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容清 谢立春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广西 南宁 530021)
目前临床强调采用多学科综合疗法治疗癌症[1]。由于中医药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具有抗癌同时,尚有扶正补气、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功效[2],因而中医药抗肿瘤治疗已成为当今临床研究热点。近年来,随着静脉输注中药制剂越来越多在临床应用,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也增多。为了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现将我科中药制剂临床输注过程中不良反应原因进行分析与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将我科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静脉输注中药制剂发生不良反应86份记录进行分类,对患者的个人信息、用药种类、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等进行归纳分析,同时观察护士现行执行中药制剂静脉输注治疗的操作,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
2.1 诊断、年龄、性别:86例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中,鼻咽癌36例,大肠癌18例,舌癌7例,喉癌14例,上颌窦癌5例,腮腺癌6例,所有患者均经外周静脉输入中药制剂。性别中,男44例,女42例,年龄15~80岁,平均62岁。男性(51.2%)多于女性(4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年龄分布来看,60岁以上患者49例(57.0%),与其他年龄段病例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年龄分布(n=86)
2.2 不良反应及药物品种:主要累及的系统为心血管系统79.0%,其次皮肤及附件16.3%、呼吸系统(3.5%)、神经系统(1.2%)。暂未见有泌尿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肝胆系统等反应的报告记录。静脉输注的药物有榄香烯、华蟾素、艾迪、七叶皂苷钠、双黄连、参麦、参芪扶正、复方苦参、复方丹参、复方川芎嗪。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后停止药物输入,对症处理,全部患者不良反应症状缓解,未留永久性损害。不良反应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见表2。
表2 不良反应累及器官系统及表现(n=86)
3.1 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静脉炎是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肿瘤患者食欲差,进食少,静脉用药起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因而临床使用中药制剂以静脉给药为主。静脉炎的发生可能原因为榄香烯、华蟾素、艾迪、七叶皂苷钠注射剂等对血管内膜和肌肉组织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外周静脉血流速度缓慢,静脉输注时血液不能较快将药物稀释,血管壁受损而出现静脉炎。本组病例中静脉炎65例,占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95.6%,主要表现为穿刺静脉疼痛、触痛、血管硬化,血管周围组织红肿等,恢复较慢,再次穿刺困难。65例患者中,合并浅静脉血栓5例(7.7%),同时合并浅静脉血栓及蜂窝织炎1例(1.5%),为输注榄香烯及华蟾素引起。发生静脉炎者60岁以上有41例,占静脉炎63.1%,可能与年老患者血管弹性差有一定关系。停止药物静脉输入,静脉炎者给予喜疗妥软膏涂擦4次/天、微波治疗2次/天;合并血栓者不予微波治疗,但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钙4100 U,q12h,皮下注射,合并蜂窝织炎者,抗凝同时抗感染,7~12 d症状消失,复查B超,未见血栓。秦楠等[3]报道,经PICC导管输注榄香烯制剂,能有效降低静脉炎及疼痛发生率,原因为PICC导管末端开口于上腔静脉,相比外周静脉血管,上腔静脉血流量大且速度较快,能使输入的药液充分稀释,减少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CVC、PROT导管末端均开口于上腔静脉,因此,在输注有刺激的中药制剂时,建议经PICC、CVC、PROT等中心静脉导管输注。心悸、血压异常是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的另一表现,有3例(4.4%)患者出现心率快,110~132次/分,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比基础压降低15~25 mm Hg。可能为肿瘤患者进食少,自身血容量不足,药物又为血管扩张药,输液速度过快,80滴/分以上,而导致血管短时间内扩张,血压下降所致。经减慢滴速、卧床休息后缓解。要求在静脉输注药物时,滴速需控制在60滴/分以下,药物输注过程中,要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不适症状,同时做好宣教指导,告知患者及家属药物的特性,勿自调输液滴速,在患者下床时,嘱其先静坐10 min,无不适感后再活动,对60岁以上及体弱患者,输注前、输注后要监测血压变化,避免因血压下降而跌倒。
3.2 皮肤及附件和呼吸系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9例患者在药物输入20~30 min、5例在药物输注完毕8~16 h后出现全身皮肤瘙痒、荨麻疹,奇痒难忍。3例患者在药物输入15~20 min即出现喉咙、鼻黏膜痒,随后打喷嚏、流鼻涕,脸色潮红,5~10 min后出现胸闷、气促、哮喘、呼吸困难、大汗淋漓、烦躁不安等症状。停止输入药物,给予生理盐水100 mL+地塞米松10 mg,静脉滴注后缓解。可能原因为:①中药注射制剂成分复杂,药物制备提取工艺的不精,提取物纯化不足,大分子杂质的影响,杂质进入血液后,与氨基酸血浆中结合,生成更大的分子物质,易与机体反应生成抗体,或中药制剂本身就含有敏感药物,药物进入人体后导致过敏反应发生。②由于溶媒自身的性质对中药制剂成分稳定性产生影响,在溶媒不妥时导致中药制剂的成分溶解度降低,或形成聚合物。李妍[4]等研究表明,中药制剂用葡萄糖注射液做溶媒,不溶微粒数增多。③中药制剂与其他药物间产生配伍禁忌,有研究表明[5-6],中药制剂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时,由于药液pH值降低,可能导致不溶微粒数量增加。因此,患者输注药制剂前,护士需要了解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并做好宣教指导,输注中加强巡视,出现不适症状立即停止输入,并静脉给予抗过敏等处理。护士在执行医嘱时,要认真检查核对溶媒是否为生理盐水;中药制剂输注前及输注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输液器,避免中药制剂与西药之间产生化学反应[7];护士在配制中药制剂时,需将注射器针头插入溶媒液面下,或将溶媒药瓶倒转再注入药液,避免药液因重力作用直接冲击溶媒产生泡沫,以减少不溶微粒的产生;药液需现配现用,并选用精密输液器,减少微粒进入血液循环,降低由此引起的不良反应率。
3.3 神经系统不良反应:1例患者在输注复方丹参液完毕起床时出现头晕、眼懵,轻度头痛,无血压下降、心慌等表现。分析原因为药物短时间内扩张头部血管的结果,卧床休息30 min后症状缓解。因此,护士在输注中药制剂前,提醒患者先入厕解小便,输注完毕静卧30 min,坐起10 min无头晕不适感再下床活动。
针对肿瘤临床治疗使用中药制剂越来越多,而静脉输注会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需加强护士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相关知识及护理防范措施的培训,以提高患者静脉输注中药制剂的用药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