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静?周荣
〔关键词〕家庭教育;共情; 心理暗示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34-0076-02
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成长的摇篮,也是对孩子毕生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父母虽不是专职的教育工作者,却是对孩子影响最大、意义最深远的人生导师。本文以小学低年级学生为对象,结合现实的生活情境,谈谈心理学理论在家庭教育中的运用,以期能给父母一些借鉴和启示。
一、关注孩子的情绪——共情
情景再现:闺女学习舞蹈三年多了,也参加过大型的演出,但每次都是群舞,没有独自上台的机会,有一次妈妈的单位开展“樱花之星”决赛,妈妈给闺女报了个节目,回去跟闺女说:“敢不敢独自上台啊,妈妈学校明天晚上有个演出,你敢跳舞蹈《吉祥》吗?”闺女犹豫说:“啊,不行,我不敢。”看见她的表情,一副想参加但是又害怕的样子,妈妈顿时明白了,她是没有信心,需要人帮助她克服心理的那道障碍。妈妈接着说:“哦,妈妈知道了,宝宝其实是挺想参加的,但是呢,有那么一点点害怕,怕自己做不好。”孩子接着说:“嗯,是的。”她能感觉到,妈妈能够理解她。
这时妈妈做到了与孩子共情,即理解孩子的情绪,知道她当下在想什么,是什么感受。被别人理解是一件特别能让人心情愉悦的事情。
一旦说中了孩子的感受、原因和愿望,他的情绪就会流动起来,当我们能够做到不带评判的倾听,去进入孩子的世界时,孩子就能感受到你的用心,他才会把自己的心交给你,愿意跟你一起分享开心的、不开心的事情。也只有他把心交给你,他才愿意“听你的话”。
“共情(empathy)”是心理学上的一个专业名词,也称为神入,又译作同感、同理心等。共情或共情状态,是指准确地、带有情绪色彩地觉察另一个人的内在参照系,就好像你就是他,能够想象自己置身于对方的处境,并体会对方的感受的能力。所以从定义上来看,共情至少涉及两个层面:一是分辨他人的情绪;二是感同身受的能力。
举例:
孩子:“我不喜欢与那个小朋友玩,他好坏呀。”
“你怎么能这么说别人呢?”(否认了孩子的感受)
“不会吧,你们不是玩得挺好的吗?”(拒绝孩子的感受)
“好了,别生气了,用不着小题大做,写你的作业吧。”(给出不合理的建议)
“为什么你们会吵架?”(问题)
“从你的话里我感觉你好像很委屈、很气愤。”(共情)
当孩子向家长诉说他个人的情绪感受时,父母一定要认真倾听。倾听的关键在于让孩子感觉到你在认真听他说话,理解他的意思。而前几种表达会让孩子认为父母根本不在乎他的感受,会感到困惑或者愤怒,可想而知结果会是怎样。只有最后一种方式说出了孩子的感受,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谈话才可以继续深入下去,并在交谈中帮助孩子理清情绪、解决问题。此时,对孩子最有帮助的就是积极主动并且全神贯注地倾听,接受、理解并引导孩子说出他们的感受。当孩子说自己的困扰或问题时,这个叙述的过程就是他整理思路和感受的过程,这样他就有可能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爱是一种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态度和心愿。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父母都以家长自居,以成人的视角去看待孩子的问题,在教育过程中没有认真倾听孩子的需要。共情能力的提高需要家长的理解与倾听,理解、倾听是沟通的前提。“你说什么他都不听”“他根本不理你”“无法走进孩子内心”是让很多家长头痛无比的问题。为什么孩子那么难以接近?问题出在家长还是孩子身上?答案是要与孩子共振。
那如何培养共情呢?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回答来回应孩子的倾诉,鼓励孩子说出心中的想法。诸如:你愿意给我讲讲你的想法吗?你的意思是?你的想法是……共情时家长要注意两点:一是要走出自己的成人世界,把自己放在孩子的处境中来感受他(她)的喜怒哀乐,得到孩子情感上的共鸣。二是巧妙借助躯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共情,如孩子伤心时一个温暖的拥抱,参赛场上激励的手势,不开心时一个无言的抚摸……这些肢体语言无声胜有声,会让孩子到父母懂自己,爱自己。
而面对孩子因为自信心不足,比如开始提到的例子中,孩子对于一个人上台表演感到恐惧时,妈妈可以先给孩子一个鼓励的拥抱,然后对孩子说:“确实是,妈妈一个人上台也会紧张,一个人独自在台上面对那么多人都会紧张,何况是宝宝呢?”“那爸爸会紧张吗?”孩子问。
“也会啊!”妈妈说。
“那好吧,我试试。”孩子说。
“嗯,相信自己,宝宝一定行的。你跳得那么好,一定没有问题的。还记得有句歌词吗,相信自己。”
孩子很开心,最后也跟着唱了起来。那晚演出孩子表现得非常棒,表演完后,她超级自信地对妈妈说:“妈妈,我觉得我今天跳得不错,下次有机会我还想跳。”经过那次之后,孩子现在敢独自一人在任何场合表演了。
二、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正反馈机制方法
情景再现:乐乐的妈妈带着孩子去参加朋友聚会,家长们让小朋友们一起唱歌或跳舞助兴,其他几个同龄的小朋友都积极踊跃地参加了活动。可是轮到乐乐时,无论父母怎么劝说,内向的乐乐都不愿参加,乐乐妈妈又气又急,怒骂乐乐:“你看其他孩子多优秀,再看看你,跟人家差了一大截,真没出息。”乐乐伤心地从酒店里跑了出来。
其实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很多家长在给孩子树立榜样时,往往不讲究方法和技巧,父母一味拿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相比较,这种消极的心理暗示,既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又激发起孩子的愤怒和不满。
心理学上有一个“罗森塔尔效应”,也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期待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他们来到一所小学,说要进行7项实验,然后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三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八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这个实验充分说明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要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鼓励和表扬。
心理暗示,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种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它的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对于孩子来说,来自外界的心理暗示,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影响,使孩子在意志、兴趣等方面发生变化。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给孩子带来对事物的积极的认识和体验,而消极的心理暗示,则很容易使孩子对事物产生自卑、逆反心理。由于孩子的年龄小,可塑性很强,容易接受暗示,而心理暗示又通常是在潜移默化中带来影响的,因此,家长和老师,都要注重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
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处在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塑性强。但由于他们身心发展尚不成熟,自我调节能力和控制水平都较低,因此极易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特点。在教育中,孩子们会出现许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如果能采取积极的心理暗示,那么原本复杂的问题就能轻松地解决。积极的暗示,犹如一阵润物无声的细雨,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孩子稚嫩的心灵。因此,无论何时何地,成人都要将积极的心态和情绪传递给孩子,牵引孩子朝着健康、积极向上的成长之路前进。
在现实生活中,家长是孩子最爱戴、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家长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等积极的心理暗示来滋润孩子的心田,孩子将会更加自信、自爱、自强。
共情和积极的心理暗示对于培养孩子规范的举止、优良的品性、良好的习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孩子是我们一生的事业,让我们学会与孩子共情,多给孩子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吧!
参考文献
[1] 叶慎花.儿童的立场——家庭教育的基点[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4):77-80.
(作者單位:湖北工业职院技术学院,十堰,442000)
编辑/刘 芳 终校/于 洪