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能视角下的老年教育需求研究

2018-12-15 11:27王俊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32期
关键词:积极老龄化老年教育

【摘要】老年教育是实践积极老龄化社会政策的路径之一;传统老年教育忽视了高龄人口的能力建设;增能视角下的老年教育体系建构应重点关注高龄人口在生活掌控能力、变化适应能力、社会参与能力建设等方面的需求,以充实积极老龄化社会政策的内涵。

【关键词】积极老龄化 老年教育 增能

【中图分类号】G7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2-0011-02

医疗科技的进步不断延长人的预期寿命,从成年到晚年的生命长度被拉伸了。终身学习的理念推介引发思考:“学习”对于人生历程的影响究竟可以持续多久?学习对于逐渐步入晚成年期的个体而言有何意义?“成功老龄化”理论认为,高龄者可立足于晚年期需求,从预防或应对老年化的视角对其生活方式做出选择,然后调动或运用自身的能力与资源,实现优化晚成年期生活的目标(Baltes & Baltes,1990)。对个体而言,设定晚成年期目标,抑或采取某种补偿策略,皆需借学习来实现。

实证研究发现,高龄者认為有助于自身在老龄化过程中获得成就感的因素主要包括: 家庭和睦、与朋友的人际关系良好、从事有意义的工作、在心智和生理上保持活跃等(Fallon,2014)。我国台湾地区的调查显示,高龄者倾向于从多个方面综合衡量自身老龄化过程“是否称得上成功”,其中包括健康自主、经济保障、家庭关系、学习以及适应生活的能力、社会人际交往及亲朋关系等(林丽惠,2015)。诸多研究证实,高龄人群通过参与学习活动,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及满意度(李雅慧等,2015; 林丽惠,2016; Brockett,1987; F; Fisher & Specht,1999; Duay & Bryan,2006; Sloane-Seale & Kops,2008; ) 。人们在晚成年期坚持学习除了获取知识和体验,增强应对变化的能力,还能扩大人际社交网络,在心理上感受幸福与安适(Dieneret al.,2009)。

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积极老龄化”政策主张的观点是: 个人抑或社会,若以积极心态主动应对个体老化或人口结构老龄化过程,将有助于改善高龄者个体及整体的生活质量及生存环境。在此背景下,高龄人群学习的内涵也逐渐朝着有益于促进积极老龄化的方向发展。高龄人群也希望通过参与学习,满足自身应对家庭或社会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事态变化和角色转变需求、维持或改善生活质量、不断进步、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需求(Chua & de Guzman,2014; WHO,2002)。

中国老年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目前大多数老年教育活动仍止步于组织高龄人群开展文娱活动、修身养性等,忽视了教育的社会再生产和能力培养功能,忽视了老年教育在提升高龄人群的生活掌控、变化适应和社会参与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赋权增能视角分析高龄人群的教育需求,能够为老年教育资源配置及课程设置的优化提供信息支撑,助力老年期生命质量的改善以及积极老龄化社会的建设。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选取江苏省境内老年大学、社区学院的学员作为调查对象;涉及老年大学3所、社区学院9所;共发放问卷600份,有效回收562份。其中男性242人,占43%;女性320人,占57%。60-65岁高龄人群186人,占33%;66-70岁高龄人群253人,占45%;71-80岁高龄人群112人,占20%;81岁及以上高龄人群11人,占2%。调查内容涉及高龄人群在生活掌控能力、变化适应能力、社会参与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教育需求。其中“生活掌控”能力进一步分解为高龄人群对居住方式的选择能力、婚姻与家庭关系的处理能力等指标;“变化适应能力”主要指向高龄人群应对衰老、疾病、能力减退、家庭变故、社会变迁等事件的能力;“社会参与”包含政治参与、社会关系的维护等二级指标。

