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高年段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2018-12-17 07:58刘玉霞
江苏教育研究 2018年29期
关键词:高年段朗读教学小学语文

刘玉霞

摘要: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但在实际教学中,高年段的朗读教学却存在不少问题,导致学生缺乏个性化朗读,整体朗读兴趣低下。小学语文高年段的朗读教学可以针对文本和学生特点,从充分保证学生的朗读时间、鼓励更多学生参与朗读、明确朗读目标、强化指导这几方面着手,有效改进课堂朗读教学的现状。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段;朗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10B-0041-03

朗读教学应该是贯穿整个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始终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通过清楚响亮地朗读课文,可以感悟情感,体会意境,培养语感……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朗读教学,尤其是高年段的朗读教学存在不少问题,甚至是缺失的。

一、小学语文高年段朗读教学的现状

1.朗读时间得不到保证

高年级语文书中的选文大多较长,一般要求两课时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任务。教师往往选择减少学生的朗读时间,一节课供学生自由朗读的时间不到5分钟。第一课时,教师基本要求学生带着一两个问题快速自读课文或浏览全文。这时,很多学生的朗读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实实在在地深入文本。有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仅留给学生2分钟时间初读课文。只要时间一到,教师便叫停,丝毫没有参考学生读书的进度。精彩、重点的句子、段落的朗读训练有时也只是个别优等生的表演,朗读教学不能做到面向每一个学生。甚至,有些教师片面地认为,在布置预习时已经要求学生至少朗读几遍课文,重点段落还要再读几遍,因此课堂上可以少用甚至不用时间进行朗读训练。可事实是:能不折不扣完成这项预习作业的学生少之又少。

2.朗读参与面不够广

随着年段的升高,课文的内容篇幅不断增多,教师觉得根本没有时间让全班大多数学生参与个性化的朗读展示,能积极主动参与朗读的学生越来越少。课堂上,教师基本是请几个朗读较好的学生展示。这样既不会冷场,也能达到教师想要的朗读效果,但是很大一部分学生便没有参与个性化朗读的欲望了。整节课就是那么几个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高高地举着手,一遍又一遍地精彩朗读。

3.朗读目标不够清晰

很多一线教师逐渐认识到朗读时间要充分,朗读参与面要广,不过再细观朗读教学的目标,往往只是为了迎合《语文课程标准》上对朗读的要求而做的表面工作,朗读目标不够清晰。

一次教研课,笔者教学的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课文《负荆请罪》这一历史小话剧。笔者先让学生自读人物的对话,再分小组讀、分角色读、表演读……课堂上,学生踊跃举手朗读,朗读时间也得到了保证,参与朗读的学生也较多,整节课热热闹闹,看似较成功。可评课时,一位教师一针见血地问:“这节课的朗读教学目标是什么?你达到这样的朗读目标了吗?”是啊,这节课只是表面的热闹,学生的朗读水平并没有提升,最后几个读得较好的,只是他们本身的朗读功底扎实。一节课结束后,看不到大部分学生朗读情况的改变、朗读水平的提升,主要原因是没有清晰的朗读目标。

4.朗读指导不到位

从目前的语文课堂现状看,朗读的指导极其匮乏。常见的指导便是在分析、讲解文本之后作“请同学们带着这份激动、快乐、悲伤、痛苦等感情读读这部分内容”或“把轻快、急促等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的指导,完全不管学生是否有具体的情感体验,导致学生不能展现个性化的朗读,不能融理解、感悟于一体。

二、小学语文高年段朗读教学改进对策

针小学语文高年段朗读教学存在的诸方面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尝试以下解决策略:

(一)保证朗读的时间

在40分钟的课堂上,教师必须保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朗读。如何监控朗读时间,去掉课堂上繁琐冗长的讲解、提问、回答,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呢?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录像设备把整节课录下来,在课后回放师统计一节课学生的朗读时间。通过对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分析,教师再及时调整设计环节,以确保朗读训练的时间。然而,在实践中进一步发现,一节课的每个环节在朗读时间的分配上还应有所侧重,不可平均分配时间,重点段落、优美词句要教师舍得花更多的时间去指导学生朗读。例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六下课文《三亚落日》时,通过教学设计问题:“三亚落日美在哪里?”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阅读,逐步体会、感悟美的所在,将朗读的重点放在第三、四自然段上。从录像的时间上分析,一节课40分钟,学生以各种形式的朗读达到了近20分钟的时间,课后练习反映的教学效果也比较好。通过对学生朗读时间和朗读质量的把控,教师可以深深体会到朗读对提升教学质量带来的益处。

