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2018-12-17 07:58夏静洁
江苏教育研究 2018年29期
关键词:有效提问思维能力小学语文

夏静洁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学习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发展水平,贯穿思维能力训练,可以凸显“语言内核”的功用。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教师以精准的问题设计对学生的概括能力、具体化能力、比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进行思维能力的专项训练,有利于学生逐步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提升其运用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思维能力;有效提问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10B-0064-03

在语文课堂观察中,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提出的一些问题,学生可以快速齐答。这样的问题不能说没有价值,但起码可以判定其思维含量较少,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作用较小。基于培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语文基础知识训练,更应重视语文思维能力训练,凸显“语言内核”的功用。其中,精准地设置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是思维能力训练的关键。

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结合学习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发展水平,设置思维含量适当的问题,渗透思维能力训练;也可以选择适当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专项训练。笔者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组课文中的《老人与海鸥》为例,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概括能力、具体化能力、比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进行思维能力的专项训练。

一、逐步精炼,高度概括

语文学科中的概括能力,指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文字把所读、所听的内容准确表达出来的能力,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要素。衡量学生概括能力的标准是:是否能用简洁的语言,扼要地概括文章所描述的人或事物的特征,或对文章整体或局部内容进行概括性复述,或能够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人物的行为情感等。

教学片段1:

师:在读完整篇课文后,我们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这篇文章所写的内容?

生1:一位老人非常喜欢海鸥,十几年如一日地克服种种困难,到昆明湖边喂海鸥。海鸥也和他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老人死后,海鸥非常怀念老人。

师:很全面,能否再简洁点?

生2:一位老人非常喜欢海鸥,每年冬季天天到昆明湖边喂海鸥。老人死后,海鸥非常怀念老人。

师:能否再简洁点?

生3:一位老人十分喜欢海鸥,海鸥也热爱老人。

师:能否再简洁点,用一句话概括?

生4:老人与海鸥相互关爱的故事。

师:越来越精炼了。第一位同学用六句话,第二个同学用了四句话,第三位同学用了两句话,最后一位同学只用了一句话,就概括了这篇文章。前两位同学的表述中既有时间、地点,还表达了老人生前与死后,后两位同学省略了时间、地点,也忽略了老人生前死后,但还是让我们大致明白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性越来越强了。因此,对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的概括,就是要抓住这篇文章或这段文字的核心意思,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简洁表达清楚。

由此可见,概括一篇文章或一个段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作者的思路去把握文字的要义,逐渐剥离原来表述中次要的文字,抓住最核心的内容加以概括,带领学生去挖掘和把握文章的核心含义。

二、拆分细化,由抽象到具体

由抽象到具体,就是把抽象的概念化表述,進行具体化、直观性地描述,使表达直观、形象、具体,产生更强的文学效果,使读者对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事物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清楚,对读者产生更大的感染力。很多小学生在作文时往往感到无话可说,本质上来讲就是缺乏具体化的思维方法。具体化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概括过程相反。

教学片段2:

师:刚才我们将老人对海鸥的关心、爱护概括成了一个字“爱”,将海鸥对老人的举动也概括成了一个字“爱”。“爱”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现在我们反过来把“爱”来具体化表述,阅读课文说明,老人对海鸥的爱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海鸥对老人的爱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

引导学生重新阅读课文,填写表格(见表1)。

在概括能力训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老人对海鸥的爱概括为“喂海鸥、唤海鸥与谈海鸥”三个方面,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然后,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填表,引导学生把每一方面具体化。比如,老人喂海鸥时有哪些动作描写?老人呼唤海鸥时有哪些语言描写?老人谈论海鸥时有哪些神态描写?如果再具体一些,可以设问:在老人喂海鸥的动作描写时,作者是对老人身体的哪些部位的动作进行描写的?在描写老人呼唤海鸥时,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的?在老人谈论海鸥、呼唤海鸥时,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情态描写的?

接着,教师可以用表2引导学生把海鸥对老人的怀念之情,从时间的顺序上加以梳理:刚放下遗像时、过了一会、收起遗像时海鸥的表现。每一个时间段海鸥是怎样表现的?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述的?通过这样具体化的问题,促进学生对文章细节描写的关注、体味,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使学生感悟将抽象概念进行具体化描写的思维路径,为学生具体化思维提供方式借鉴。

三、比对揣摩,指向精确

比较法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对文本中的字、词、句子的应用等基本知识理解的更加准确,对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更加深刻,从而促进学生对比较思维方法的理解。

教学片段3:

师: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课文中的“扑”能不能换成“飞”?为什么?

生1:我认为不能换成“飞”,因为“扑”的速度快、力量大一些,说明海鸥对老人的感情特别深,舍不得让老人离开。

师: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扫得干干净净。课文中的“扫”能不能换成“吃”?为什么?

生2:我认为不能换成“吃”,因为“扫”字表现出了吃的速度很快,一扫而光,更能表现海鸥对老人食物的喜爱。

师: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课文中的“唱”能不能换成“说”?为什么?

生3:我认为不能换成“说”,因为“唱”字更能表现出老人喂食海鸥是愉快的心情,更好地表达老人对海鸥的爱。

师:“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的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从老人的外表描写,你能感受到什么?(勤俭、贫穷)其中三个“褪色”,能否换成“掉色”“脱色”?

