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市溧水区第二实验小学 周 林
复述教学是吸纳、运用文本语言的一条途径,侧重于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占有较大比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规定:低年段复述目标为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中年段复述目标为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
两者对比:
?
对比可见,学生升入中年级后,对复述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提高了,复述的难度也增加了。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吴忠豪认为:一篇课文,如果找不到恰当的语用训练点,“复述”是主要的教学方式。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年级的复述教学越来越边缘化。中年级学生由于对文本的内化、沉淀、表述的能力都比较欠缺,在复述课文时不敢造次,往往过分遵从原文,甚至几乎是一字不落地将原文背诵下来,没有自己的感悟,没有对文本语言的消化,也没有融入自己的情感。将复述变成了机械性背述,失去了复述的初衷。
再则,中年级学生的语言发展还不健全,语言表达能力还不成熟,多数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不强,能流畅复述已实属不易,具体生动的复述要求对多数学生来说就更难了。
由于复述没有纳入考试的范畴,有些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也只是蜻蜓点水式地涉及,甚至忽略不计,几乎没有进行过扎实、系统的训练,复述教学逐渐被打入“冷宫”,学生的复述能力自然得不到提升。
如何改变这一状况,既能扎实训练,又能使复述生趣盎然呢?笔者做了以下一些探索:
纯粹的复述是枯燥无味的,纯语言的口述,没有情景再现,不能引人入胜。如果变文本为剧本,变表述为表演,将复述融入表演之中,则能给复述平添一份情趣。
要复述的课文往往有很吸引人的故事情节,适合演绎出来,通过边表演边复述的形式,将文本当成台词复述出来,在一定的情景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增强复述的观赏性。表演式复述可以小组演绎,也可以一人担几个角色演绎出来。如《三袋麦子》可以采用四人小组表演的方式进行复述。四人小组中每人分担文中一个角色,再推选一位复述能力强的组员复述叙述部分,将课文分成“送礼物和拜访”两个剧目演绎出来,在演绎中推动复述进程。这样的形式学生喜闻乐见,很愿意参加。表演式复述中表演是次要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复述。
以往我们的复述都是单兵作战,往往是一人复述,其他人听。有些课文篇幅较长,中年级学生复述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采取合作复述的方式,就可以化解复述的难度。
合作复述就是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部细化分工进行复述的一种模式,依据文脉将一篇长文分成几个部分,每个小组成员重点复述其中一部分,合作完成整篇课文的复述。
小组合作复述的优点在于可以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进行全员复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复述中来,使得课堂复述不再是几个人的表演,而是一项实实在在的针对每个人的训练,让每个学生都在合作复述中受益。如《九色鹿》这篇课文是根据民间传说改编的,篇幅较长,一个人复述很难。可以依据文脉分割成“勇敢救人—立下誓言—见利忘义—怒斥惩罚”几个板块接力复述,一人复述一个片段。这样既消除了学生的畏惧感,又可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复述中来。
优质的复述不仅是有声的,还应是有色的。即在复述的过程中,不仅只满足于将文本内容说清楚,还要能将文本内容有声有色地复述出来。有声有色的复述就是复述者饶有趣味地用相应的语气、语调,配上神情、动作将文本情节、人物性格、故事情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就像绘声绘色地讲故事一样,避免了以往复述的单调乏味。
《三顾茅庐》这篇课文人物个性鲜明、性格迥异、对比强烈、情节曲折引人。复述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融入情景,有声有色地复述,像讲故事一样将相应的语气、神情、动作、情感融入复述之中。这样,刘备爱才惜才、求贤若渴的品行,张飞言语粗鲁、行为莽撞的性格就鲜活起来了,这样的复述才能引人入胜,引起听者的共鸣,极大地增强了复述的感染力和情境性。
复述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流畅的过程,需要多次训练学生才会逐渐熟练复述。学生也不可能一步达到流畅的程度,我们要顺其自然,制定一个梯度目标,允许学生分层复述、逐步提高。
在指导学生复述一篇课文时,我们可以分层设置目标,一次一次提高要求。起初应制订较低的目标,不至于一开始就让学生感受到复述的难度与压力,复述时允许学生结结巴巴、磕磕绊绊,也可以借助提示、依托媒介辅助复述,然后提出更高的复述目标,逐步达到流畅、有感情地复述的终极目标。
阶段目标第一学段准确复述辅助板书课件第二学段板书流利复述第三学段有感情复述要求复述出文本的大意,准确而非精确地复述文本内容较为流畅地复述课文内容,语句连贯,逻辑有条理有感情地复述文本,有情趣、入情入境地演绎文本内容无
这也同样适应于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的复述目标。学生的复述水平参差不齐,有高有低。对于复述水平低的学生用第一层次的目标要求他们复述文本大意即可,稍微有点水平的学生用第二层次的目标来要求他们较为流利地复述;复述能力较强的,则可以激励他们有感情地复述。
复述是对文本语言“记忆吸纳—内化整合—倾吐表述”的过程,复述的第一步是记忆内化,要记忆的有文本内容、情节线索、情感意境等。学生有了对文本的记忆,才能有效地复述课文。中年级学生对文字的理解感悟不够,对纯文本语言的记忆不深刻。如果能给文字配上画面,效果就不一样了,对小学生来说文字总是苍白的,画面总是入心的。复述《小稻秧脱险记》一文时,笔者尝试了给文本配图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学《小稻秧脱险记》一文时,笔者在黑板上用四幅图代替了板书:杂草围攻图—小稻秧遇险图—喷雾器解救图—脱险后生长图。四幅图浓缩了文本的内容,再配以简短的对话,这样将文本内容用简笔画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复述时就犹如欣赏连环画一般,激起了复述的兴趣,增添了复述的情趣。
优质的复述在于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潜能,使学生饶有情趣、有声有色地将文本内容复述出来。达到这样的效果关键在于“善变”,除了上文提到的“变表述为表演”“变有声为有色”“变字面为画面”等策略外,笔者还将继续开展“变师为生——下水复述”“变生为师——评价复述”“变短线为长线——远景复述”等策略的研究,将复述教学研究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