(二)鼓励更多学生参与朗读

到了高年段,较多的学生对朗读失去了兴趣,自我表现欲也不强。教师应通过反复研究课堂录像,鼓励不同朗读水平的学生在适合的层次上进行朗读训练,以积极正面的激励,逐步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达到面向全体。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我们爱你啊,中国》一课时,课前可将朗读训练设计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正确通顺地朗读全文。这个环节鼓励朗读水平在中等甚至偏下的学生去读,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第二层次是读出诗歌的韵律,鼓励中等及偏上的学生去尝试朗读;第三层次是结合诗歌韵律、内容,读出诗歌的意境,鼓励有信心,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去读;第四层次是试着进行片段背诵,达到更高的朗读要求。通过一次次的训练,更多的学生愿意参与朗读,喜欢上了朗读。

教师应善于设计朗读的不同形式,根据课文内容的深浅程度,按照学生的思维发展,层次分明地引导、鼓励全体学生读懂、读通课文。

(三)明确朗读目标

课前对朗读训练的设计,应从多维度定位目标,切不可盲目地追求表面的热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三学段(5-6年级)朗读提出了明确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教师无论采用怎样的形式,如个别读、小组读、齐读、分角色读等,都应指向该朗读目标。教师只有明确了朗读所要达成的目标,才能针对性地进行朗读训练,有目的地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

以教学苏教版六下课文《三亚落日》为例,该文的第二自然段重在介绍三亚浓烈的热带风情。教师应结合上下文的结构,明晰这段的朗读目标:不仅仅是体会三亚的热带风情,而应该指向“落日”的背景环境的渲染、烘托,营造欣赏美丽落日的氛围,为后文深入感受“三亚落日”的美妙绝伦做好铺垫。实际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达成朗读感悟的目标,很自然地过渡到对落日美景的欣赏。

(四)强化指导,提升朗读水平

朗读有了时间的保证,学生的参与,也明确了朗读目标,还少不了教师课堂上的有效指导,学生的朗读水平才会不断提高。

1.创设朗读情境

高年段的课文意境深远,学生不易理解,更不易再现。这时的朗读体会便需要教师创设一个朗读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品味语言文字背后的寓意,所表达的心声以及“弦外之音”等。言为心声,学生只有体悟當时的意境才能声情并茂地进行朗读,朗读的水平才会一点点提高。

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草原》一课时,第一层次是首先让学生观看录像,感受草原的辽阔、美丽、舒适。随后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相关段落:“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草原的辽阔、美丽、舒适?试着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传达给大家。”接下来是学生交流环节,个个跃跃欲试,要朗读精彩的句段。读后生生之间互相评价,指出优缺点。第二层次是小组内互读,选出优秀代表与其他小组赛一赛。在赛读的过程中,大家更容易发现优点,改掉不足,互相学习,体会语言文字传达的情感。第三层次为默读并做批注,鼓励学生写下自己朗读后的感悟,在小组内交流。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下,学生结合语言文字和自己的独特感受,朗读的效果可想而知。

2.彰显个性,演读结合

当遇到适合的课文体裁时,教师可以采用“演”“读”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充分彰显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月光启蒙》一文时,对文中出现的民谣、童谣,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地朗读。学生表现非常积极、踊跃,纷纷对这些民谣、童谣进行唱读,边读边表演,如“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学生先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分别扮演小老鼠、狸猫等角色,再配上音乐。这样形象的演读,让学生在充分的自主、有效的合作中深入文本。在合适的文本中,经常进行这样的演读训练,学生就会逐渐掌握朗读的技巧,大方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个性。

3.注重理解,读讲结合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必须有机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2]对于小学语文高年段的课文篇幅较长,教学时要有选择性地取舍,不可倒向另一个极端——一味地朗读,而没有内容上的适当讲析。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明白通过“讲”这个手段,讲朗读的难点、规律和技巧,目的是带领学生更好地“读”,努力做到读讲结合,讲与读相辅相成,达到教学的最佳状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22.

责任编辑:李韦

猜你喜欢
高年段朗读教学小学语文
未成曲调先有情
高年段习作多元化评价初探
“研学后教”理念指导下的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探索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