生4:我认为不能换成“掉色”“脱色”,因为“褪色”更能表达老人十几年一直穿过时的布衣。很长时间用一个塑料袋,一方面说明老人十几年如一日坚持喂食海鸥,另一方面说明老人很节省。“掉色”“脱色”不如“褪色”更能表现老人多年持续喂海鸥。

师:这位同学对三个词的区别体会得特别细腻。这样比较词义,我们才能更准确地用词造句。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通过品读、置入资料等方法,体会不同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揣摩作者如何把人物、事件,写具体、写真实。由此可见,“字词置换”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用词的准确、传神。当然,比较法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范围很广,比如教学内容的求同比较、求异比较、字词句的置换比较、类比迁移、文体转换等方法,关键是教师要因材施教,灵活运用。

四、适切找点,创新实践

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提升的过程。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课堂教学需要,找准适合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思维训练。

1.仿作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即,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写作文的范例,老师要教会学生根据“例子”进行仿作,逐渐掌握写作技巧。学生可以模仿一种句式,也可以模仿一段话,也可以模仿整篇文章。小学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限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模仿一个句子、一段话开始。模仿一段话,首先要弄清这段话的写作思路。

教学片段4:

“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的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为了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我们把这段文字这样处理(见表3):

这一段包含了老人的身材特征、衣服特征、装食品的工具特征等三个方面。实际上,对一个人的外貌特征描写的角度很多,比如眉毛、眼睛、鼻子等五官描写,衣服颜色、款式、发型、配饰等。但是,在实际写作过程中,没有必要对人物外貌描写得面面俱到,而是应根据作者想表达的主题需要,重点描写。课文中对老人外貌描写的目的是突出老人生活节俭的品质,用了三个“褪色”不仅增强了文字表现力,也使得文章更有艺术性,行文流畅、优美。在这样的思维引领下,请学生仿作对熟悉的人进行描写。

生1:我妈妈身材高挑,总是穿一身很时尚的新衣,背一个很时尚的包包,戴一副很时尚的眼镜。

生2:我姐姐个子比我高一头多,每次碰到我偷吃零食都凶巴巴地看我两眼,每个星期天早上看到我赖床,都凶巴巴地扯我的被子,每次看到我弄脏衣服,都凶巴巴地刮我鼻子。

生3:我爸爸长得又高又胖,很强壮,每当我爬山爬不动时,他都拍着胸脯说,“来,儿子,爸背着你!”每当我们家一起去超市时,不管我们买多少东西,他都拍着胸脯说,“来,让我背着!”每当我家里的水管、电灯坏了,他都拍着胸脯说,“来,让我搞定!”。

师:他们仿写的如何呢?

生4:生1同学用了三个“时尚”,描绘妈妈的外貌;生2同学用了三个“凶巴巴”描写了姐姐对他的态度;生3用了三个“他都拍着胸脯说,来”描写爸爸,前两句是说爸爸强壮,第三句说爸爸修东西的事情,描写的是爸爸的心灵手巧,应该改一改。

学生在仿写的过程中出现错误,反而可以成为很好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抓住契机,引导学生理清写作思路、培养学生语言的逻辑性,使学生加深对原作思维路径的理解。

2.创作

文学创作是一个很高大上的词,对小学生而言好像更难。事实上,这是我们对“创作”教学的片面性理解。撇开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只要是生活、学习中的所感所想,教师都要鼓励他们写出来,并引导他们不断理清思路,不断修改、润色。

教学片段5:

师:学了这节课,设想从老人、海鸥、游客的角度想要说点什么?

生1(老人视角):“‘独脚,你的脚还痛吗?‘灰头,你最爱和别人抢吃的,你分给‘独脚弟弟点。‘红嘴越来越漂亮了,后面的是你女朋友吗?‘老沙还是慢性子,你也快点呀,不然又没抢到,又要挨饿了。‘公主,飞起来还是那么高贵、优雅,真是个小可爱。”

生2(海鸥视角):“尊敬的老人哟,谢谢你那么关爱我们。我们从西伯利亚到昆明湖,飞过千山万水时,都会为你祈祷。遇到风雨雷电时,我们想一定要克服一切困难,飞来见你,不辜负你对我们的爱。”

生3(学生视角):“放心吧,老人家。你的优秀事迹已经登在我们的课本上了,全国的小朋友都了解了你对海鸥的特别的爱,说不定外国的小朋友也知道了你的事迹,他们肯定也被你感动了。你虽然走了,但是我们大家会像你一样爱海鸥、爱这个世界上的生命!”

学生在对人物的深层解读后,创作的情满而溢发。通过反复地、声情并茂地朗读,一方面,学生内心的情感被充分地激发出来了;另一方面,学生在表达感情的过程中,原作的思维方式发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熏陶是最好的教育。感情如此,思维方式也是如此。

語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思维能力是语文学科的核心能力之一。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实质上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和通过语言理解他人的思维的能力。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的高度自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质疑等一系列过程,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螺旋提升。

责任编辑:李韦

猜你喜欢
有效提问思维能力小学语文
关于初中物理课堂的提问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