二、增能视角下的老年教育需求分析

(一)生活掌控能力

生活掌控能力是高龄人群有意识地选择和安排居住方式、处理婚姻及亲子关系的能力。步入老年,往往意味着退出工作岗位、回归家庭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传统中国的高龄人群,还将面临夫妻单独居住或与子女同住的重要选择。选择单独居住,意味着空巢、孤寂;选择与子女同住,意味着要处理主干家庭中与伴侣、子女、媳婿的关系,意味着要承担抚育第三代的责任,意味着个人生活空间与精力在很大程度上被挤占。另有一部分高龄人群,因主动或被动因素选择入住老年服务机构,适应新的集体生活。权衡每一种选择的利弊得失,找到最适合自己、能最大限度提升老年生活质量的居住方式,是高龄人群需要籍由学习才能获取的能力。

调查发现,目前老年教育机构开设的相关课程多以生活实用知识教育为主,涉及食品营养搭配、烹饪技巧等家务劳动技能,系统性不足。缺乏涉及亲子关系的教育,包括与子女的沟通交流、协助子女抚育孙子女、家庭财产分配、家庭生活规划等方面的教育;两代老人的互动教育欠缺,调查对象中有2%的受访者是与老伴、父母、子女共同居住,这部分高龄人群在家庭生活中肩负家务劳动、协助子女教育孙子女、照料高龄老人等多重角色,为其提供沟通互动和照料扶助的相关教育,促进亲子之间的和睦相处就显得非常重要;因婚姻关系而缔结的婆媳关系等准亲子关系的协调教育在目前老年教育课程体系中也是一个空白。

调查中,44%的高龄人群有意获取更多关于社会化养老的信息,以便为选择居住方式提供参考;86%的高龄人群曾困扰于家庭关系的处理;希望通过交流、学习等方式解决家庭矛盾的高龄人群占23%。

(二)变化适应能力

与衰老相伴随的是疾患和功能减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与信息更迭,使得高龄人群既有的社会经验价值衰微;当面临丧偶、再婚、财产分割、居住地迁移等人生重大事件,高龄人群被压力和情绪裹挟,被动而不知所措;在生命的最后历程,他们痛苦、不甘,无力追寻人生的意义。唯有终身学习,能助力高龄人群适应环境系统的加速变化,使生命的每个阶段有质量、有尊严。

统计结果显示,92%的高龄人群对“老”的评价是负面的。体力衰退、退出工作岗位、收入减少,使得高龄人群自我否定、自我矮化;谈及“老”,总是与“衰退”、“不行”、“跟不上时代”等负面含义相联系,反映了高龄人群对“老”的排斥、不认同以及在变化适应方面的信心缺乏,但是目前涉及衰老和能力衰减方面的认知教育是欠缺的。

生理功能不断衰退,遭遇丧偶,父母、子女等亲属朋友的离去,都使得死亡成为晚年生活中需要正视和思考的问题;一些高龄人群试图从宗教中寻求慰藉,但是由于宗教价值常常与世俗生活理念不一致,反而增加了他们适应社会的困扰,甚至增加他们的罪恶感。对待分离和应对死亡的生命超越教育应是老年教育的重要内容。

统计结果显示,57%的高龄人群曾遭遇婚姻变化、财产分割、居住地迁移等人生事件,其中83%的高龄人群因此“生活质量下降”。在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的背景下,指导高龄人群应对丧偶、再婚、家庭财产分割、遗产纠纷处理、迁居等家庭变故中可能遭遇的问题,协助他们获得充足的养老資源以及家庭成员的尊重与关爱应是家庭变故处理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中权益维护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调查显示,尽管目前各地开展了一些法律知识讲座,但主要以抽象的法律、法规讲授为主,权益维护方面的教育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调查显示,有1.8%的受访者在本社区居住不到半年,有23.3%的受访者仅在本社区居住了半年到一年。对于新迁入社区的高龄人群来说,新环境所导致的隔离与陌生主要依赖自身的适应和调节,迁移适应问题在目前老年教育中并未给予关注。

(三)社会参与能力

作为社会性动物,人的社会参与能力在很大程度是其生命价值的体现。离开工作岗位往往意味着脱离原有的社会关系,意味着边缘化。调查中47%的高龄人群有收听、收看时事新闻或看报纸的习惯;34%的高龄人群愿意了解所在社区组织的活动;56%的高龄人群希望多跟老朋友聚一聚。

