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婧
(朝阳市第二医院,辽宁 朝阳 122000)
脑梗死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该病多发于老年人,患者在经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常会遗留不同程度的生活能力障碍、运动功能障碍、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其生活质量[1]。本文就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质量及生活能力的改善进行探讨,报道如下。
表1 康复组和对照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评分对比(±s,分)
表1 康复组和对照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评分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服务态度 健康宣教 心理疏导 医患沟通 功能训练 总分康复组 33 19.8±2.1 16.8±2.5 19.1±1.5 19.6±2.4 19.7±2.3 97.0±10.8对照组 33 14.5±3.2 11.6±2.8 11.6±3.7 15.3±2.1 14.7±1.6 67.7±13.4
表2 康复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实施护理干预前后生活能力、运动功能、神经功能评分对比(±s,分)
表2 康复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实施护理干预前后生活能力、运动功能、神经功能评分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生活能力评分 运动功能评分 神经功能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康复组 33 32.2±3.6 66.1±6.8 20.6±3.5 61.3±4.7 22.3±2.9 10.1±2.0对照组 33 32.9±4.4 48.9±5.9 21.2±3.1 46.2±3.1 23.1±3.2 15.9±3.9
1.1 一般资料: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本次研究的66例患者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康复组中男性20例,女性13例;年龄60~82岁,平均(69.5±4.5)岁;发病时间8.0~28.8 h,平均为(17.1±3.3)h;合并高血压者18例,高血脂15例,糖尿病8例,冠心病5例。对照组中男性22例,女性11例;年龄60~85岁,平均(70.3±4.7)岁;发病时间8.3~28.5 h,平均为(17.4±3.6)h;合并高血压者19例,高血脂16例,糖尿病7例,冠心病6例。康复组和对照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具体包括生活照顾、医疗监护、健康宣教等。
康复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①心理护理。大多数老年脑梗死患者均伴有一定的抑郁心理,因此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非常有必要,在临床护理时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对其心理状态进行科学评估,并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护理人员要积极主动的和患者交流,了解其心理需求,为其答疑解惑,给予其心理安慰,可采用聊天、音乐疗法、中医情志疗法等方法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以缓解其负面情绪,树立治疗信心[2]。②指导患者进行运动康复训练。可先指导患者进行床上体位训练,协助患者取健侧卧位,并指导其定期变换体位,帮助患者正确摆放肢体位置,帮助其保持良好的患肢功能位。然后可指导患者进行简单的肩关节、颈部、肘关节等关节的活动训练,在训练时关节的活动度和活动量要依照循序渐进的方式,最终达到关节的完全屈曲或伸直,在躯干关节的活动过程中,宜采取薄球式或脊椎伸展式活动,在进行肩胛部活动时宜采用上肢外展、外旋式的活动方式开展[3]。同时还可开展步行训练、平衡训练、身体躯干扭转、摆髋等训练。③指导患者进行神经功能康复训练。可通过看书看报、看电视和摆放食品、生活用品等方式对患者听觉、视觉、触觉进行刺激,以提升其认知能力。④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指导患者进行上下床动作、穿衣动作、饮食动作、大小便自理等基本的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1.3 评价标准
1.3.1 对比分析康复组和对照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评价。应用我院自制的护理质量调查表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服务态度、健康宣教、心理疏导、医患沟通、功能训练五项,每项满分均为20分,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则护理质量越高。
1.3.2 对比分析康复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实施护理干预前后的生活能力、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应用改良Barthel指数对患者生活能力进行评估,得分<40分为差,在41~60分为中,>60分为良;应用Fugl-Meyer评定法对患者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得分<50为严重运动障碍,50~84分为明显运动障碍,85~94分为中度运动障碍,95~100分为轻度运动障碍;应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法评定患者神经功能,得分31~45分为重度,16~30分为中度,0~15分为轻度[4]。
1.4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康复组和对照组患者本次研究所得各项同类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处理,以(±s)表示计量资料,同类数据间的比较实施t检验。以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同类数据间的比较实施χ2检验,如P<0.05则为资料间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康复组和对照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评分对比:经对比,康复组患者对各项护理质量的评分和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两组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康复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实施护理干预前后生活能力、运动功能、神经功能评分对比:经对比可知,两组患者在实施护理干预前的生活能力、运动功能、神经功能评分无明显区别,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实施护理干预后,康复组患者生活能力、运动功能明显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脑梗死是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较高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患者多表现为半身不遂、语言障碍、智力障碍等,与高血压、糖尿病、心律失常、风湿性心脏病、肥胖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严重者甚至危及患者生命。该类患者在治疗后常会伴有各类后遗症,使其生活自理能力严重受限,并降低其生活质量[5]。因此,需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早期康复训练,以改善其各项生理功能,提升治疗效果。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是一项科学的护理模式,通过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神经功能康复训练等干预措施,有利于患者语言能力、运动能力、认知能力的恢复,并能使脑梗死灶体积的缩小,能显著提升脑组织内保护性蛋白因子的基因表达能力。研究显示,在开展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生活能力和医院的护理质量都得到显著提升,且与只经常规护理的患者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结果与王秀玲等的研究结果类似[6]。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老年脑梗死患者临床护理中具有积极的应用效果,能显著提升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生活能力,建议对这一护理干预方法予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