研究进展[J].水生態学杂志,2011,32(05):122-128.
[12]吴建寨,赵桂慎,刘俊国,等.生态修复目标导向的河流生态功能分区初探[J].环境科学学报,2011,31(09):1843-1850.
[13]李兴德,颜宏亮,马静,等.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研究进展[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1,17(08):4-6.
[14]江惠霞,肖继波.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研究现状与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34(03):138-143.
[15]周亚莉.城市河流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J].中国西部科技,2011,10(01):52-54.
[16]赵进勇,董哲仁,孙东亚,等.河流生态修复负反馈调节规划设计方法[J].水利水电技术,2010,41(09):10-14.
[17]蔡楠,杨扬,方建德,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市河流生态修复评估[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09):1092-1098.
[18]王晖文.河北省河流生态健康评价及修复技术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
[19]赵楠,张睿,尚磊.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内容和理论技术[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0(05):55-57.
[20]汪秀丽.浅议河流生态修复[J].水利电力科技,2010,36(01):
6-16.
[21]吕永鹏,徐启新,杨凯,等.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的环境价值及实现机制[J].水利学报,2010,41(03):278-285.
[22]施稳萍,刘凌,王哲.太湖苕溪流域河流生态修复体系研究[J].水生态学杂志,2010,31(01):121-124.
[23]王韶伟,徐劲草,许新宜.河流生态修复浅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5(01):626-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