有5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与社会脱节”,43.6%的受访者表示希望“接触了解社会,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从时间分配看,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每天66.7分钟)和阅读书报杂志(每天56分钟)是受访高龄人群获取资讯和信息最重要的渠道。同时,相关的老年教育活动中也设置了电脑网络、科技知识、外语学习等课程,有14.2%的受访者表示对“电脑网络、新科技知识”的学习最感兴趣。老年教育在协助高龄人群发展社会关系、参与社区生活等方面仍缺乏系统、全面的指导。

三、积极老龄化视野下的老年教育课程架构

老年教育应围绕高龄人群生活掌控能力、变化适应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的提升构建课程体系,以实现“积极老龄化”,提高老年期生活质量、提升高龄人群口整体素质、助力社会和谐发展。

(一)生活掌控能力

围绕老年期生活方式选择、家庭关系处理等要素构建老年教育“生活掌控能力”类课程体系。邀请老年服务机构负责人进入社区宣讲并组织参观体验活动,引导高龄人群了解社会化养老服务、感受社会化养老的发展现状;近距离接触社区老年服务中心、社工机构的服务项目,对社会化养老形成切实体验,增加其信息量;逐步改变高龄人群对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偏见,弱化其对家庭养老的依赖,把入住老年服务机构、接受专业的养老服务纳入其老年生活方式选择的范畴。

与子女同住的老人,则应该强化其家庭关系处理能力。开设(准)亲子沟通、未成年人教育等方面的课程;提高高龄人群与其子女、婿媳等家庭成员的沟通和交流能力,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减少老年父母与成年子女在未成年人教育理念、方法等方面的矛盾,提高教养质量。对于多世同堂的高龄人群,则应该增加照顾高龄老人、复杂家庭关系的处理等方面的课程。

(二)变化适应能力

衰老与疾患、功能减退是相伴相生的;高龄人群面对疾患、功能减退的心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生命质量和幸福感。老年教育应开设类似课程,教会高龄人群平和心态、与疾患共处;增加科学用药、适度治疗等方面的教育课程。开设生命伦理课程,形成高龄人群关于生命的感悟与正向体验,弱化对死亡的恐惧。

老年教育亦可与社工机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合作,以团体辅导等专业方式开展丧亲治疗,帮助高龄人群面对亲属、朋友的离去,寻找生命存在的价值;以个案工作的方式帮助处于生命末期的高龄人群寻求超越的意义,减少其痛苦,以有尊严、圆满的姿态告别人生。

面对居住地变迁、生活方式改变、财产分割等人生重大事件,老年教育亦要有所应对;开设相关课程,让高龄人群有机会建立更广泛的社交网络、学习适应新环境里的风土人情,了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学习权益维护的法律知识、路径等,帮助高龄人群提高应对新环境、新问题的能力。

(三)社会参与能力

老年教育应重视高龄人群既有的阅历、经验及智慧,通过整合学校教育、行业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等多方资源,搭建高龄人群参加社会活动的立交桥,鼓励其参与社会工作、拓展社会关系、为社会发展献力,同时满足高龄人群不断“自我实现”的人生目标,充实积极老龄化的社会政策内涵。

参考文献:

[1]王英,谭琳.赋权增能:中国老年教育的发展与反思[J].人口学刊,2011.1

[2]李洁.老年教育理论的反思与重构——基于西方现代老龄化理论视野[J].开放教育研究,2015.6

[3]陈友华.社会变迁与老年文化重构[J].人口与发展,2013.5

[4]王英,王小波.中国老年福利的“新常态”:老年教育的社会政策化[J].宁夏社会科学,2015.11

作者简介:

王俊(1984.07-),女,汉族,河南信阳人,硕士学历,南京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社会组织管理。

猜你喜欢
积极老龄化老年教育
发达城市老年大学课程适切性研究
老年教育供给侧改革与发展研究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酒店营销创新研究
“积极老龄化”中的社区居民自治与社区邻里网络的构建
浅谈对老年计算机教育的几点思考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老年教育问题研究
积极老龄化面临的问题及其实施途径
新媒体时代老年受众对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的诉求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